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权”<P>
朱元璋重复一遍,却不置可否,走进了影音室内。<P>
李世民只一笑,朱棣倒是看了眼他爹。<P>
诸葛亮倒是朝楚祯行了一礼,以示待会恭听他的言论,方才走入室内。<P>
众人坐下来,李清照笑盈盈对楚祯说道:“郎君且坐着,奴家与妹妹去准备一壶茶来。”<P>
楚祯这才想起来,笑说:“等你们回来再聊,你们是官家小姐,意见也很重要。可惜没有平民百姓来到这。”<P>
指古代的百姓,他自己不算。<P>
孔明说道:“亮如今一介白身,非是一国之相,也未曾位列侯爵,先生不要遗漏了我!”<P>
“哈哈,是我疏忽了。”<P>
楚祯笑说,又对他说:“本来你第一次来,该给你说下这儿是哪,我们也能知晓如今汉末的情况,但眼下不是时候,等明日时再与孔明详聊。”<P>
诸葛亮听到汉末二字,不禁叹息一声,也就不再多说。<P>
不久后,李清照和林妹妹端着茶水回来,楚祯帮她们找了杯子,给众人倒了一杯。<P>
“你们后世人如何看皇帝”<P>
喝了一口茶后,朱元璋迫不及待的问。<P>
李世民和朱棣都看过来。<P>
影音室内灯光昏暗,两张环形沙发,楚祯和两位少女坐一张,李世民、朱棣和诸葛亮坐在环形沙发上,老朱单独坐中间的一张按摩沙发上。<P>
“现在学生的史书里,把华夏有皇帝的年代,叫做封建时代。”楚祯说道。<P>
“封建”<P>
李世民第一个表示质疑:“大唐不行封建制。”<P>
“大明也没有!诸藩王分封而不锡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朱棣也说。<P>
“但这些都不耽误你造反。”<P>
朱元璋一句话,把刚打到应天府的朱棣说得满脸涨红。<P>
几人都笑起来。<P>
孔明虽猜出他们在笑什么,但不清楚事情经过,也就没多问,而是说道:“秦王……不,始皇将天下分为三十六郡,行郡县制。汉高祖沿袭秦制,却又分封诸同姓、异姓王,封邦建国,以致后来有了七国之乱。<P>
到武帝时,采纳主父偃建策,行推恩令,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P>
至此,夏、商、周三代所行的封建制已名存实亡也。”<P>
听了后,坐楚祯身旁的李清照赞叹道:“武侯之才学果然非常人可比!”<P>
“在先生及诸位帝皇太子面前,亮不敢当。”<P>
孔明谦逊一下,并说:“我如今隐居隆中,耕读已有半年,且未有出世做官之心,非武侯、丞相,诸位称呼我表字孔明即可。直呼我名也未尝不可。”<P>
他知道现代人都是直接喊名字。<P>
楚祯听出来,汉朝人其实也会把秦始皇叫做秦王,也可以叫秦皇。<P>
就是不知道是故意贬低,还是汉朝人没有把王、皇分得那么细。<P>
“看来。”<P>
朱元璋缓缓道:“咱分封诸藩王是一步错棋。”<P>
朱棣此时是一句话也不敢说。<P>
因为他爹这步错棋就是他!<P>
楚祯笑道:“各位的学问都比我好,不过,现在人说的封建,不是封邦建国的藩王制度,而是指以皇帝为最高权威,皇帝亲自参与政事、军事的国家。”<P>
“这儿的皇帝不参与军国大事”朱元璋听出别的意思来。<P>
楚祯点头:“现在其他国家的皇帝,多是君主立宪制下的皇帝,权利交给议会,算是封建到现代的一种过渡。我可没有说它是好的,我更倾向于黑猫白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P>
“这是何典故”<P>
李清照听出楚郎最后一句话是典故。<P>
“是一位伟人说过的话。”<P>
楚祯简单介绍了下,又给他们解释什么叫君主立宪和君主专制。<P>
朱元璋听了后,思考片刻,就得出结论:“权归议会,而议会有一百余人,岂不造成官僚臃肿,遇事不决,敌寇打来他们还在议会争要打还是要降,反复无常,如何能治理好国家”<P>
李世民几人暂时不发表意见。<P>
楚祯估计,他和朱棣都不会去搞什么君主立宪,这是理所应当。<P>
谁会心甘情愿的把自己手里的家产分出去一部分<P>
纵观世界上其他国家,那些君主都是被逼着立宪,是大势所趋的结果,不得不妥协。<P>
也可以叫革命不彻底。<P>
“孔明如何看”<P>
楚祯问千古一相的诸葛亮,虽然他现在年轻,但才学已经有了,现在刘备来请他出山,他也能治理国家,就跟李世民十八岁领兵一样。<P>
天才不能用常理推断。<P>
“尚书周书有言:天子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P>
诸葛亮含蓄的说道:“此乃汉朝天下百姓所共识,不可擅改之,否则又将酿成王莽之祸。”<P>
楚祯笑起来,王莽这个“穿越者”被孔明拉出来鞭尸,实在是妙。<P>
但就如诸葛亮所说,国家制度法规不可随便更改,否则就会造成天下动乱。<P>
朱元璋、李世民等人,就算认可君主立宪,也不会在他们这一代实行,而是留给后人,等经济发达,生产力增长时,再适时主动立宪。<P>
