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第1/17 页)
易子而食
这个成语出自《左传·宣公十五年》。
公元前595年九月,因为宋国杀了楚国的过境使者申舟,激怒了楚庄王。他亲率大军,前去攻打宋国。
宋国地处齐、晋、楚三大国之间,而且无险可守。但是,宋国人英勇善战,坚守城池,十分顽强,不肯向强大的敌人屈服。楚兵把宋国的都城团团围住,一直到第二年的五月,还是不能攻下来。楚王便准备收兵回楚。大夫申犀(申舟的儿子)见父仇未报,不同意楚王撤兵。这时,正在一旁替楚王驾车的申叔时建议说:“我们可以在这里修筑起房屋,把需要回去种田的人打发回去种田,装作要久困宋国的样子,宋国必然会俯首听命。”楚王听从了申叔时的意见。宋国人果然害怕起来。宋王便派元帅华元单身偷进楚军兵营,直入楚兵元帅子反的卧室,将子反劫持。然后对于反说:“我国人民已经困苦到交换孩子杀了充饥,把骸骨拿来当柴烧的境地(原文是‘城中易子而食,拆骸以爨[读窜]),但是,我们决不作城下之盟,如果你们退兵三十里,我们便投降听命。”后来子反同意了华元的要求,宋国就与楚国订立了和约。
人们引用“易子而食”这个成语,是用来形容在战争中因被围困,粮草断绝,外没有援兵,内不能组织生产,困难到了极点。
夜以继日
“夜以继日”见于《孟子·离娄下》,原意是指白天没有干完的事情,晚上接着去干。现在多用来形容不分白天黑夜地从事某项工作。
周朝初年,有一个名叫姬旦(即周公)的人,他是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弟弟,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在武王伐纣的过程中,姬旦做了很多辅助性的工作。周朝建立不久,周武王即病逝,他的儿子成王年纪太小,因此由姬旦代行天子的职权。在遭到自己亲弟兄的误会、诋毁的情况下,他仍然坚韧不拔地按照既定的政策行事。最后真相大白,人们更加尊敬他,称他为“周公”。
战国时期的孟轲对周公十分崇拜。他在《孟子·离娄下》中说:“周公想要兼学夏、商、周三代开国君王之贤,以巩固周朝的统治。在进行政治实践的过程中,如果有不适合于当时情况的,就仰着头考虑,白天想不出好的改进办法,夜里接着想(原文是,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继日),有时想到了好的办法,他便坐着等待天亮,马上付诸施行。”
夜郎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