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位受过良好的教育和体格锻炼的警司与他们进行了一番亲切的交谈,临近结束时,他想他自由了,甚至在他被迫与爱因斯坦分开并被带到一个边远地区的监狱里时,他仍然这么想。他和爱因斯坦在安排投降时遇到了一些麻烦,而爱因斯坦又曾解释说投降之所以迟迟不能进行是由于警方要“审查”他们的案子,也许是以上两点使威利把投降和赦免混为一谈了。他原以为去警察局投降之后,就会被释放。甚至当他被带到监狱的时候,仍然怀着这种希望。办理入狱手续,就像是入住简陋的乡村旅馆,只不过负责登记的是一身卡其布制服的粗暴狱吏。登记手续重复而烦琐,新来的人每经历一道手续,心里就又凉了一层。
“当然,这一切让我感到焦躁,”威利想,“但对狱吏来说,这不过是例行公事。假如我把自己放在他们的位置,就不会那么不安了。”
他努力这样做,但他们似乎并没有注意到。
办完登记手续后,他被安排进一间营房似的狭长的屋子里。里面已经住了很多人,大多是乡下人,身材矮小,被打蔫了一般,但一双双黑亮的眼睛盯着威利,仿佛要吞了他。这些人犯的案子各式各样,正在等着判决;所以他们仍然穿着平常的衣服。威利不愿意卷入他们的不幸。他不愿意这么快就被再一次投入情感的牢狱。他不愿意把自己当成这间长屋子里的居民之一。他相信自己很快就能离开这里重获自由,他想他该写封信给在柏林的萨洛姬妮,一封轻松开朗的信——语气他都已经想好了——把最后一次通信之后发生的事情都告诉她。
但是写信并非想写就写得出来,即便他手头有笔有纸。他要到第二天才能考虑写这封信,而看守大发善心拿给他的那张纸看起来像是被摩挲过许多次,大概是从一本活页账簿上撕下来的,窄窄一条,被划分成窄窄的格子,左侧的小孔都裂开了,左上角是紫色橡皮图章盖下的监狱名称,右边则印着一个大大的黑色数字。这张信纸很薄,没打孔的一边还卷了起来,令他十分沮丧,没心思写信了。
接下来的两三天,他熟悉了监狱的日常作息。他把马上就能获释的念头置于脑后,开始适应新的生活,就像之前各个时期适应那些摆在面前的生活一样。每天早上五点半起床,矗立在院子里的水塔,味同嚼蜡的三餐,枯燥沉闷的放风,每天晚上囚室关闭后躺在地上挨过的无聊长夜:他竭力想通过以前那套精神瑜伽来适应这一切,他回到印度这么久——或许在此之前,或许这一生——每当日常行动和要求突然变得令他痛苦不堪的时候,他都是用那套瑜伽来对付。他有意识地操练着这种瑜伽,直到新生活带来的种种艰难逐渐变成了习惯,变成了生活本身。
在入狱几天之后的一个早上,他被带到监狱前面的一间屋子里。他喜欢的那个警司在屋里等他。他仍然很喜欢他,但在他们的谈话结束的时候——他们好像什么都谈了,却又好像什么都没谈——他开始觉得自己的案子不像原先料想的那么简单。爱因斯坦曾经提到威利的“国外关系”会给他带来些麻烦。所谓的“国外关系”只能是指萨洛姬妮和沃尔夫,那也正是他历险的起点。但是,警司和他的一位同事第二次找他谈话的时候,对他的“国外关系”只字未提。而有一件事是威利不得不忘掉的,也是爱因斯坦说他不想听的——他知道的显然比他声称的要多。事发当时有目击证人,他们可能已经报了警。但是,在监狱前面的那间屋子里,没人提起那件事。只是在第四次谈话时,威利意识到,警司和他的同事想了解那三名警察被杀时的情形。威利想起当时的情景,心里更多的是对罗摩占陀罗的怜悯和崇敬;而那三名警察,他既没见过,也从来不认识,他们的死已经离他很远了。
在前几次谈话中,他一直在和一些幽灵搏斗,说了些他其实并不知道的事。他现在发现警司掌握了罗摩占陀罗每一个部下的名字,也知道威利和罗摩占陀罗关系亲密。由于警司也知道当时警察那边的情况,那么他对事件的原委自然比威利了解得更全面。
威利不免心慌意乱。当他发现自己将作为谋杀那三个警察的从犯受到指控时,他的心沉了下去。
