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植右手握着戒尺,左手在戒尺上来回拂过,仿佛一位士兵在擦拭他即将染血的刀。这种带着不详意味的动作瞬间引起了公孙瓒和刘德然的警觉,纷纷向刘备投去担忧的目光。
这一次,恐怕不是单单挨五戒尺就能了事了呀!
一刹那地失落后,阿备迅速稳定了心神。
不怕,他还有后招!
作为一个写过无数应付性心得体会的职场老油条,阿备表示他什么样的奇葩文章没见过?
没有中心思想可作分析?
没关系!
咱们还可以反其道而行,从鸡蛋里面挑骨头,硬生生地造出一个中心思想来,然后再用你的文字来打败你的文字!
“《礼记·王制》曰:凡居民,量地以制邑,度地以居民。地、邑、民居,必参相得也。无旷土,无游民,食节事时,民咸安其居,乐事劝功,尊君亲上,然后兴学。备不才,认为此节说得不通。”
轰!
一石激起千层浪!整个课堂顿时炸开了锅!
所有的学生都抬头望向了站在中间的刘备,神情惊讶非常,仿佛是在看某种突然出现的非人的妖物一般!
更有急性子的学生直接跳了起来,大声嚷道:“刘备,你不用功学习圣贤之道,反而口出如此悖逆之言,实在是不配立于人世之间!师长,请罚刘备二十戒尺,以儆效尤!”
在现代社会,整体的氛围是鼓励人去质疑权威,培养人的思辨精神。哪怕是流传千年的经典名作,你也可以去质疑、去批判。只要你言之有理、逻辑通顺,甚至能收获一大票粉丝,最后名利双收。
但在封建的旧社会,几部儒家经典就是思想的基石,是高高在上的圭臬,是绝对不容质疑的!
阿备此话一出,那就是直直地戳了儒生的肺管子。也难怪课堂上的学生气急败坏地要求卢植责罚刘备。就连一向和刘备交好的公孙瓒和刘德然也都皱起了眉头,向着刘备投去不太赞同的目光。
卢植师从马融,向来秉承“注不破经,疏不破注”的原则,一切以经书为重。有时看重经书,甚至到了有点迷信的程度(注1)。如今猛然听到刘备这番言论,他心中顿时怒火翻腾。只不过碍于作为师长的体面,才没有立刻发火。
只是,他握着戒尺的手指在不断地收紧。在他的心中,对刘备也越发地不喜了。
阿备向着卢植深深地施了一礼,继续道:“没有闲置的土地,没有无业的游民。百姓们节俭饮食、按时耕种,便能安心地生活。他们爱好劳动,互相勉励争取有更大的收成;他们尊敬国君,爱戴其官长。有了这样的效果后,就可以开始兴办学校教育百姓。这段话看似有理,细细想来却有很多矛盾的地方。”
“没有受过教育的百姓,就像一幅没有染色的丝帛,只凭着本能行动。如果一开始不教育好百姓,百姓们怎么会知道要节俭饮食,按时耕种?又怎么会知道要爱好劳动,要敬爱国君?如果非要等到一切都已经做好了,再来兴办学校、教育百姓,那么一切永远都做不好。此其不通之处。
“因此,备认为:兴办学校、教育百姓是一件需要永远重视、时刻去做的事情。并不是生活贫穷的时候就不做,等到生活富裕之后才去做。甚至在生活贫穷的时候,更要去做!因为只有通过教育,百姓才明白勤俭节约、爱好劳动、按时耕种的道理,才能积蓄粮谷、积累钱财,才能够摆脱贫穷走向富裕!
“做事情要看轻重缓急,教育也是如此。我们可以根据环境的好坏、力量的大小、情势的缓急,来调整教育和学习的时间长短、内容多少。但无论贫穷还是富裕,无论健康还是疾病,无论顺境还是逆境,教育都绝不可一日没有,学习也绝不可一日荒废!(注2)”
阿备抑扬顿挫的话音落地,整个学舍就像是进入了冬眠的动物的巢穴,安静得连一根针掉落地上都清晰可闻。
学生们都纷纷低下头,开始思索起阿备话语中的逻辑和深意。渐渐地,他们发现,刘备说得竟然好有道理!
刚刚还跳着脚要卢植惩罚刘备的急性子学生,如今更是直接呆立在原地,默默地消化着世界观被击碎后又重组的冲击。
他从来没想过,原来经书上的内容是可以被质疑的,原来经文的逻辑还可以这样解读和辨析,原来书还可以这样读!
急性子学生的眼中再也没有了愤怒和不屑,而是充满了欢喜和崇拜。短短的时间之内,他深刻地体会到了什么叫“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公孙瓒和刘德然也充满惊喜地望向刘备,一个悄悄地用口型说了一句“好样的”,一个偷偷地比了个大拇指。
他们万万没想到,自己这个平时不甚乐读书的老乡,居然还藏着如此的沟壑。真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啊!
而在学舍之外,各位学生们看不见的隐蔽角落,一个矮个子青年在听完阿备的话之后眼睛一亮,望向刘备的眼神中充满了欣赏。而在学舍的另一个隐蔽角落,一位中年壮汉听完阿备的话之后,只是不屑地冷哼了一声。
片刻后,学舍里的气氛逐渐温暖起来,大家都觉得,刘备这次不仅铁定可以免掉五戒尺的处罚,说不定还可以得到师长卢植的夸奖。
卢植看向刘备,脸上却结着和温暖气氛截然不同的寒霜。他冷哼一声,将戒尺狠狠地砸在小案上,怒喝道:“无知小儿,不过略微读了几天书、学得几个字,就敢对圣人之书信口雌黄!我今天必要重重地罚你!”
说完,卢植高高地举起了戒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