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 永安托孤(2 / 2)

易中天品三国 易中天 3543 字 2024-02-18
🎁网红美女,夜夜笙歌

刚才易中天先生为我们介绍了历史上对刘备托孤有着截然不同的评价。这里面就牵涉到对刘备为人的评价,有人说刘备的托孤是仁义之举,体现了刘备对诸葛亮的信任,但是也有人认为刘备太狡诈,刘备怎么会把自己毕生努力打下的江山让给诸葛亮,所谓的托孤是刘备的狡诈虚伪之词。那么刘备在临死之前指着自己的儿子刘禅亲口对诸葛亮所说的“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为一番话,我们该如何理解呢?

我们交待了这些说法之后,我们就会发现问题的关键所在。关键在于什么呢?“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这八个字是什么意思?对此,四川大学历史系方北辰教授另有说法,方先生说自取不是取而代之,就是这个“取”不是要诸葛亮夺刘禅的皇位,是什么呢?是自己选取,就是这个取,不是取代的取,是选取的取。你可以自己选,选什么呢?再选一个皇帝。从哪儿选?从刘备其他儿子里面选。也就是说,“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这八个字是说,如果刘禅不行的话,就在他弟弟里面你再挑一个,也就是说刘备赋予诸葛亮的“废立之权”,并非让诸葛亮取而代之。

那么这个解释是讲得通的。为什么是讲得通的呢?有三点理由,第一点,刘备有三个儿子,刘禅、刘永、刘理。那老大不行老二来,老二不行老三来。这是第一点。第二点,刘备给他的儿子下了两道诏书,一道是给刘禅的,要刘禅像对待父亲一下对待丞相;另外,又下了一道诏书是给刘永的,说你们兄弟几个要像对待父亲一样对待丞相。两道诏书,这说明刘备很可能是把刘永做了第二梯队。第三点就是废立之权已经是很大的权力了,作为那个时代的帝王,话说到这个份儿上已经很重了,不大可能说,你取而代之这句话。我比较倾向赞成方北辰先生这个解释。所以,我在前面的表述中,我把“君可自取”这四个字,先生可以自行其是。

刘备的托孤之词引来了后人的无限的猜测,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就连康熙皇帝也曾有过评价。刘备是一国之君,康熙同样是皇帝,所以康熙对刘备托孤的评价就格外令人关注,那么康熙是不是能够猜到刘备的心里去了呢?易中天先生对刘备的托孤之词又是如何认识的呢?

刘备这样说,是有意施压呢,还是无心失言?是真心相托呢,还是预设圈套?这个问题,只有一个人能回答,他就是刘备,只有他自己心里清楚。后世的任何解释都是猜测,包括陈寿,包括孙盛,包括王夫之,包括张作耀,也包括其他人,也包括我,都只能猜测。那么既然都是猜测,那么谁的猜测可能会准一点呢?那我们要弄清楚,刘备是什么。刘备是帝王,最懂得帝王心思的人,是什么人?也是帝王。所以康熙皇帝的观点就值得注意了。康熙皇帝对刘备托孤之词的判断是什么呢?“猜疑语”。他说这是一段猜疑的话,而康熙皇帝说,刘备为什么会说这种猜疑话语呢?康熙认为,这是三国时代的陋习。他说,三国时代的人,都是不说真话的,都是喜欢讲一些猜疑、诡诈的话,最后他用两个字表示他的鄙视,“鄙哉”。那么,康熙的这个说法也只是一家之言。

我认为刘备这个说法倒不是什么三国陋习,而是帝王心思。

我们要明白一点,就是不管刘备和诸葛亮君臣关系好到什么程度,他也是君臣关系,他变不了我们现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个帝王对自己的丞相再信任,他也是君主。他们的头脑里都有个根深蒂固的观念:就是自己的江山,尤其是像刘备这样的开国皇帝(他的江山是自己打下来的),我打下来的江山是绝不肯让给别人的,我是一定要传给儿子和孙子的,包括刘备,包括孙策这样还没有当皇帝的,但是实际上也是一个君主的人,都是这个思想。但是不幸的是,他们两个去世的时候,自己的子弟还很年幼,孙权18岁,刘禅17岁,按照古人二十而冠这样的一个观点,叫做未成年人。未成年人年纪轻轻的就出来当主子,手下的那些人都是身经百战的老臣、大将,他镇得住吗?如果他镇不住,他们即将离开人世的父亲和兄长能放心吗?放心不下。放心不下没有办法,就只有托孤。那么托孤你选择的人,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要关系好,第二要威望高,第三要能力强。关系不好,你不敢托给他;关系好,威望不够,能力不强,你托给他不中用啊。

但是,谁在做这个事情的时候,都会想:他威望又高,能力又强,他就不会取而代之吗?将心比心,他必定会产生这种疑问,我在前面的节目里讲过了,刘备和诸葛亮都是非同寻常的人,刘备是潜龙,诸葛亮是卧龙,这两条“龙”在一起共事那么多年,谁不知道谁啊。

这个时候,心里面肯定都有一个疙瘩,而托孤的时候,是不能有任何猜疑的,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公开地把话说开,把话说透,说开说透以后,双方释然,各自放心。刘备可以放心地去死,诸葛亮可以放心地去做,这不是两全其美吗?这不是于国于民都有利吗?这不是可以保证蜀汉政权至少十年二十年的安定团结吗?

