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封建领主的权力是由家臣数量和土地台帐记录的土地面积而决定。
与上杉家成反比的是,北条家的直领不多,且不稳定。就算是经营时间最长的伊豆一国,也是靠着确保土著领主江川家、清水家等,以及堀越公方家旧臣高桥家、垪和家等出仕,才能迅速稳固在伊豆的统治,并进而经略相模、武藏等国。
而上杉家随着治下领国规模的不断扩大,几乎将越后一国成为直领。
与其他大名最大不同的是,上杉家是将下级家臣的知行地尽可能贯彻“一个村子一个领主”的原则,将村落变为新的统治单位。从而尽可能避免取水、开垦新田等事发生纠纷。
上杉家在对北条家进行国替转封之前,北条家依旧在实行贯高制来征收年贡。这就使得上杉家在接收了相模、伊豆、南武藏等北条家旧领之后需要再度进行检地。
针对相模一国大部分地区处于百废待兴的状态,上杉清定在与新发田纲贞、黑金景信、鲇川清长、计见尧元等家中重臣们商议后,就打算实行“分附”的政策,来尽可能的避免相模一国的农民流失。
为何“分附”?即检地帐上有许多被冠以“太郎兵卫分”、“次郎兵卫分”等加上“分”的农民。这种叫作“分附”的做法是为了让身为地主的太郎兵卫担负起缴纳年贡的责任,同时又以“分附”的方式认可其家人或仆人尚不稳定的耕作权。这种做法在北条家统治时期尚未形成。
此外,当外村人在该村拥有土地时,检地帐上还要写明此人所在的村名。这样做是为了明确各村耕地的所有关系,以村为单位来征收年贡。
虽说寺子屋在相模、伊豆两国的不少村落、城下町得到普及,但能让子弟学习的仅限于上层农民,至少是中农以上阶层。
若是贫农,包括孩子在内的全家人都要进行集体劳动,即便如此还常常吃了上顿没下顿,根本没有余力来供孩子学习。
另一个次元的扶桑思想家、理论家平田笃胤曾说过,没有余暇的人和老人没有机会读书,因此他们不可能有民族精神。
诚然,扶桑的民众知识水平虽在日益提高,但封建制度的高墙依然耸立。
清定对此并不会无动于衷。他之前为了加强治下领民的识字率、文化水平,就颁下了乡中教育的政策,就算是穷乡僻壤,也要让最底层的领民们接受教育、强身健体。
从乡中教育实行开始,上杉家的政策推行、检地、普请等诸多事务推行起来反而顺利了不少。
不仅如此,上杉家一旦将本据迁移至小田原城之后,清定就能通过重新分配、调换家臣的知行地来加强对家臣们的控制,并让大量下级家臣不再直接统治知行地,而是以领取藏米的方式来获得俸禄。
至于江户城,清定并非就此弃之不用。
毕竟江户城是位于交通要道之上,它的优势在于四通八达,可以迅速恢复河运体系,有利于上杉领各地的物资、兵员输送,未来还是有很大的发展前景。
加上清定之后还有意将朝廷、皇室尽数迁至江户城之中来进行监视,以免自己的子孙后代遭到朝廷、皇室的背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