他想:“太不公平了。我参加革命的大部分时间,其实几乎是全部时间,都是在无所事事中度过。大部分时候我都感到极其无聊。我原想写一封半开玩笑的信——可惜最终没写成——告诉萨洛姬妮,我什么也没做成,我的革命生涯真是无可指责,最终无聊感促使我向警方投降。但是,警司可不这么理解我在游击队的日子。我的所作所为在他眼里要比在我自己眼里严重二十倍。他不会相信在那些事情中我不过是个旁观者。他只会数尸体。”
威利已经很久不曾一一回想他睡过的床了。他在印度度过的童年和少年岁月;在伦敦消磨掉的忧心忡忡的三年,他这个护照上的学生,实际上的流浪汉,一心要远离原来的自己,却不知该何去何从,不知将来的生活会是什么模样;接下来是非洲的十八年,飞逝而过、漫无目的的十八年,过的全是别人的生活。他能一一记起那些年睡过的所有的床,这种回忆会给他一种奇怪的满足感,使他觉得,尽管他处世消极,他的人生还是有意义的,这种意义就在他身边累积。
但是,他回来之后已经被印度消解了。他看不到任何模式、任何思路。他回来是因为他想行动,想真正地在这世上拥有自己的位置。但他却成了一个流浪者,而世界则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扑朔迷离。这种扑朔迷离所带来的不安,在可怜的拉贾像孩子般兴奋地骑着摩托车带他去见识“敌人”那天就有了——老树荫蔽下的地区警察总部,沙地阅兵场,预备警察部队的士兵荷枪把守的大门,门前那些挨过一轮季风的污迹斑斑的脏沙袋。威利认识那条路,也熟悉沿途的乏味景色。但是那天他所看到的一切有某种特殊的性质。一切都显得那么清爽而新鲜,就好像他在地下生活了许久之后来到了地面上。但是他不能留在那儿,不能留在那清爽和新鲜之中。他必须乘着拉贾的摩托车返回另一个世界。
那种扑朔迷离让人混乱。他一度回想不起来睡过的那些床。这么做不再有任何意义,他放弃了。而现在,谈话、出庭、从甲监狱转到乙监狱——监狱、监狱设施和罪犯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另类世界,他以前对此一无所知——当这些全新的体验降临到他头上,他重新开始回想睡过的床,但不再从头开始,而是从投降那天开始。
终于有一天,他认为他应该给萨洛姬妮写封信了。轻松的心境早已离他而去;最后当他脸朝下匍匐在鲜艳而粗糙的监狱地毯上,开始在被分隔成许多窄行的纸上写信的时候,他惊讶地发现自己竟生出了悲哀之感。他想起自己在柚树林营地的第一夜,整个晚上树林里不断传来禽鸟拍打翅膀和鸣叫的声音,以及其他动物绝望的求救声。写字的姿势很不舒服,当他费力地在纸上细线隔出的窄行间写字的时候,他觉得手似乎被缚住了。最后他想没必要听命于这些线条。于是他开始跨行写。纸不够,他发现这不成问题,只要签名就可以领到纸。他原以为在监狱里写信只能用一张纸;他从来没有问过,他以为在监狱里世界整个儿缩小了。
如果狱卒不给他的信找麻烦,信应该在一个星期后送到柏林萨洛姬妮手中,如果她的地址没有变。如果她马上回信,如果狱卒不找什么麻烦,她的回信应该在又一个星期后送到他手中。那么,两个星期就够了。
但是两个星期过去了,然后三个星期、四个星期过去了。没有萨洛姬妮的回信。等待让人心力交瘁,而对付它的办法就是彻底放弃,接受什么都不会发生。这就是威利的办法。恰在此时,他的法庭生活和监狱生活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
他被判监禁十年。他安慰自己说本来可能更糟。最后他被转到一所监狱,前门上方有一块大牌子,上面写着一行瘦瘦高高的字:“恨罪行,不恨罪犯。”他坐着囚车进入监狱的时候看见了这行字,后来经常想起它。它所表达的是一种难以做到的宽恕,究竟是甘地的思想,还是基督教的思想?也许两者都是,因为圣雄的很多思想也符合基督教的教义。他还常常想起前门处墙壁另一侧写的字。墙壁内侧写的是:“感谢您的光临”。这不是写给犯人的,是写给来访者的。
