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没有人在这样的阳光下露出半点怯意。
马车的轮子压在干燥的黄土路上,发出沉闷的碾压声,如同远方雷鸣般的回音。
。。。。。。
看着满载救灾粮食的车队如长龙般奔来,站在城门楼上遥望此景的大隆三皇子打开手中已经被汗水浸湿的锦囊。
锦囊内的纸条上写道:
“待粮车入城之际,宴请运粮商贾伙计,趁此时,绘制奉国战旗藏于粮中车下,”
“紧闭城门,以造反之罪名彻查粮队,关押所有商贾之人,存粮入库,如此则赈灾无虑。”
“以工代赈,用得到之粮撑过严峻时期,尽可能恢复生产,领灾民兴修水利,铺路建楼,开荒拓土,使既无忍饥挨饿之灾民,又无闲散无事之游民。”
“。。。。。。”
看完锦囊里的内容,三皇子杨博艺缓缓闭上了双眼,双手不自觉握紧成拳。
杨博艺很清楚如果这样做下去会发生什么事情,会造成什么严重的后果,
但如今疲敝已久的沁湛两州却唯有这样做才能度过这场劫难。
他用力将拳头砸在城垛之上,然后长长吐出一口浊气。
“李兄,你这样做。。。。。。会把大隆之商贾得罪死的,还有那些与商勾结的狗官,还有。。。。。。”
日头渐斜,阳光直勾勾照射在杨博艺的脸上,他没有躲避,也没有伸手遮挡。
这时,他突然回想起李一明在涵古郡内跟他说过的话:
李一明问:
“殿下,会背上骂名的,可敢?”
他的回答是:
“吾乃大隆皇子,有何不敢!”
李一明又问:
“会遭遇各路高手暗杀,可惧?”
他又答:
“堂堂七尺男儿身,何惧之有!”
城楼之上,三皇子杨博艺的头缓缓垂下,不知不觉间,眼眶已经发红。
“背负骂名的是你,会遭遇暗杀的也是你,可你又何苦如此。。。。。。”
他直到此时才彻底明白了李一明在当时为何会问出这样的一番话来。
“唉。。。。。。”
又长叹一口气后,杨博艺睁开双眼,此时他的眼中,原本藏着的一丝犹豫之色已经退去,取而代之的却是一抹狠厉。
“不过既然是你的选择,那我就陪你到底!”
杨博艺缓缓将纸条从新塞入锦囊,然后走到城楼里的火盆边,毫不犹豫地将锦囊扔了进去。
回到城垛旁,他看着最后一辆粮车进入城门,然后抬起手,下令道:
“来人!关城门!”
。。。。。。
类似的景象发生在沁湛两州的每一个郡城之内,
所有的郡守都知道这样做会带来什么,但他们更知道,如今的沁州湛州根本无法拿出足量的钱银,眼下这锦囊之策是唯一的办法。
当夜,无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