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回:伪齐刘豫被金废 赵鼎四度掌枢密(1 / 2)

🎁美女直播

绍兴七年(1137年)八月,权湖北、京西宣抚判官张宗元从岳飞大军中回来后,建议朝廷把尚书户部员外郎霍蠡转升一官。霍蠡原来在鄂州,主要负责岳飞军队的钱粮,张宗元上奏说他“奉公守正”,建议朝廷提拔奖赏他。

以前,岳飞多次说他们军中粮食短缺,朝廷就让霍蠡去按视查看。这时霍蠡上奏说:“岳飞军中每年统制、统领、将官、使臣三百五十馀员,多请超过银钱十四万馀缗;军兵八千馀人,多请超过一千三百馀缗,总计一十五万馀缗。”

于是右正言李谊上奏说:“霍蠡的职责在于出纳,按理应当追究他们的过失。然而考虑他们检点过于苛细,若行改正之后,却应当合支券钱六万馀贯,才节省九万缗而已。希望诏令他们依旧勘支,务存大体,以满足陛下优恤将士的意思。”

由于岳飞军中有许多义兵,他们属于临时战士,亦农亦兵,因此按照朝廷标准拨付的经费根本不够。岳飞军中经常显得粮食经费缺乏。但是,这也为以后一些攻击他的文武大臣留下了口实。

然而,身处朝廷的秦桧并没有闲着。他正在处心积虑到处游说,一步步迈向权力顶峰。最开始时,张浚、赵鼎关系十分良好,张浚起先升官发达后,就极力援引赵鼎。他们曾经一起共论人才,张浚强烈认为秦桧能谋善断,忠诚老实,是个不可多得的宰相之才。赵鼎说:“此人如果得志,我们这些人就没有立足之地了!”张浚不以为然,因此继续向皇上推荐秦桧。可是秦桧来到朝廷后,共事了一段时间,张浚才发现秦桧口蜜腹剑、阴谋老辣,于是不再向皇上推荐他。

张浚作为朝廷执宰,对官场风云了如指掌。他看到秦桧不断进击,他自己也就趁机向皇上推荐显谟阁待制、知荆南府王庶为徽猷阁直学士。这一天,宋帝赵构说:“王庶曾经对朕说:‘现今天下不专用姑息,要当以诛杀为先。’说朕太过仁慈。朕听闻仁宗皇帝曾经说过:‘宁失之太慈,不可失之太察。’此是祖宗的明训。而今百姓犯罪,自有常法,何必以诛杀为先呢?”

张浚看到宋帝赵构对于王庶不是很满意,自己拍马屁拍到马蹄子上了,非常担心皇帝认为自己和王庶是朋党,于是顺着皇帝的意思说道:“圣人有三宝,一曰慈,未听闻以慈为戒的说法。王庶学识浅陋,不知大体。”但是在秦桧的唆使下,皇帝对他仍然不满意。

于是张浚就准备辞职离开朝廷。宋帝赵构问谁可以替代他,张浚不说话。

宋帝赵构说:“秦桧怎么样呢?”

张浚说:“最近我与他共事,才开始知道他的阴险、阴闇。臣感觉他包藏顾望,心怀两端,奸诈欺妄,很不老实。”

宋帝赵构说:“那么就用赵鼎吗?”

张浚认为非常好。皇帝于是让张浚拟批召赵鼎。

秦桧认为他并没有直接得罪张浚,认为他的小恩小惠张浚也一定记得,因此认为张浚一定会推荐自己,就一直等候在都堂。后来宋帝赵构派遣人催促张浚所拟赵鼎使用的文字,秦桧才尴尬错愕地退出去了。

第二天,皇帝下手诏说:“观文殿大学士、两浙东路安抚制置大使兼知绍兴府赵鼎充万寿观使兼侍读,疾速赶赴朝廷。”

秦桧看到张浚在朝廷势力庞大,又没有向皇上推荐自己,十分气愤,就阴谋窜同台谏交章弹劾奏论张浚,请求皇上把张浚安置于岭表。

赵鼎很是感激张浚能向皇上推荐他。看到这种情况,赵鼎也邀约同事大臣们一起帮忙解救张浚。赵鼎作为宰相,就带领张守与一众大臣当面奏请,各个大臣都写了数千百言奏章,只有秦桧一个人不说一句话、没有写一个字。