一天,他收到一封信。印度的邮票,印度的信封——绝对没错,寄信人的地址威利再熟悉不过:那是他度过童年的那个家,是他父亲那充满感伤的静修处。他原本不会展开那沓信纸——狱卒已经把信封裁开了——要不是他看见这封信并不是他父亲写的,而是萨洛姬妮写的,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信是从夏洛腾堡转来的。威利心想,她这么快就丧失了在柏林养成的气质。她回到了他面前,仍是二十八年前还没有认识沃尔夫、还没有出国、还没有脱胎换骨时的样子。在她写这封信的时候,早先的某些个性仿佛又占据了她。
<blockquote>
亲爱的威利:
我早就离开夏洛腾堡的公寓了,你的信从一个地址转到另一个地址,最后终于送到了我手上。柏林人做起这类事情来非常拿手。很抱歉让你等了这么久。你肯定很难受。而实际上我一直离你很近,不到一天的路程。但你不要以为,我会不经过你允许就来看你。你在伦敦上大学的时候我去看你,你就不太乐意。我还记得这些事。而我只不过是想对你好。这就是我烦恼的根源。你的事情那么快就变得那么糟。我又能说什么呢?我永远不会宽恕我自己。我知道,我这么说也无法安慰你。我们不该把你送到那些人中间去,而事实上,另外那一方也好不了多少。无论送你去哪一方,你都会有麻烦的。
我回到这里,是因为我需要离开柏林休息一阵子,而且我觉得应该回来陪爸爸,他已经快走到生命尽头了。这我以前就告诉过你,而我现在觉得他其实比我们原先认为的要好。也许到最后,某一种生活方式其实和其他任何一种生活方式一样好,但这或许只是失败者的自我安慰。我对自己所做的那些事并不怎么满意,尽管我总是出于最好的愿望。说起来真可怕,但我发现我给许多国家的许多人带去了厄运。我现在才知道,近几年来许多国家的有识之士在追随我们的脚步。我们的所作所为赢得了他们的信任,我们也没有让他们失望。然而,同样是在这几年间,那些被我们说服同意让我们给他们拍电影的人后来一个接一个被抓起来了。我可以告诉你他们都来自哪些国家。当然事情并非都是如此,也和沃尔夫不相干。他和我们其他人一样都太容易上当受骗了。
我都不知道自己怀着这个想法怎么还活得下去。我的所作所为总是出于最好的愿望,但到头来人家却说我心存险恶。也许现在最好是有谁出来杀了我抵罪。
这会我也不想再说什么了。我写了这么些,你也不会相信我的心都碎了。如果我把这封信重读一遍,就会把它撕了,绝不会再写一封。所以我就这么寄给你了。请告诉我是否要我来看你。在监狱里,留点儿钱总能派上用场的。请记住这一点。
</blockquote>
他花了些时间才完全理解了信中的内容。开始时他觉得这封信虚情假意,有些地方还很孩子气。但是过了一段时间,他想她写信的时候可能完全沉浸在孩提时的绝望中——他自己也会如此——又转而觉得信里每句话都是真诚的。背叛的消息并没有令他吃惊,不过这可能是因为他这些年来已经看惯了人性在适应新的环境时的反复无常。令他沮丧的反倒是她——在误导了他之后——一直都离他这么近,又忏悔得这么深。当这个世界在他面前变得扑朔迷离的时候,当他在荒无人烟的树林里跋涉露宿,看不到尽头,看不到希望的时候,他其实随时都可以向她伸手求援,也就是说,随时都可以重新触到现实。
他等了几天才动笔写回信。他想要理清自己的思路,找到合适的措辞。(没有必要着急。现在每件日常琐事都必须拖着慢慢完成:一种新的瑜伽。)而这一次她的回信十天后就到了。
<blockquote>
亲爱的威利:
我以为你会在信里责骂我。但你没有。你真是圣人。也许不管怎么说,你的身上流着爸爸的血……
</blockquote>
而他所有的只是严密控制、高度戒备的监狱生活:九个小时的户外活动,十五个小时的监禁。
