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2 / 2)

精灵王五河士织 荔主任 5135 字 11个月前
🎁美女直播

文学伴随了人类数千年有余,在工业革命之前,文学史几乎就是人类的历史。那么在网络这个新大陆上,当我们刚刚学会用键盘代替纸和笔来记载和写作的时候,那个时期网文又是什么样的呢?为什么会变成今天这个样子呢?这个演变过程中到底出过什么变化呢?处于好(zhuang)奇(bi)的心理,我稍微查了点东西,大概整理了一下,在这里与诸君分享,或有所得,或有不足,仅供参考讨论。

一、起步

不得不说,很多事物在最初的时候总是相似的,华语网络文学创作的起步和一百年前五四新文学的起步有着很多共通点。最明显的就是都是自海外而起——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不管是启蒙新思想还是网络技术,都是自海外而入的舶来品。

中文进入网络世界,大概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的。不过比起一百年前的前人们,最初在网络上创作的华文作者,还要多面临一个技术性的难题。

钢笔毛笔鹅毛笔,宣纸草纸羊皮纸,谁都可以用,既能写方块字也能写字母。但是在八十年代,主流的DOS系统和网络运行环境是不支持中文的,所以作者也被限定在有相关技术知识的理工科生身上。直到1988年,美国RICE大学计算机专业留学生严永欣开发出了“下里巴人”软件,这是第一个普及使用的汉字处理软件——同时代虽然还有IBM公司和王安电脑公司开发的同功能软件,但输入麻烦不好用,与快捷免费的下里巴人相比一点竞争性都没有,很快就被淘汰。这对当时的中国留学生意义非凡,因为这攻克了DOS不能读写汉语的巨大技术性难题。而1989年HZ汉码(开发者是中国留学生魏亚桂、黎广祥、李枫峰等人)出现则解决了汉子不能在网络进行传播的困难。至此第一代华语创作者们终于能在全英文的网络和计算机环境下进行中文创作了、传播和阅读了。

可喜可贺,让我们对这些伟大的先辈致敬。

……

……

好,但虽然技术难题被攻克,使用它却还是非常麻烦的事情。在没有现在那么多智能输入法的时代,他们首先得在DOS系统中打开汉字处理软件然后写作,再用Undecode对文章编码,再以电子邮件的形式将文章传输到接受者地址,接受者还得在用Undecode解码,然后才能阅读——听上去就烦死了对吧,这么一想虽然我们现在用的APP还是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但已经是非常方便了啊。

那个时代的作品主题也非常简单,没有什么都市奇幻修仙武侠等等分类,唯一的主题就是发泄——你没看过,就是发泄。发泄什么呢?嗯,诸位可以试着代入一下那些留学生们的心理,首先,在那时代能被选出去留学的人,无不都是国内各个领域的精英,他们都怀着理想远赴异国他乡,来到一个政/治、语言、文化全都不同的国度,一开始或许会有短暂的震惊和兴奋,但很快就不得不面对各方面的压力。

比如身份落差带来的压力——在国内他们是万众挑一的精英,但在美帝,他们只是普通的学生,为了求生不得不兼职洗碗工、送报员、仓库管理员等一边挣钱一边求学;比如经济落差带来的压力,八十年代国家队公派的留学生是有补贴的,我查了一下,大概是每月六七十美刀,最多也不过一百,而那时的美帝的人均收入是三千美刀上下;同理还有思念故土和亲人的苦闷,对未来和自我人生的迷茫,这些全都需要一个宣泄的地方,而发表门槛低——相对于那个时代来说的低——阅读免费的网络,就是一个最好的园地。

1991年4月,北美成立了第一个华语网络文学园地《华夏文摘》,每周一期对全球范围的留学生推送(当然是有条件接收文件的人群),每天点击量可以达到好几万——这在当时真的是个很大的数字了。其中较为著名的作者,“网络爷爷”少君就是一个典型代表,他的作品中很好的表现出一个行走中南海的有为青年学者成了一个在中餐馆端盘子的小服务员,其中的心路历程和种种经历,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所以最初的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之间的差别并不在内容和形式,而在于创作和发表的媒介不同。至于从什么时候起网络文学变成了一个特有的类型——嗯,我觉得好像下一期也讲不到,毕竟说了快三千字还在1992年上下,距离起点网站雏形的创立都还有十年呢……