以前宋帝赵构受到秦桧的蛊惑,就给赵鼎说:“张浚贻误了朕许多事情,尤其是导致郦琼叛变投降刘豫,因此应当远窜发配。”

赵鼎说:“张浚母亲已经老了,而且他有勤王大功。”

宋帝赵构说:“关于勤王的功劳,我已经奖赏他担任过宰相了,但是功过自不相掩。”

赵鼎又说:“张浚的罪责不过是失策罢了。凡人计谋准备去实施之际,怎么能不思虑,怎么能要保其万全的办法呢!傥若因为一次失误,便将他人置之死地,以后虽有奇谋妙算,谁敢献给朝廷呢!这个事情利害自关朝廷,并非独自是关于张浚一个人啊。”宋帝赵构也就不再说什么了。

赵鼎看到皇帝态度似乎缓和了,于是又说:“明年春天就要定下去留之计,希望圣上认真考虑,恐怕回跸临安之后,中外人士都说朝廷无意恢复。”宋帝赵构说:“张浚措置川陕三年,竭尽民力,耗费国用,何尝得到尺寸之地,而坏事有了许多。此等议论,朕也不在乎了。”

这样,特进、守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临修国史张浚被罢职,为观文殿大学士、提举江州太平观。

张浚这时心灰意冷,就想歇息一下,于是写下了这首《过严子陵钓台二首其一》: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古木笼烟半锁空,高台隐隐翠微中。

身安不羡三公贵,宁与渔樵卒岁同。

严光,字子陵,是东汉着名的隐士。刘秀即位后,多次延聘严光,但他隐姓埋名,退居富春山。这时张浚以严光自拟,就有了隐居的想法。

秦桧最擅长的事情就是察言观色、见风使舵。赵鼎现在是首府宰相,因此秦桧在枢府只听赵鼎一个人的话。赵鼎以前非常厌恶秦桧,现在在秦桧的甜言蜜语、糖衣炮弹和物质贿赂下,反而深深信任他了。

赵鼎最初才担任宰相时,宋帝赵构给他说:“卿既然回到相位了,现在的所有执政,去留惟卿选择。”

赵鼎说:“只有秦桧不可离开。”

于是张守、陈与义等人听说后,就乞求罢去,宋帝答应了。秦桧当时不知道赵鼎内心的真实想法,也要求解除机务,宋帝赵构说:“赵鼎与卿相知,你可以安心了。”

秦桧受宠若惊,赶紧奔赴殿庐,起身向赵鼎问安,并向赵鼎说:“秦桧能得相公如此厚爱,更不敢自己要求离去了。”

都官员外郎冯康国后来也听说了这件事,就乞求补外,离开朝廷。

赵鼎为了进一步巩固权力,排除异己,就准备在朝廷里面大量起用自己的心腹。于是他上奏说:“自从张浚罢黜之后,蜀中士大夫都不自安。现今留在朝廷的几十个人,往往一时遴选。臣恐怕台谏以他们是张浚的乡党,或有议论,望陛下垂察。”

宋帝赵构说:“朝廷用人,只当论才不才。以前台谏好以朋党罪士大夫,如果罢免一个宰相,那么凡是他所荐引的,不问才否,一律罢黜。这是朝廷使他们为朋党,而不是所以爱惜人才而厚风俗的做法。”赵鼎尴尬地红着脸,顿首称谢而去。

赵鼎现在再次当了宰相,有人讥讽他无所施设,没有任何吏治措施,赵鼎听闻之后说:“今日之事犹如人患羸病,应当静以养之。如若反复加攻针砭,那么必定就伤到元气了。”

为了消磨文武大臣的进取之心,秦桧建议朝廷经常开展诗文大赛,让一众文人把心事用在虚无缥缈的字里行间;又经常举办各种文艺晚会,营造歌舞升平的盛世局面,让一众大臣整天醉生梦死,不再对他的政策进行干预。再加之“文人相轻”的毛病,大臣之间经常起争斗,无暇顾及朝廷政策。

