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能说大汉包罗万象,有容人之心!
只是已经好多年没有听到他的声音了,不知道此人可还在?”
“马钧已经在半年前病逝于武陵山中了。”
“可惜了...游也曾想过见一见这位大汉的传奇人物呢,他可是代表着大汉的容人之量和求贤若渴啊。”
“子相说的不错,我大汉的确是有容人之量,可以容纳所有真正的人才,至于马钧...子相说错了一件事情。
他不是食邑不多的亭侯,他如今是有着一万七千户的县侯。
若是论及食邑和赏赐,马钧才是我大汉之最,甚至比亮还要多出两倍不止。
至于官职...陛下已经为他拟定谥号,顺带追封其为司空或者是司徒之位。”
“.....”崔游听到这句话也是忍不住愣了一下,“丞相,恕在下直言,他的确是有些功劳,他的事迹就算是游也是听说过一些的。
只是担任一个亭侯给他些许食邑,然后许诺他些许官职也就罢了。
哪怕是诸如少府,太仆这种九卿高官,以他的功劳加上大汉如今的威望还是可以的。
但是这般赏赐的确是有些太重了。
哪怕是追...丞相应该也明白物极必反的道理,若是因此引发了天下人的不满...”
“放心,这天下人不会不满的。”诸葛亮的脸上并没有任何的担心,同时看着再次走进来的侄儿诸葛融,也是伸出手将他带来的一个不大不小的木匣子接了过来。
“子相且来凑近看一看吧。
马钧在十年前就已经不再去继续改良任何军中器械了,无论是我大汉的连弩,还是战车等物,他都交给了自己下面的那些工匠负责。
而他则是利用这将近十年的时间里深入武陵山中以及桂阳等地,寻找当年蔡侯的族人。
马钧用了足足十年的时间做这件事情,他将蔡侯纸,左伯纸再次改良了足足三次。
同时马钧找到了当年孝灵皇帝在位时拓印的《论语》《春秋》等七部典籍,以泥土铜铁仿制当年的雕版。
将亮这些年亲自著作的一部《兵法二十四篇》拓印了下来。
这就是成品。”
随着诸葛亮的话音落下,木匣子缓缓打开,一共二十四本合成一卷的《兵法二十四篇》就这么出现在了崔游的面前。
兵法二十四篇连同诸葛亮以及徐庶黄权等人的注解全部都清清楚楚的出现在了这书籍之上。
“这是马钧用了将近十年的时间做出来的成果。
这所用的纸张仍然有些问题,虽然比左伯纸柔软了许多,但还是有些泛黄,不易保存也无法完全防止损坏。
但胜在造价低廉。
至于雕板是真的有些昂贵了,好在亮也无需将天下所有典籍全部拓印下来,只需要选择一些开始按照马钧留下的办法一一制作雕板就可以了。
凭借这两样东西,亮若是不给马钧一个万户县侯,亮的心中是过意不去的。
若非是马钧还有后人也可以进入朝中为官。
亮是曾想过让他成为我大汉的第三家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