会员书架
首页 > 其它小说 > 颜氏家训译注PPT > 归心第十六

归心第十六(第2/4 页)

目录
🎁美女直播
最新其它小说小说: 全民荒野求生,开局SSS级天赋交警叔叔,你好!篮坛:我在NBA加点成超巨你以为这是惊悚文?神只学院诸天:成熟的大人当然是全都要说好全民求生,你来海岛度假综影视:莲花楼牌位面杂货铺[综]萤丸参上![棋魂]春冰(光重生)[综英美]蝙蝠崽生活日志成了血族万人迷!红楼之万人之上综盗墓:异界盗墓之旅炼道升仙开局被退婚,嫂子说,我嫁你宅男的复仇继承家产后,我起早贪黑昆吾剑祖泼刀行

【原文】世有祝师及诸幻术,犹能履火蹈刃,种瓜移井,倏忽之间,十变五化。人力所为,尚能如此;何况神通感应,不可思量,千里宝幢,百由旬座,化成净土,踊出妙塔乎?

【译文】世上有巫师及懂各种魔术的人,他们能踩大火,蹈刀刃,撤籽立即得瓜,水井随意移动,在转瞬之间,可产生出种种变化。人力所干的,尚且能够做到这些,何况神灵施展巨大本领,众生感动神明,这样所发生的变化不可思量,致使高达千里的宝幢,上百由旬的莲花宝座,可以化成极乐净土,涌出七层宝塔呢!

【原文】释二曰:夫信谤之征,有如影响;耳闻目见,其事已多,或乃精诚不深,业缘未感,时傥差阑,终当获报耳。善恶之行,祸福所归。九流百氏,皆同此论,岂独释典为虚妄乎?项橐、颜回之短折,伯夷、原宪之冻馁,盗跖、庄蹻之福寿,齐景、桓魋之富强,若引之先业,冀以后生,更为通耳。如以行善而偶钟祸报,为恶而傥值福征,便生怨尤,即为欺诡;则亦尧、舜之云虚,周、孔之不实也,又欲安所依信而立身乎?

【译文】解释之二是:诽谤佛教因果报应之说的那些证据,就好像影之随形、响之应声;耳闻目睹的这类事情,已经很多,这或许是由于诚心不深,业缘还未产生感应,使报应发生差误,没及时到来,但最终还是有报应的。一个人善或恶行为,会招来他的祸或福的报应。中国的九流百家,都认同这种论点,为什么唯独认为佛经是虚妄的呢?项橐、颜回短命而死,原宪、伯夷受冻挨饿而死,盗跖、庄蹻幸福长寿,齐景公、桓魋富足强大,对于这些现象,如果用他们前辈的善"业"或恶"业",把报应寄托在后辈子孙身上来解释,就全说得通了。如果因某人行善却偶遭祸患,某人行恶却意外得福,就产生怨尤,认为佛教的因果报应说是一种欺诈蒙骗,这就好比指责尧、舜的事迹是假的,周公、孔子的话也不可信,那以后又凭什么信念去立身呢?

【原文】释三曰:开辟已来,不善人多而善人少,何由悉责其精絜乎?见有名僧高行,弃而不说;若睹凡僧流俗,便生非毁。且学者之不勤,岂教者之为过?俗僧之学经律,何异世人之学诗、礼?以诗、礼之教,格朝廷之人,略无全行者;以经律之禁,格出家之辈,而独责无犯哉?且阙行之臣,犹求禄位,毁禁之侣,何惭供养乎?其于戒行,自当有犯。一披法服,已堕僧数,岁中所计,斋讲诵持,比诸白衣,犹不啻山海也。