权礼部侍郎吴表臣对这一切感到忧心忡忡,就进言上奏说:“我们现在实行的科举校艺,‘诗赋取其文,策论取其用’,这二者却说不可偏废。然而这两年以来的科举考试,经常是有人诗赋稍微优秀一些,就不再考虑他的策论是精是粗,就把他们录取使用了。以致于老成实学之士,经常有遗落之感叹。希望朝廷特降谕旨,今年秋试及将来省考,考生的呈文必须三场一同互相参考,如果诗赋虽然平常而策论精博,也应当录取,不可遗失。这样的话,四方学者知道了努力方向,也就不徒事于空文,而都有可用之实了。”

辅臣把这份奏章进呈给皇帝,宋帝赵构说:“文学、政事自是两个科目,诗赋只是文词,策论则必须通知古今。所贵于修学的人,就是为了修身、齐家、治国以治天下,如果专取文词,到底有什么用处呢!”于是在这个方面稍微有了改观。

由于胡世将、陈公辅等人一再批评赵鼎和秦桧等人,因此赵鼎上言说:“臣蒙恩召还经帷,后来因为各种原因推辞了,结果朝廷再次派遣使者宣押,臣感深且泣。来到西兴地面时,又奉到宸翰前来促行,并且宣谕以图治大计,臣惶恐得无地措足。然而进退人才,乃是宰相的职分,而今清议之流都给了官职,比如刘大中、胡寅、吕本中、常同、林季仲这类人,陛下能重用他们吗?妨贤党恶,比如赵霈、胡世将、周秘、陈公辅这类人,陛下能离去他们吗?陛下对于这些人的处理都很为难,那么为臣何敢措其手呢!当年姚崇以十事献给唐明皇,终于导致了开元之盛,臣怎么敢认为我就是姚崇呢,而心中所怀所想的,不敢自己私下隐瞒,只有请陛下抉择吧。”赵鼎的奏疏进入后,皇上就把给事中胡世将试尚书兵部侍郎,把陈公辅等人相继补外离开朝廷了。

这样,朝廷就以观文殿大学士、左正奉大夫、万寿观使兼侍读赵鼎为左金紫光禄大夫、守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赵鼎这次再任宰相,相当于连续进了四级官职,这是异于常礼的殊荣。秦桧因此十分讨厌张浚,反而给赵鼎说:“皇上和我想要召你回来任宰相,而张浚一直推脱不愿意。”这种话是单独谈论的,又没有第三者,因此谁也无法去核实,秦桧的挑拨离间就慢慢起到了效果(赵鼎与张浚晚年相遇于福建,说起来了这一段事情,才知道他们都被秦桧卖了)。

在离开朝廷前往贬所之前,特进张浚上奏请求说:“臣荷陛下知遇,出入总兵,将近十年,其所施为,不无仇怨。臣今奉亲偕行,去家万里,泛然舟寄,未有定居,望圣上允许臣于都督府暂借大差使臣四员,存留亲兵五十人,以备缓急。如蒙俞允,就令所在州于上面提供钱米供应他们。”朝廷答应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自从赵鼎被召回朝廷后,张浚经常挂念着让皇上朝廷回銮中原,这时张浚罢职离开,即将登舟之时,诸位大臣前往饯行,他依然叮咛他们劝说皇帝回来。秦桧起身以讥讽的口吻告诉他说:“如果我秦桧当身重任,如果还有此等议论,我肯定以死抗争。”因此以后再也没有人劝谏皇上北伐了。

为了顺利推行自己的政策,秦桧逐步排除抗战派人物。由于徽猷阁待制、枢密都承旨张宗元曾经短暂管理过岳飞的军队,对岳家军大加赞赏,因此秦桧暗示殿中侍御史石公揆弹劾上奏说:“张宗元本来是一个富人,最初本无才能;张浚喜欢他的便佞,奖借提挈,亟跻从班。现今应当深究他不能赞佐的过错,自己去找出路。他不但没有劝谏张浚,反而随众诟骂,认为张浚做得正确。”朝廷于是把他免职,提举江州太平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