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章(第1/3 页)
员最难抵挡的,可能是自己的私心,也可能是官场生态。王廷赞因此半推半就地「被腐化」了,继续王亶望在任时的那一套操作。
他最终的「政绩」跟王亶望不相上下,在任三年多完成了数字上的「监粮」500多万石,再虚构大大小小的灾情把这些「监粮」消化掉。
统计数据显示,王亶望、王廷赞两任甘肃布政使在六年时间里,共收捐监银两1300万两以上,其中除一小部分确实用于采买粮食投入赈灾,剩下大概有1000万两,相当于当时全国一年财政总收入的1/5到1/4,最终流入了甘肃全省大小官员的腰包。
令王廷赞和王亶望万万没想到的是,他们事后对朝廷的慷慨捐献,暴露了他们的资产与其合法收入完全不对等的问题。再加上阿桂赴甘肃平定苏四十三起义期间,甘肃连下大雨,激起了乾隆对该地连年上奏遭遇大旱的怀疑。这起被认为天衣无缝的贪腐窝案,在帝国监察机制全面失灵的情况下,最后由乾隆亲自揭发,终于掀开了盖子:「甘肃此案,上下勾通,侵帑剥民,盈千累万,为从来未有之奇贪异事。案内各犯,俱属法无可贷。」
最终处理结果,甘肃捐监一事立即停止。陕甘总督勒尔谨被赐自尽,两任甘肃布政使王亶望和王廷赞、兰州知府蒋全迪等50多名官员被处死。
按照律法,贪污1000两以上者,拟斩监候。这样一来,甘肃全省官员几乎都该杀,一省政务也要停摆了,最后乾隆只得从轻处理,将斩监候的标准提高到贪污1万两以上。
因为该案牵涉面实在太广了,乾隆在指示定罪时一宽再宽,除了50多人被处死,大部分判死的官员最终仅被处以流放充当苦差,并未处决。尽管如此,时人还是感慨说,整个甘肃官场「为之一空」。这种涉案规模,放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都是极其罕见的。
在这起窝案的主犯王亶望被处死13年后,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国史馆进呈《王师传》。乾隆回想起王师的政绩和口碑,突然动了恻隐之心,说了一句:「勿令(王)师绝嗣也。」于是特赦王亶望的儿子由流放地伊犁返回山西临汾老家,继承王家香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