“谢谢您的光临”这句给来访者看的话写在前门处的墙壁内侧,在通往双层大门的走道尽头。给犯人看的话则用生动的斜体字写在几块略小一些的牌子上面:“真理战无不胜。愤怒是最大的敌人。行善是最伟大的教义。工作就是敬神。非暴力是最最伟大的教义。”总有一天他会对这些牌子视而不见。但刚开始的时候,威利生出一种学生似的调皮劲儿——虽然他已年近半百——想在墙上涂鸦:小洞不补,大洞吃苦。但他从没真的去写过。那会遭到严厉的惩罚。但他总是想象那句话悠然自得地插在其他那些毕恭毕敬的话语中间,暗暗窃笑了好几个星期。
威利的囚室里还住着其他七八个犯人。人数时多时少:有人进来,有人出去。这间囚室很宽敞,三十英尺长,十到十二英尺宽。对于某些犯人而言,这间囚室比他们在外面见过的房间都要大。
有一两个犯人是在某个城市的工厂贫民区长大的,在家时和父母及兄弟姐妹同住一室。那里的房间通常都是四四方方的,长宽高都是十英尺,大概七英尺高的地方搭出一个小阁楼,这对于上夜班的人特别有用,他可以在那里睡上一上午或一下午而不影响下面其他家庭成员忙忙碌碌。把这些告诉威利的那个人,开始时说得很实在,但后来发现威利听了很震惊,就忍不住夸大其词了。威利问了他很多问题,最后他不得不勉强——因为很煞风景——承认他所谓的一大家子同住一室,之所以可以相安无事,是因为有很多事情是在室外,在宽敞的走廊上和院子里做的。至于其他,那人说,就像是挤公共汽车。你以为自己上不去,可你不知怎的就上去了;你上去了,又以为会坚持不住,可没过一两分钟,车子一开动,每个人就都安稳了,再过一会儿,每个人就都舒坦了。这有那么一点儿像监狱,那人说。你以为自己会受不了,可不久你就发现事情没那么坏。有一个像样的屋顶,大热天里有吊扇,结实的混凝土地面,一日三餐按时供应,每天早上院子里的水塔都会供水,甚至还能看会儿电视,只要你不介意和别人一起站着看。
那个人对监狱生活的满足给了威利些许安慰。甚至在那个人被转到其他地方之后——这在监狱里司空见惯——威利仍然记得他说的那句有关“安稳”的话,还把它纳入了他的瑜伽。
慢慢地,囚室里的犯人都换成了威利这样的人,脱离了革命,向警方投了降。之后,他们的待遇得到了明显改善,对此监狱长似乎有意作出解释,某天他在全体毕恭毕敬的狱吏簇拥下作每周例行巡视,训话的时候他说他们现在是“政治犯”。监狱长说,当年英国人设立了这一罪犯类别,专指像甘地和尼赫鲁那样的民族主义者,他们触犯了法律,但不能像对待普通犯人那样对待他们。
威利为自己将享受优待而感到兴奋。但是这种兴奋并没有持续多久。关押在两间政治犯囚室中的犯人可以在监狱制度的范围之内自由地组织活动。而威利很快就发现,这样的优待其实把他带回了他好不容易才挣脱的那种生活中。政治犯的日常生活几乎等同于当初柚树林营地的生活,只不过没有枪和军事训练。每天五点半被唤醒。六点钟在室外集合,接下来的两个半小时在监狱菜地和果园里劳动。九点钟回来吃早饭。吃罢早饭阅读当地报纸(由监狱提供)并讨论当日新闻。但上午严肃的脑力工作是研读毛泽东和列宁的著作。在这种半虔诚半敷衍的学习中,犯人们会就农民阶级、无产阶级和革命说一些他们认为必须说的话,对此威利深感乏味,认为那完全是对教养和智力的浪费,不久,尽管能够享受优待,尽管这种学习能保证他在监狱中得到尊重,威利还是忍无可忍了。他觉得,如果他不得不每天花三四个小时参加这类讨论,他脑子里剩下的那些东西会腐烂的。甚至在下午的体育锻炼,排球、慢跑等等——那是为了让他们身体疲乏以便入睡——结束之后,晚上六点半囚室上锁了,大家还在进行政治讨论,喋喋不休地重复那些浅陋而虚伪的老生常谈。
威利想:“我坚持不住了。我不可能安稳的,就像那个人说的公共汽车一开动挤上车的人就都安稳了。在公共汽车上你能安稳下来是因为受挤迫的只是你的身体。没人要你费脑筋。可在这里,你却不得不以一种可怕的方式摧残自己的部分甚至全部心智。甚至在睡梦里也不得清静,因为你知道醒来之后将要面对什么。可怕的日子没个尽头。难以相信一个人居然会这样对待自己。”
