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风听得入神,然而此时不便借助灵网查询,否则他定要探究其究竟。
“我对你佩服得五体投地,这可是传承玉玺,你竟如此镇定,我心绪都快翻江倒海了!”
“不至于吧!”方阳见他紧张的模样,有些哑然。
“每个朝代的尺寸皆有差异,如今一寸约3.3寸灵米,而在汉代,一寸大约是2.7-2.8寸灵米。如那曾出土的皇后玉玺,应正好是一寸之规!”
“那所谓方圆四寸作何解?若单面为四寸,史册记载应是边长四寸,而非方圆四寸。”
“方圆一词究竟指何?直径?半径?还是边长?抑或周长?”
“查阅灵文典籍便知其意,《灵文大典》:[方圆]四周之意:此城方圆有四五十里。”
“《当代灵语辞典》:【方圆】指周界长度:方圆几十里未见人影。”
“《灵源辞书》:方圆:四周,领域。”
“故方圆可理解为周长四寸,若边长四寸,则当以方寸形容。”
“正方形玉玺有四边,每边一寸,约2.8寸灵米,你看此玉与此尺寸相仿!”
“更重要的是,秦汉时期的玉玺便是如此尺寸,于当时环境而言,亦属合理!”
陈风听得一头雾水!
原来方圆四寸是整体四寸,他原以为单面就有四寸。
实则他忘了,若真一面四寸,岂非巨大无比,比荧幕所见还要大。
陈所长也微微点头:“依史册记载,传承玉玺或许便是这般大小!”
众人皆愕然!
无论是方阳,还是权威古董专家,皆言此乃玉玺真容,即便心有不甘,他们也只能接受。
玉玺的尺寸已深植人心,突如其来的改观令他们心中颇有失落。
尤其是目睹其色泽。
有人当即提出疑虑:“传承玉玺不以和氏璧雕琢而成?为何呈墨绿色,和氏璧应该是白色吧!”
闻言,不少人点头赞同。
“对啊,我才想起,颜色不对劲!”
“我仍难以置信这就是传承玉玺!”
“号称华夏第一国宝,原来如此,颇感失望!”
方阳望着他们惋惜的模样,无奈摇头,事实如此。
“传承玉玺非由和氏璧雕琢,那是传说!此事不应归属文史知识,而是常识问题!”
“诸位先思考一题,战国时期的玉璧通常厚约一寸灵米,犹如当今一饼圆糕!”
“如何雕刻?如此扁薄之物,如何塑成玉玺,总不能碎了再熔合吧!”
“《芈月传》看过没?剧组可能也意识到和氏璧难以制玺,最终造出如糕饼般粗的和氏璧,看得我尴尬症都犯了!”
【人气】+1+1+1+1....
....
——【哈,我想起来了,当初我还纳闷,这也算和氏璧!原来是这样,怪我当时没留意,方阳一说,我竟想笑。回头我得再看一遍,只为一睹‘糕饼’和氏璧。】
——【今日颠覆了我对传承玉玺的认知,方阳言之有理,我无法反驳,只能说玉玺与我想象相差太大。曾幻想找到传承玉玺,它必是国家灵博馆之首宝,如今感觉它略显...】
——【我刚才特意查看和氏璧造型,怎么看也无法雕刻出玉玺,如此神奇的传说是如何流传至今的。亏我还一直以为真是和氏璧雕成的,这些记述历史的人真不严谨。】
——【哈哈,这真是常识问题,关键是至今仍有人信,以前我告诉别人传承玉玺不是用和氏璧做的,他们不信,偏要跟我争,今天总算有人澄清谣言!】
....
许多人听过传承玉玺,但深入了解者寥寥无几。
大多以讹传讹,渐渐形成一种说法。
传承玉玺由和氏璧制成,且甚巨。
其实,方阳先前亦如此认为。
但他信赖系统。
瞥见众人眼中的期待渐变为失望,方阳摇头续道。
“至于传承玉玺所用材质,其实并不神秘。”
“历代正史文献皆明确记载,传承玉玺乃陕西蓝田灵玉所制!”
“南朝《宋书》中有载,此宋非宋朝之宋,乃宋齐梁陈之宋,《宋书》言及,高祖入关,得秦始皇蓝田灵玉玺。”
“另,《晋书》记载,又有秦始皇蓝田灵玉玺,汉高祖配之,后世名为传承玉玺。”
“再有,《后汉·光武纪》注引《玉玺谱》载:传承玉玺乃秦始皇初定天下时所刻,玉出自蓝田山,丞相李斯所书,其文云云,高祖至霸上,秦王子婴献之!”
“这些都是正史记载,不仅如此,还有很多记载,我不一一列举,可以断定,传承玉玺即蓝田灵玉所制!”
此刻,全场寂静无声。
因方阳解析得透彻,连正史都搬了出来,明示传承玉玺乃蓝田灵玉制成。
此刻,他们只能彻底接受现实。
一旁的陈所长惊讶地看着方阳,虽他也知晓相关历史,但他自认无法像方阳这般条理清晰地表达。
至少,他必须查找资料确认后才能说得出来。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要知道,他与何院长不同,他是专研古物的学者。
换言之,在古物知识领域,全国无人敢言比他专业。
正因为如此,他更觉方阳非同凡响。
陈风叹了口气:“之前的皇后玉玺已让我惊讶,不料皇帝所用之物亦如此小巧!”
方阳尴尬一笑:“此非皇帝所用!”
“啊?何意!”
陈风再次困惑,周围的观众同样迷茫。
方阳思索片刻,回答道:“传承玉玺仅具象征意义,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所刻,那在此之前,他用何物,你是否考虑过!”
“这...确实未想过!”
"六宝印你们可曾听闻,那是秦汉年间,帝王除却传国玉玺外的六枚宝玉印鉴!"
此言一出,四周众人无不咋舌。
此事他们何曾知晓?
一直以为帝王只需一枚印鉴便足矣。
岂料尚有六枚隐藏其中。
即便是陈风,亦是首次闻听此秘。
只因他对历史的探索尚浅矣。
方阳微微一笑:"秦汉之时,帝王佩戴的六宝印皆由白玉雕琢而成,其上皆刻有螭龙之形,其作用我先前已述,乃用以封泥盖印。"
"六宝印分别为:一,巡狩宝印,用于册封领地;二,帝尊宝印,用以赐予诸侯;三,信符宝印,用于调遣兵马;四,天子巡狩宝印,用于召见大臣;五,天子尊宝印,用于册封异国君主;六,天子信符宝印,用于祭祀天地神祗。"
"此制沿袭至晋、隋,直至唐朝,再增神宝、受命宝,成八宝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