【译文】解释之三是:自盘古天开辟地以来,不善良的人多而善良的人少,怎能要求每一位僧尼都清白高洁呢?有的人见到了名僧的崇高行径,抛弃一边不称扬;如果见到了平庸僧侣的粗俗举止,就指责诋毁。况且,受学的人不勤勉,难道是教育者的过错吗?一般僧侣学习佛经、佛律,与世人学习《诗》、《礼》有什么差异呢?用《诗》、《礼》中的教义衡量满朝官员,大概没有完全合乎标准的,用佛经、佛律所设的条例衡量所有出家人,怎么独能要求他们都不犯错误呢?而且,缺乏道德修养的官员,仍在追求着高官厚禄;违背禁条的僧侣,何必因接受供养而惭愧呢?他们对于戒律,可能有违犯的时候。只是他们一旦披上法衣,就进入了僧侣的行列,统计他们一年所为,都是吃斋念佛、讲经布道,比起那些俗世的人来,他们的道德修养的差距不止高山深海那样巨大了。

【原文】释四曰:内教多途,出家自是其一法耳。若能诚孝在心,仁惠为本,须达、流水,不必剃落须发;岂令罄井田而起塔庙,穷编户以为僧尼也?皆由为政不能节之,遂使非法之寺,妨民稼穑,无业之僧,空国赋算,非大觉之本旨也。抑又论之:求道者,身计也;惜费者,国谋也。身计国谋,不可两遂。诚臣徇主而弃亲,孝子安家而忘国,各有行也。儒有不屈王侯高尚其事,隐有让王辞相避世山林;安可计其赋役,以为罪人?若能偕化黔首,悉入道场,如妙乐之世,禳佉之国,则有自然稻米,无尽宝藏,安求田蚕之利乎?

【译文】解释之四是:佛教徒修炼的途径很多,出家只是其中一种途径。如果存心忠孝,以仁惠作为立身之本,像须达、流水这样的长者,也不必剃掉须发,难道要用尽全部田地去建塔立庙,让所有登记在册的人都去做僧尼吗?这都是因为执政者不能节制佛事,才使胡作非为的寺庙妨碍百姓的耕种;也使不事生计的僧尼耗费了国家的赋税,可这并不是佛教救世的本旨!再说,追求道义,是个人的打算,珍惜费用,是国家的谋画,个人的打算与国家的谋画,不可能两全其美。忠臣以身殉主而舍弃了奉养双亲的责任,孝子为了家庭的安乐而忘却了报效国家的职责,因为各有各的准则。儒生中有不为王侯所屈、清高自许的人,隐士中也有辞王让相、远避尘世、隐居山林的人;怎么能计算这些人应承担的赋税和徭役,把他们看成逃避赋役的罪人呢?如果能感化所有百姓,使他们都皈依佛教,这个世界就会像佛经中所描绘的妙乐国和禳佉国一样,有自然生长的稻米和无尽的宝葳,又何必去追求种田养蚕之利呢?

【原文】释五曰:形体虽死,精神犹存。人生在世,望于后身,似不相属;及其殁后,则与前身似犹老少朝夕耳。世有魂神,示现梦想,或降童妾,或感妻孥,求索饮食,征须福佑,亦为不少矣。今人贫贱疾苦,莫不怨尤前世不修功业;以此而论,安可不为之作地乎?夫有子孙,自是天地间一苍生耳,何预身事?而乃爱护,遗其基址,况于己之神爽,顿欲弃之哉?凡夫蒙蔽,不见未来,故言彼生与今非一体耳;若有天眼,鉴其念念随灭,生生不断,岂可不怖畏邪?又君子处世,贵能克己复礼,济时益物。治家者欲一家之庆,治国者欲一国之良,仆妾臣民,与身竟何亲也,而为勤苦修德乎?亦是尧、舜、周、孔虚失愉乐耳。一人修道,济度几许苍生?免脱几身罪累?幸熟思之!汝曹若观俗计,树立门户,不弃妻子,未能出家;但当兼修戒行,留心诵读,以为来世津梁。人生难得,无虚过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

目录
凤爷家的瞌睡虫马甲快掉光了一医成瘾:神医王妃假千金撩完就跑朝朝挽你,今日闻道骄阳似火:哥哥深爱我方仙道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