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第3/3 页)
姚培宇老两口两儿一女。大儿子姚锦熙是一名中专生,毕业后,几经转折入职凤城锅炉厂。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凤城锅炉厂是非常不错的单位,隶属于国企,这单位很难进的。
姚锦熙进入锅炉厂后一直跑销售,是一名业务员。他和销售科的几名员工,一起负责锅炉厂的产品销售、维护老客户和寻找新客源,同时还收集、反馈市场信息,参与分析、评价,为销售决策提供信息支持。
那时候他很忙,不是在出差,就是在出差的路上。当凤城普通人的工资还在两位数徘徊的时候,他每月就会有两张毛爷爷进账,着实让人眼红。可惜姚锦熙只是搭上了锅炉厂的末班车,两年后,红红火火锅炉厂逐渐走上了下坡路,效益一路不断下滑,直至工厂倒闭,职工全部下岗。不过幸运的是他赶上了锅炉厂福利分房的最后一波大潮,顺利地住进了锅炉厂的家属院,两室一厅八十平米,全家人都为之兴奋不已。姚锦熙的福利房比较便宜,姚培宇出了不到三万块钱就替他把房子买了下来。
到了姚锦翊结婚的时候,需要在老宅子上盖房子。为了准确评估老宅子的土地价格,王丽珠还专门放出风声,说是要出售老宅子,想用这种方法来判断它的市场价。当时粮局的一名职工,要用一万五千块钱一口价买下这块地皮,当然不成交了。
有了姚家老宅子地皮的价值是一万五这个基数,接下来姚培宇给小儿子建房,预算就非常好做了。手心手背都是肉,不能厚此薄彼,为了公平起见,做到一碗水端平,老两口决定紧缩开资,小算盘打了一遍又一遍,最后敲定小儿子的房子,总造价不能超过三万,要和姚锦熙的楼房价格齐平。
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姚锦翊现在所住的房子,虽然房龄不长,但是房子的建筑质量非常拉跨的原因了。所谓的破窗户破门和漏风的山墙,说白了,它是一个两子家庭做平衡的结果。
弟兄俩的房子价格一样,姚锦熙很满意,姚锦翊虽然颇有微词,但是人轻言微,做为这个家里最小的孩子,有意见又能怎样,能翻出什么浪花?唯有接受罢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