这期大概就先开个头,假如有人想看,那就继续(这样凑更新)。假如没人想看,那么为了提高大家的兴趣,还是会继续(这样凑更新)。

不服顺网打。

华语网文不负责任扯淡史(二)

诸君贵安~

啊哈哈哈哈,写不出正文页续不出番外的我又来凑更新了,啊哈哈哈哈哈~我知道你们都期待这个节目的不得了,那么不多说了,让我们直接进入今天的正题吧~

上回说到改革春风吹遍大地,我们革命的星星之火也正从美丽的祖国向全世界散播而去。那些幼小而稚嫩的火种们在异国他乡承受着身份落差和生活情感压力等多方面带来的苦闷,愤发而文章成,以文咏志、抒情、载道正是我天朝上国的知识分子千百年来的习俗。而在没有可靠的平面媒体传播的那时,网络就成了最好的园地。

虽然那时的网络和现在已经融入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的网络有着天差地别,起初的探索者们面临着语言、传播、输入法等等技术难题,但仍然有值得尊敬的开拓者们为我们张开了远航的风帆。

让我们再次向他们致意三分钟。

………………

嗯,好了——那么上次的结尾停留在了1992年,标志性的事件有有“下里巴人”汉字处理软件和HZ汉码的开发,这解决了汉字在dos系统和纯英文的网络环境下本地输入和远程传输的问题。《华夏文摘》作为第一个华语网络文学园地的诞生也具有历史性的意义,大家一定要做好笔记哟~

说起来九十年代初的这几年还真是风起云涌的时期呢,除了万维网的建立和汉化视窗系统的普及以外,还有很多不得不提的大事件:比如1990年4月15日,业界劳模和敬业小先锋有村千佳老师出生了,次年的同月同日则是樱井步的生日;1992年11月12日,上原亚衣出生了;93年的2月15日是尾野真知子的生日,同年的3月5日则是佳苗瑠华来到这个世界的日子……差不多波多野结衣老师的后宫都在这个时间段出生,不过她本人却是88年的——这里再多说一句,外表看上去完全是个萝莉的樱井莉亚竟然也是个80后,和年纪比她小的那些相比,这多长了几年的肉都跑到哪里去了啊!?

咳咳,刚才那段文字好像暴露了一些奇怪的东西,但是大家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不相干的事情上,这是一档非常严肃认真(大概)的历史科普类栏目,立志于为和我一样爱好网文的大家还原这个新生儿一步步走来的历程,至于什么时候有空了我们可以再做一个爱情动作片史,但现在还是把视线转回来。

92年的《华夏文摘》创办,同年微软推出了改变了整个世界的windows视窗操作系统,它的出现代表了什么,能看到这段文字的诸位想必应该都深有体会。但对那个时代的汉语创作者而言,它所提供的中文直接输入与阅读功能让汉语电子稿的创作变得无比简单,以此为始,大批量的中文网站涌现,比如,自93年到96年三年间,就有《窗口》、《枫华园》、《未名》、《新语丝》、《橄榄树》、《花招》等涌现,而更多的自然是作者和作品,技术难度的降低让许多非理工科的留学生也加入到了创作者团队中,大大丰富了作品的内容,提高了作品的质量。

这里再说点题外的——很多时候讨论为何现在的网文一直陷入了套路化、模式化的循环,能得到的答案无外乎“人太多、作品太多”,数量的累加导致了质量的低下。然而在网文起步的时候是完全反过来的,创作者和作品的数量增长带来的是质量的飞跃——这个现象到底是因为商业化带来的呢,还是其他什么原因呢?有心的读者可以当做一道思考题做一下~