大约两个月后的一个星期一,监狱长在他那些属下的簇拥下作例行巡视的时候,威利跨出了犯人队列,对监狱长说:“阁下,我期盼您能在办公室接见我,如果可能的话。”那些狱吏、看守、看守长和总看守长,纷纷举起手中的长棍要把威利打回去,但是威利彬彬有礼的谈吐以及那声“阁下”发挥了保护作用。
监狱长对狱吏说:“巡视结束后把他带到我的办公室去。”
这就是监狱的等级制度!和军队、大公司一般无二,也有点儿像革命运动中的等级制度。看守、看守长和总看守长相当于步兵,虽然“看守”一词听上去颇为文雅。下级狱吏和狱吏则是军官,尽管这个词会使人马上联想到腰间钥匙叮当作响的野蛮之徒,威利总觉得它应该指那些在囚室外面来回走动的低级狱卒。下级狱吏和狱吏之上是副监狱长,最高层则是监狱长。犯人刚进监狱的时候,可能对监狱等级制度一无所知,尽管自己的生活完全由它操控,也许也不能识别各种制服,但是很快他就会对各种制服和头衔作出本能的反应。
监狱长办公室的墙上镶着可能刷过漆的暗褐色木板。墙壁顶端有一方饰有钻石图案的铁栅,那是通气孔。一面镶着木板的墙上贴着巨幅监狱平面图,标出了各幢大楼、各个囚室、集合场地、菜园、果园以及两堵环形围墙,每个重要的出口都划着粗粗的红叉。
在监狱长的肩头,这座邦监狱的金属质地的字母缩写熠熠生辉。
威利说:“阁下,我之所以请求您接见我,是因为我希望能够搬离我所在的囚室。”
监狱长说:“但那是监狱里最好的囚室啊。宽敞舒适,户外活动多,犯人都受过良好的教育。还有政治讨论之类。”
威利说:“我就是忍受不了政治讨论。这种事,我已经忍受了八年。我希望保持自己的思想。请将我转到普通犯人那边吧。”
“很少有人会提这样的要求。其他囚室的条件很差。我们给你的待遇,可是相当于英国人给圣雄和尼赫鲁他们的啊。”
“我明白。不过还是请把我转走吧!”
“那边的日子可不好过。你是个受过良好教育的人。”
“让我试试吧!”
“好吧。但要等到大概两个星期之后,让大家忘记你来找我的事。我不想让他们认为是你自己请求搬离的。他们也许会感到受了污辱,也许会认为你是来告密的,可能会想方设法找你的麻烦。监狱里每个人都在战斗。你必须记住这一点。”
三个星期后,威利被转到了监狱另一区的囚室里。那里条件很差。一间长方形的混凝土房间,看上去没有任何设施。囚室正中是一条六英尺宽的通道。通道两侧是犯人睡觉的地铺。威利的地铺大约三英尺宽,铺着一块有鲜艳的蓝色图案的小地毯。仅此而已。没有桌子,没有橱柜,犯人们只能将自己的家当放在地铺顶头。地方有限,一块地毯紧挨着一块地毯。犯人们或睡或醒,头靠着墙,脚直伸到通道边。每块地毯的图案和颜色各不相同,便于每个人分辨自己的铺位,对看守也很有用。
威利想:“我不能再去请求监狱长将我转回政治犯那边。每次想到这事,我并不确定自己是否真的想搬回去。他们可以在可爱的菜园和果园里劳动。但是,每天上午要讨论新闻——那根本不是什么讨论——晚上还要学习毛泽东和列宁的著作,代价也太大了。即便在非洲和当地人待在一起,也没有那么糟。如果我更坚强些,或许能容忍那一切而不受影响。可惜我在这方面并不坚强。”
第一天晚上,正当威利在地毯和铺位之间的通道上走动时,一个小个子男人突然从一块地毯上跳起来,尖叫着冲到威利脚边,抱住了他的双腿。他不过四英尺九英寸或十英寸高,是来自孟加拉国的非法移民;每次他服刑期满被送到边境,孟加拉国的人就会把他赶回来,然后他只好再流浪几个月,直到被哪里的印度监狱收容。这样突然尖叫着跳起来冲到新来的狱吏或犯人面前抱住人家的膝盖,已经成了他的保留节目,他做起这些来就像一只驯兽——他的整个人生只剩下这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