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拉OK起源于岛国,进入国内的时间,大概在1988年。
90年代初,才开始逐渐在大大小小的城市里流行开来,成为当时绝对新鲜而时尚的娱乐。
很多国人们从此惊喜地发现:原来,自己也有成为歌唱家的天赋。于是,这项娱乐就此风靡一时。
当时,夜总会的格局,跟后来的不大一样。没有包厢,一律是中间一个大舞池,供人跳交谊舞,然后,周边设一圈卡座或圆形圈座。
因为唱歌的卡拉OK机,只有一台,用投影仪投射到大幕布上,成为一个夜总会娱乐的核心区域。
所以,一家夜总会的技术含量,很大程度体就现在音响效果上。
客人娱乐的方式主要就是跳舞、唱歌、喝酒。
所谓的三陪小姐,就是指夜总会中陪饮、陪唱、陪跳的妞。当然,这只是可以拿到台面上来明说的三陪。
来枫林晚消费的人里,也有很多是不叫妞的,毕竟台费不便宜,所以,也有不少是自己一群人约着来玩的。
大家要唱歌了,就用酒桌上的便签,写上歌名,让服务员交到音控台,唱一首歌,10元,按当时的物价,也不便宜。
调音师当时在夜总会,绝对是个吃香的工作。
当时,不是自助点歌,也没有顶歌的手段。所谓麦霸,根本不成立。
那时候,客人们为了早些唱到自己点的歌,就会到音控室里,或者从观察小窗口,给调音师分烟,分的基本上都是当时应酬最好的香烟——红塔山,如果是外烟,则一律是万宝路或555。
要是不凑巧,当天带的烟是阿诗玛或者健牌,递烟的人,自己气势先弱三分,主动说:烟差了些,兄弟将就抽。
分了烟,然后不忘说一句:“兄弟,9号座的歌往前挪挪呀。”
坐一会儿,见自己的歌还没出来,就又过去分烟:“还有多久啊?稍微提前点啊?”
调音师就一脸公事公办的样子:“大哥,没办法啊,前面点歌的太多了,我只能稍微往前给你提提,动作太大了,出麻烦了我担待不起啊。”
还有些客人,知道自己唱歌不咋地,又想在朋友面前表现表现,也会上来分烟,提的要求就是,待会儿自己的歌,给降个调啥的。
最实惠的,还是有求于人而来消费的,往往这样的客人,为了讨好自己请的领导,或者生意上的伙伴,就会给调音师悄悄塞小费,这样往前顶歌,一般都比较灵了。
通常,一晚上下来,调音师把散在桌上的零烟收起来,得有一两包。所以,当年作为一个调音师,如果还需要自己买烟抽的话,那绝对是种耻辱。
许欢学调音学得很快,那些年夜总会里的调音台,技术上并不复杂。
就那么一个音控台,调音主要调节的就是效果处理,将混响、延迟、环绕、重音等效果,通过效果器调节到最和谐,增强声音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从而让唱歌的人惊奇地发现,原来,自己唱歌竟然能如此好听,于是,点了一首又一首。
许欢玩过好几种乐器,听力敏锐。所以,当他把音控台上那几个钮的功能弄清楚后,每每调音出来的效果,不比专职调音师差。
好在枫林晚的调音师大冬,是林若海的一个远房表哥,人也大气,知道许欢玩这个,就是图个乐,也不担心被他抢饭碗。反而时常在林若海面前夸他,说这小子乐感好,听声音准。
因此,这段时间,枫林晚下午做准备的时候,就经常听见许欢在那里,拿着话筒“句、句、句”地试音。
然后,晚上他就泡在枫林晚里,帮大冬调调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