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股火气如果没有一个发泄的出口,必然会转化为内部矛盾,从而引发内部动荡。
作为复唐派二号人物,如今的临时负责人,张柬之自然也是不愿看到这般局面。
这些日子,张柬之冥思苦想,仍旧没有任何头绪。
手下火气正盛的一干激进派,眼下根本听不得劝。
他们登门拜访,是来找带头大哥拿主意,带大家死谏,不是来听大道理的。
在这些人看来,这些年大家一直韬光养晦,手中力量已经十分强大。
文有狄仁杰、张柬之、李昌鹤等诸位大佬执掌阁部,下面更是一呼百应,追随者无数。
武有李多祚、桓彦范、敬晖等一干禁军将领,手中兵力充足。
眼看着太子一天比一天窝囊,武氏诸王一天天嚣张,恢复李唐的希望更是一天比一天渺茫。
如今皇帝垂垂老矣,此时不动,更待何时。
那边,皇帝更是位听不得劝的主。
从后宫一路拼杀上位,到逐渐掌控大权,架空皇帝,再到自己上位,一介女子独揽大权。
这一路走来,但凡有一丝犹豫,都走不到如今的位置。
况且如今手下官员意图逼宫,她又怎会退缩。
而且张柬之也清楚,此时他作为复唐派话事人,由他劝谏皇帝极有可能适得其反。
就在此时,京中发生了吴孝杰与许世德互殴身亡之事。
原本困扰张柬之多日的难题,瞬间迎刃而解。
看似又多了一个无解的难题。
但张柬之凭借着多年官场上摸爬滚打的经验,巧妙地将两个问题全部解决。
不仅平息掉内部成员的情绪,也将一场悄然酝酿,针对太子的阴谋粉碎于无形之中。
具体来说,张柬之的计划很简单。
当时,他需要解决的麻烦有两个。
其一,便是李昭德被处死引发的内部激进派死谏势头。
张柬之很清楚,此事必须要压下去,绝对不宜扩大。
所谓死谏,说白了就是逼宫。
稍微有点脑子,手里还有点权利的皇帝,都不会允许下面的大臣报团做出这种威胁自己地位的行为。
今天敢逼宫,明天就敢兵变。
今上一路踩着无数人的尸体上位,即位之初便接连平息徐敬业、越王和琅琊王叛乱,并且顺势灭掉一大批李姓宗嗣。
作为帝国的掌控者,她虽需要顾全大局,但倘若触及底线退无可退,她也不介意杀个人头滚滚,血流成河。
其二,便是吴孝杰与许世德互殴身亡,引发的一系列连锁反应。
武氏诸王,尤其是梁王武三思,绝不会错过如此千载难逢的良机。
趁此机会做些文章,即便不能扳倒太子,多少也能撬动几分。
而张柬之的计划也很简单,便是晓以家国大义,说服手下众多激进派。
如今太子岌岌可危,尔等身为大唐臣子,怎能坐视不理。
暂且放下意气之争,眼下卧薪尝胆,留待来日再报。
而一众激进派原本也没指望这次真能逼迫皇帝传位,纯粹是因李昭德被杀一事热血上头,群情激奋之下的冲动之举。
如今太子有难,必定是先保太子。
否则就算他们死谏功成,太子没了,大位传给谁?
梁王吗?
犹如三伏天的一盆凉水兜头浇下,激进派众臣瞬间冷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