至于内容和形式,基本上还是以小说为主,但不再是发泄自身的苦闷,多了很多对于社会现实的思考——啊哈哈哈啊哈哈,听到这个词就突然没了兴趣对不对?大家喜欢的萌系、幻想系还是连一根毛都没长出来呢~那时的网络小说和过去印在《小说月报》上的文章没什么区别,都是非常现实,写的都是身边的问题与事情,以及对故国的回忆,甚至还有模仿五四时代的前辈们创作的问题小说、乡土小说——总而言之就是非常正经,非常非常正经,一点都吸引不到现在主流网文阅读者的兴趣。

这里可以做一个总结,从1988年到1996年可以划分为第一个时期,网络文学从起步到逐渐发展,长出了一点新苗。这段时期主要的标志性/事件反倒和作者与作品没有特别大的关系,都是一些新兴技术的出现——但毕竟技术才是一切的起步,就如同我们要谈正统文学史也必须从古老的巫术说起再到文字的创立一样,没有它们,就什么也没有。

这个时期的网络文学基本上就是传统文学的一个延伸,内容与形式都没有非常鲜明的个性特点,与十年后大兴于世的玄幻、修仙、爽文、傲天、萌系等一点关系都没有——嗯,等一下,萌系的兴起好像都是2010年以后的事情了,因为更年轻的一代人逐渐成长起来并具有了消费能力,而在商业化的模式下,自然就是消费者决定了创作者。

同时虽然是华语网络文学,但这时期的创作者们基本上都是北美的留学生,后期逐渐加入了其他国家地区的,但还是留学生,本土因为技术限制以及一些各种各样的原因,万维网对于那个时期的中国人来说还是一件遥远而不可及的东西。

从1997年开始,华语网络文学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这距离起步已经有差不多十年光景,这十年间网文的发展是十分缓慢的,相比之后的两个十年——97年到07年、07年到16年(虽然17年还没到但也差不了几天了,所以就当十年算好了)——来说,第一个十年的速度完全就像是蜗牛在爬。

而1997年发生了什么呢?为什么要以它为第二个时期的标志点呢?嗯,阅读时间比较久的读者——我相信书客还是有很多的——应该会有印象,那就是美籍华人朱威廉在回国后,创办了第一个中文原创网站“榕树下”,这三个字代表着什么,懂得自然懂,不懂得——不懂你就听我说啊~

首先“榕树下”的诞生代表了在网络这个虚拟的新世界中,汉语终于回到了它本来的家乡,听上去就情怀得很对不对~

第二,“榕树下”培养了大批原创作者,带来了许多优秀的作品——这个时候我终于可以用一些比较有名气的作者和作品来举例了,比如尚爱兰和《性感时代的小饭馆》、燕垒生和《瘟疫》、今何在和《悟空传》、蔡骏和《飞翔》——这几个人,总听说过一两个吧?

当然你要真的在右边发个“我就没听说过”来抬杠我也拿你没办法,总不能顺着网线过去把你头摁在这几本书上逼着你看完……

我们可以把从98年到03年(起点正式出现的时间——虽然起点雏形在02年就已经有了,但是那时的它完全不成熟,还经历了一次灾难性的服务器大劫,所以还是以03年作为“起点”的“起点”好了)划分为第二个时代,在这个时代中本土作者成为了创作的主力军,也正是在这个时代中,网络文学开始与传统文学渐行渐远,在语言和思维上都带有了明显的网络化特征——当然这种时期划分都是我自己瞎掰的,欢迎不同意见讨论(虽然我知道肯定没什么人喜欢讨论这种既不有趣也不萌的东西。)

“榕树下”在鼎盛时期带动了两次创作大潮,以1988年痞子蔡的《第一次亲密接触》为标志,代表本土汉语网络文学正式登场,《中华读书报》、《南方文坛》等杂志上刊载的学术性文章基本上都以这为开端。《第一次亲密接触》带动的创作浪潮中也涌现出了一波放在今天已经是鼎鼎大名的人物,比如安妮宝贝、路金波(笔名李寻欢)、宁财神(这家伙现在倒是以另外一种方式更加出名了),三联书店曾在2000年将这些当时知名的网络作家的小说做过一个合集出版,名字是《进进出出在网与络、情与爱之间》,有感兴趣的可以自己找来看一看——虽然我自己其实也没看过啊啊哈哈哈哈。

