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之后不久,杨明与王曜订下了三场比试。
其中文斗一场,于情于理,于公于私,朝廷都不免要请教这位大儒的意见。
只是早前杨明听说,这究竟怎么比,谁来评判胜负,似乎还没有定下来。
出题倒还简单,大兴还在向白国纳贡称臣。
出于礼节,也出于对天下文脉在大兴的骄傲,之前便订下了规矩。
由大兴派使臣去白国,请白国太祖皇帝出题,双方挑选人手一起押运到永宁,比斗当日再揭晓,公平公正。
想来现在使臣都快回来了。
但是这究竟怎么个比法,是考校四书五经,还是诗词歌赋还不好说,甚至以白太祖的性子,出题考兵法都大有可能。
还有,究竟由谁来评判胜负?
正所谓文无第一,武无第二。
要以文章论胜负,实在很难。
科举也向来没有什么明确的标准,全看的主考官心意。
但这一场文斗,却涉及到了兴白两国,情况就更麻烦了。
叫汉人评判,怕夷人不服。
叫夷人评判,怕汉人不服。
一方出一个,若是各执己见,便又要扯皮。
杨明也不知道,他们打算怎么解决。
翌日,他到了柳家一问,登时瞠目结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