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7章 高度的评价过稿(2 / 2)

🎁美女直播

时间悄然流逝,直到有同事轻轻敲门,提醒他该去参加会议了。

胡伟峰这才从沉迷中惊醒,他有些恍惚地看了看四周,仿佛刚从另一个时空穿越回来。

“刚刚看得太入迷了,张作这文学功底真是极其深厚啊!”胡伟峰感叹道,语气中充满了对张有为才华的赞赏。

他知道,这篇作品不仅展现了张有为对文学的深刻理解,更体现了他对人性、对时代的敏锐洞察。

会议的氛围轻松愉快,不过是一场例行的碰头会,大家围坐一起,分析着当前瞬息万变的市场风向。

话题渐渐转向了内容的创作与挖掘,讨论着何种题材能够在这片信息的海洋中脱颖而出,吸引读者的眼球。

“现在的市场啊,真是变幻莫测。”有人感叹道,“咱们得找准一个独特的切入点,才能在这片红海中杀出一条血路来。”

“说得对,”胡伟峰接话,眉头微蹙,“其实,我一直在思考,咱们《倾心》虽然新成立不久,但也不能总盯着那些老套路。得有点新意,才能让读者眼前一亮。”

“新意?比如说呢?”刘楚雄总编饶有兴趣地问。

“比如说,我们可以尝试挖掘一些深度社会题材,或者探索人性的复杂面。这些往往能触动人心,引发共鸣。”胡伟峰提出自己的见解。

“嗯,有点意思。”刘楚雄点头表示赞同,随即话锋一转,“不过,说到底,还是得有好作者支撑。你那边进展如何了?”

胡伟峰苦笑:“总编,您也知道,我手头确实有几个不错的作者,但《倾心》毕竟还年轻,影响力有限。他们虽然作品质量不错,但对提升咱们杂志的销量来说,恐怕还是杯水车薪。”

“那这么说,咱们还是得靠张有为?”刘楚雄的目光中闪烁着期待。

很快,会议结束。

胡伟峰立马就来到了刘楚雄的办公室,帮他沏好了茶。

当然茶叶得喝最好的。

等着刘楚雄和同事聊完天,一进办公室,就看到了胡伟峰已经端坐在沙发上喝茶了。

刘楚雄微笑的看着他,“这么得意,还喝上了我的大红袍。”

“那肯定的啊,总编。”胡伟峰应道。

刘楚雄笑起来,“是张作有新作品发过来了吧。”

“发了,发了。”胡伟峰连忙点头,“我刚刚把文档发给你了。”

说着,他指了指电脑屏幕,“名字叫做《没有航标的河流》,您瞅瞅,这标题就挺有深意的。”

刘楚雄急不可耐地坐回办公椅,手指在键盘上飞快地跳跃,打开了邮箱。

邮件里,张有为的新作静静地躺在那里,仿佛一条等待被探索的神秘河流。

他点开文档,开始阅读。

随着故事的展开,他的眉头时而紧锁,时而舒展,被文字带着走进了另一个世界。

小说中的情节跌宕起伏,对话生动自然,人物性格鲜明,每一个细节都描绘得栩栩如生。

“好!真是太好了!”刘楚雄读完之后,忍不住拍案叫绝,“张有为就是张有为,这水准,绝对能拯救《倾心》的销量!”

胡伟峰在一旁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知道,这次他们真的找到了那条能够引领《倾心》走向成功的“航标”。

刘楚雄也来到了沙发边坐下。

喝了口大红袍,这味道还是好啊。

看着胡伟峰说道:“你来说下,张作这篇短篇吧。”

胡伟峰点了点头,开始说道。

“‘宁失之于拙,勿失之于华’老老实实讲述身边的故事,就是要写自己最熟悉的人、事。

这篇小说从人、自然、社会出发,天然反映湘省地区的放排人的生活。

这是张作小说从虚无到写实的重大转变。

和之前的,《投名状》、《梁祝》、《青蛇》都有着极大的不同。

原以为会是个青涩的开头,没想到文笔依旧老练。

把当时的社会写的如此有氛围感。

这篇小说最大的真实集中体现在人物上,在自然的环境之下,小说所塑造出来的盘老五、石牯以及两个农村女子吴爱秀和改秀都具有农村人鲜明的人物性格。

在这篇小说塑造的众多的人物当中,盘老五无疑是性格特征体现的最为鲜明的人物。

他的性格是自然和社会的综合产物,一方面,他随性所欲、朴素率真,俨然就是一个自然的产物,和自然的山水、阳光、树木等天然融合。

另一方面,他在‘特殊时期’的环境之下敢爱敢恨,敢于与当下的压迫作斗争,去帮助受到压迫的人寻求自由。

他作为小说中三名放排工的一员,不像石牯那样有所喜欢的人的牵挂,相比较而言,他是一个无所约束、无所牵绊的人。

他本应该像那只老鹰一样翱翔于天空,过着放排人在船排上脱离‘特殊时期’中的农村生活,然而,他说离开了岸上的农村生活,倒又有些挂念似得。

用小人物映射大时代,粗砺的肉体对抗粗重的人生。

不断闪回穿插两代人的情感之路,吴爱花和盘老五的爱情悲剧,改秀和石牯的冒险跃进,散排河流唱戏人参斗争,命运的步伐细水流长。

盼水水流,靠山山崩,人情纸样薄。

‘这年头,就是真话讲不得’。

从积极的安之若命到消极的无可奈何,是因为有一股莽荡的势力潜伏在安静的木排之下,让环境和人心变得不可识别。

所以说河流没有航标。”

“啪!啪!啪!”

刘楚雄鼓起掌来,夸赞道:“说的好啊,这篇小说确实写的太感人了。我都有点想起小时候来了。”

“当年的时代背景,加上伤痕文学,大家都在批判当时的社会,而没有把人民的韧性展现出来。”

“张作写的这篇,没有去批判当时的社会,而是把普通人民写的真真实实,他们才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