上述的那些名字可以说是第一批网络写手(以后除非特意指出,不然都在中国本土范围内,再不赘述),他们在成名后又成为了新的创作比赛的评委,发现了更多的新人。第二次网络文学创作浪潮的标志是名字如雷贯耳的《悟空传》,正是它开创了“戏拟”小说的先风,并且引来了诸多模仿之作——江南老师也是在这个时期开始活跃起来的哦~

这个时期的主要作者都是70后和年纪大一点的80后,他们受信息冲击的影响,正在逐渐褪去传统文学的外衣,但尚未形成自己的体系。所以内容也花样繁多千奇百怪,作者也开始将目光投向幻想的世界,奇幻、神话、科幻等题材开始崭露头角——但还是没有玄幻修仙什么事哦~历史穿越都还排在后面呢,就更不要提傲天兄了,这货也还不知道在哪个悬崖底下找老爷爷呢。

从为作品取名的风格其实也可以大概看出这一时期的作品内容的风格,这里选一些三届“榕树下”举办的网络文学大奖赛获奖作品的名字,大家可以用心感受一下:

《性感时代的小饭馆》、《我爱上坐怀不乱中的女子》、《英雄时代》、《灰锡时代》、《岩画》、《烟火不堪剪》、《瘟疫》、《悟空传》、《秋风十二夜》、《网络女写手李清照的网恋》等。

如何,与现在大流行的《网游之XXX》、《无限之xxx》、《综漫之xxx》相比,他们多了一份自古以来文人惯有的委婉,从标题无法窥内容的全貌,但起的好的标题却又能吸引到人的兴趣。但同时他们也不甘完全和传统文学一样死板,使用的语言也颇有趣味甚至逗比,那个时代的作品或多或少都带有这种矛盾性质的特征。

那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创作者们的热情来源于对创作的热爱与渴望——或者说至少主要来自于这些——而非对“日进斗金”、“在家里敲键盘就能年入百万”的“轻松赚钱方式”的向往,但那样用心对待笔下文字的作者,得到的待遇却和现在那些靠套路文爽文爆更来获利的写手简直有云泥之别。

题外话时间,上章用日本动漫举例说道一个行业在起步摸索阶段,大家都还不知道怎样是商业套路的时候,往往能创作出非常优秀的作品,而等套路被摸清大家都知道怎么做能赚钱的时候,虽然好作品还是会有,但是优秀作品就少了——这个其实也可以套用到现在的电子竞技行业中——别问我话题是怎么从文学跳到电竞的,我也不知道,大概是看到网上有关“电子竞技”专业的报道有感而发。

与现在发达的直播行业不同,起步阶段的选手们待遇真的是差的吓人,天王sky也曾经是一个网吧少年,出国打比赛的时候似乎还睡过公共长椅,但是我们最卓越的成就却还是在那个时代获得的——我并非说TI冠军不是卓越的成就,但是全面而言,在主流的几个项目中,除了DOTA2,我们还有什么?(当然你可以说不久前的嘉年华上的炉石……但我觉得那个游戏运气成分的权重比有点大,竞技性稍微弱了一点。)

CS的alex,war3的以sky为代表的的一干猛男,星际1从马天元到四大天王,这些人放到国际上也都是响当当的名字,就算是电竞大国、宇宙大国的韩国也不敢小觑。他们没有直播,没有淘宝店,甚至连职业化的战队和训练基地都不一定有,一个个都是靠自己打拼出了一片天,是他们为中国电竞奠了第一块基石。

然后商业化时代来临……我就不说企鹅毁了WCG这档子事了,有空会在介绍起点网站的时候好好黑一波企鹅——大家突然发现,似乎不需要那么拼命的去打比赛,不需要拿冠军,不需要用成绩证明自己,就可以活得轻松又愉悦,只要有个美颜相机,会聊段子嘴巴甜,再开一个淘宝店,钱就哗啦哗啦往兜里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