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说上杉家因弘中方明、小原隆言、冷泉元丰、冷泉元满等原大内家旗下水军众诸将的出仕,而获得了两艘与安宅船风格的大型战船,以及十门佛郎机炮。
但美中不足的是,这十门佛郎机炮皆为铸铁炮,而非铜炮。
要知道,铸铁的优点仅仅是在于其价格便宜,而非性能优于别的金属。
再加上,铸铁的材质较脆,很容易发生炸膛的问题。而青铜优点则是其延展性好,不容易出现气孔,不容易发生爆裂,还能填入更多的火药量,且加工方便。但是费用太高与重量过重均是致命问题。
因此,在十九世纪中叶以前,在火炮的制造上,除了欧洲的海军重炮,青铜炮和黄铜炮始终以优势压倒了铸铁炮。
像葡萄牙人所装备的重型佛郎机火炮,其铳体皆由铜铸成,大者重一千至几千斤不等,小者亦重五百余斤,铳身修长,铳壁自铳口至铳尾逐渐变粗,符合火药燃烧时膛压由高到低的原理,铳身中部设有铳耳,以便调整射角。这种火炮设计科学,最大者可以发射重达八斤的金属弹丸,其射程与威力都要比明军水师原先所用的碗口铳大要上不少。
葡萄牙人就是依仗着此等利器,使得明军一度损失惨重。
时任广东海道副使的汪鋐命东莞县白沙巡检何儒遣人以卖米酒为名,秘密与葡萄牙战船上的明国水手杨三、戴明等人进行接触,用重金劝杨三、戴明等人回国效力,并令何儒在夜里用小船将杨三、戴明等人接到岸上,返回广东。
就这样,汪鋐的舰队学会了制造与使用葡萄牙人火器的方法,依式进行制造。自此以后,汪鋐的舰队开始装备新式的佛郎机炮,葡萄牙火器的制造方法也随之传入大明。汪鋐也成为了天朝历史上第一个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人。
尽管佛郎机炮的射程、口径、精度等诸多方面不如红夷大炮(红衣大炮),但对于上杉家来说却如同雪中送炭一般。
如今的上杉家虽然已经可以将铁炮进行大批量流水线生产,但对于火炮这类的大口径火器,却无法研发和制造。
就算上杉清定集中了治下领国之中所有的能工巧匠,仅仅只是将铁炮的口径进一步增大,但其射程、杀伤力、精度、便携性、使用环境等诸多方面却有些不忍直视。
当然,如果有的选,清定必然会直接选择红夷大炮。
毕竟红夷大炮有很多优点——炮管长,管壁厚,口径大,整体形状从炮口到炮尾逐渐加粗,符合火药燃烧时膛压由高到低的原理。在炮身的重心处两侧有圆柱型的炮耳,火炮以此为轴可以调节射角,配合火药用量改变射程;设有准星和照门,依照抛物线来计算弹道,精度很高。多数的红夷大炮长在三米左右,口径在一百一十至一百三十毫米,重量在一吨以上。
而且,红夷大炮在明末最为著名的战绩便是宁远之战。宁远守军在使用红夷大炮的不断轰击之下,使得进犯的后金军是损失惨重,就连努尔哈赤都在战后悒郁疽发而亡。
所以,清定就决定先想方设法获取佛郎机炮的制造方法,而后将佛郎机炮大规模装备在战船和常备军势之中。
如此一来,上杉家在攻城略地的过程中就能事半功倍,伤亡也能大大的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