用政治课本里的话来说就是:<P>
生产力要和生产关系匹配。<P>
“伱们觉得呢”<P>
楚祯分别问他们。<P>
李世民和诸葛亮看法一致,不可妄改。<P>
李清照和林黛玉推脱她们是女子,不掺和这些讨论,只听一听。<P>
至于朱棣,“我赞同父皇所说!”<P>
纯属拍马屁之言,略过不提。<P>
几人都等着他的看法,楚祯喝了口茶,才说道:“在我看来,皇权没有永恒,想要让皇朝延续长久,就得把皇帝坐的龙椅砸烂!”<P>
几人一愣。<P>
朱元璋问:“朕的御座怎么了”<P>
楚祯笑道:“我在唐宋明都参加过朝会,皇帝高坐在上,臣子站在下。”<P>
“汉时是坐着。”诸葛亮道。<P>
“唐也是坐着,只在册封太子时站着。”<P>
李世民也说道。<P>
楚祯:“……”<P>
李清照掩嘴笑着说:“到我大宋太祖之时,臣子参加朝会方才是站着。”<P>
楚祯点头,面不改色道:“这正是我想说的,封建朝代越往后,皇权越高度集中,其中就是以洪武帝你废除宰相制为标志!”<P>
林黛玉瞧了一眼对面的诸葛亮,这位就是被楚大爷冠以丞相之名,而废除宰相制的明太祖刚好也在。<P>
朱元璋说道:“咱的大明也延续了三百年,只比汉少了些,但汉分前后。”<P>
这是为他废除宰相制辩解。<P>
楚祯说:“在我看来,王朝持续多少年,全看某一位皇帝的好坏,甚至看皇帝是否早有子嗣,是否能活得够长,一定程度上说,国家兴亡全在天意上。”<P>
李清照立刻想到了大宋两位子嗣夭折的皇帝,当今官家也是因此继承大位。<P>
诸葛亮则是想到了汉和帝,年仅二十七而崩,至此以后汉室幼主不断出现。<P>
“天不让皇帝有子,又能奈何”朱元璋叹道。<P>
“所以要砸烂皇帝的龙椅,让谁都可以坐上去当皇帝,天下照样能运转。”<P>
楚祯说道:“君主专制的情况下,好皇帝能使百姓安居乐业,昏君却能让天下动乱,二世而亡,如隋炀帝杨广。”<P>
李世民经历过隋末。<P>
楚祯继续说:“天下安危系于一人之手,十年,五十年不出事,但放在二三百年,十数位皇帝上,一定会出现几个昏君,致使民怨沸腾,到那时,谁来废黜、制止皇帝”<P>
朱元璋锐利的眼神看向老四。<P>
朱棣不敢吭声。<P>
是他那允炆侄儿要削藩!<P>
幸好,有楚史官出面,由父皇亲自废黜了朱允炆。<P>
但这一次能制止,下一次呢<P>
楚祯继续道:“我能举的例子很多,汉灵帝,唐玄宗,宋徽宗,明堡宗、万历皇帝等,都是一人昏庸妄为,致使王朝衰败。”<P>
朱棣身躯一震,明堡宗!<P>
李世民识趣的没有去问唐玄宗是谁,只要不是唐太宗就行。<P>
李清照捂着脸,楚郎是怎么也要提宋徽宗!<P>
诸葛亮长叹一声:“灵帝卖官鬻爵,果然在后世留有骂名,使汉室衰亡。”<P>
楚祯笑道:“据说这位汉灵帝建裸游……他卖官,别人买官,去上任后为捞回本钱,自然就是使劲压榨百姓。”<P>
本想八卦汉灵帝和数百宫女妃嫔裸奔的事,但考虑到李清照和林妹妹都在,又赶紧改口。<P>
诸葛亮默然。<P>
朱元璋问:“咱那不孝儿的子孙,你说的堡宗,又干了什么事你简要说说。”<P>
朱棣看了看地面,这没地方躲啊!<P>
到底还是躲不过他爹的当头一刀。<P>
“明堡宗叫朱祁镇,他御驾亲征,崇信宦官,行军多次胡乱移营,扎营也不行,二十万大军在土木堡一触即溃,他本人也被瓦剌活捉了。”<P>
土木堡<P>
朱棣可算是知道为什么会有堡宗这样的庙号!<P>
“他怎么不跟他太爷爷一起死了呢!”<P>
本想忍住怒火的朱元璋,听完详细的土木堡事变经过后,还是忍不住开骂。<P>
他为了大明在白沟河阵亡的十万将士,不惜厚着脸皮求楚祯,让别人喊他为太祖。<P>
结果后世老四这些不孝子孙,一仗就打没了二十万大明将士,连皇帝本人也被戎狄活捉!<P>
丢尽他朱家脸面!<P>
朱棣马上道:“父皇您别生气,我留下祖训,子孙不许再用‘祁’字作为名字!”<P>
祁字正是他这一脉啊!<P>
“你闭上嘴,免得我又想抽你!”<P>
“……是。”<P>
朱棣不吭声了。<P>
李世民微微一笑,他不问唐玄宗果然是对的。<P>
楚祯最后感叹说:“参加过靖难的张玉之子张辅,也在此战中死去,其余损失不可计数。”<P>
朱棣听了,心中震惊,他本以为土木堡会是七八十年之后,可竟发生得如此之近<P>
朱元璋也沉默着。<P>
“所以我才说,天下安危系于一人,皇权越集中,天下就越危险,只等出一个昏君,王朝就会加速衰落。”<P>
楚祯说道:“这还只是皇帝一人,其余的皇亲国戚、士大夫、世家子弟等食利阶层,他们一代代的占有土地,也会把一个王朝啃食一空,如白蚁毁坏堤坝。英明的皇帝会暂时阻止这一进程,昏庸的皇帝则是会加速,踩一脚油门让王朝秩序崩溃。”<P>
众人细思他这些话。<P>
83最新地址<P>
李世民问道:“能否教养好皇子,使皇帝维持圣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