易中天先生认为,刘备的托孤是帝王心思,就是作为开国皇帝的刘备,绝对不会把帝位让给臣子诸葛亮,可是自己的儿子刘禅又没有能力。为了让自己的事业继续发展下去,只得开诚布公地托孤于有威望、有能力的诸葛亮,寄希望于诸葛亮能够为蜀汉事业鞠躬尽瘁。刘备临终前所说的“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则很可能是对诸葛亮的试探。那么诸葛亮在刘备心中,究竟占有怎样的位置呢?

刚才易中天先生为我们分析了刘备的托孤之词,是在临死之前对诸葛亮委以重任,托付一切身后事,然后给予他极高荣宠,让刘禅兄弟像对待父亲一样对待诸葛亮,同时又说了“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这样一句让人摸不着头脑的话,那么刘备对诸葛亮究竟是放心还是不放心呢?他们君臣之间究竟是怎样一个关系呢?

托孤之前,刘备和诸葛亮的关系并非一般人想象和理解的那样,亲密无间,如鱼得水,所以两个人关系的蜜月期,是在三顾茅庐之后,赤壁之战之前。赤壁之战以后,刘备已经有条件实现诸葛亮隆中对策的战略规划了,但是我们奇怪地看到,史书上很少看到诸葛亮的身影,很少听到他的声音。刘备入蜀带的是谁?庞统。攻打汉中带的是谁?法正。诸葛亮的工作是什么呢?“调其赋税以供军需,镇守成都足兵足食。”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总后勤部部长兼总装备部部长。当然,这个不意味着刘备不信任诸葛亮,也不意味着我要贬低诸葛亮,不要在那儿胡思乱想。因为诸葛亮这个时候承担的是谁的工作呢?就是类似于当年萧何的工作。而汉高祖刘邦打下天下之后,萧何是被定为第一功臣的。尽管诸葛亮做的是这样的工作,他还是蜀汉的第一功臣。

但是有一个问题不好解释,不太好解释,就是诸葛亮做了蜀汉的丞相以后,刘备没让他开府,就是他没有自己独立办事机构,这个问题,我们以后的节目还要再说。开府是在刘禅的时代,当然这个也可以解释,说这个时候蜀汉刚刚建国,体制还不完善,慢慢来,也可以讲得通。

最无法解释的是这样一个问题,就是关羽攻襄樊,刘备征孙权,这两次战争事实证明都是错误的,错误的时间的军事冒险,诸葛亮为什么不阻止?一种解释是诸葛亮也没有料到会失败,这个不通,他不是杰出的军事家吗?怎么料不到?那么他不说,就是另一种原因,就是知道说了也没用。有证据吗?有。在哪里?《三国志?法正传》。

夷陵、猇亭之战以后,诸葛亮说了这样一句话,“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是法正如果还活着的话,就会阻止我们的皇上,不让他去发动这场战争,那么这句话什么意思呢?就是第一,法正的话,刘备是一定听的;第二,刘备也只听法正的,其他人的话他谁都不听,包括诸葛亮的话他也不听。所以诸葛亮没有说话,诸葛亮为什么不劝阻?那也只好猜测了。我的猜测是,诸葛亮已经感觉到刘备对他的不完全信任,请注意我的表述,不是完全信任,也不是完全不信任,是不完全信任,是有限信任,不是无限信任,是打折扣的信任。

为什么不完全信任?因为这个时候,他们两个人的政治理念有分歧。刘备集团的诸葛亮和曹操集团的旬彧,这两个人是非常相似的,他们的共同之处是自己有政治理念和政治理想,而他们两个人的理想还刚好是一致的,就是匡复汉室,要恢复大汉王朝。

而这两个集团的首领,曹操和刘备也非常相似,是什么呢?是前期也都有这个理想,以了后期也都没了。曹操原来也是有这个想法的,旬彧才会辅佐他,但是后来变了;刘备开始可能也是有这个理想,但是后来忘了。什么时候忘的?王夫之《读通鉴论》告诉我们是:分荆得益之后,就是瓜分了荆州得到了益州之后,刘备就把那个匡复汉室、恢复大汉王朝的理想给忘了。他这个时候的想法就是割据一方,做土皇帝。至于“汉贼不两立”,那是政治口号,是政治手段,问题在于刘备忘了诸葛亮没忘,这个理想,在诸葛亮那儿还在。而这样一种变化,又是微妙的,是不现形的,甚至是说不出口的,所以诸葛亮也不能去劝刘备说,你不要忘掉你的理想,刘备说我没忘啊。所以才有后来的所谓“先帝与汉贼不两立”的这种说法,但是心里面大家是有数的,最后双方只能心照不宣,就是什么呢?诸葛亮埋头苦干,做好自己份内的工作,不再多管闲事。

好了,这就是我猜测托孤之前,他们君臣关系,它是非常微妙的,是信任又不完全信任,有那么一点小问题。那么有人就要问了,那为什么还要托孤给诸葛亮呢?无人可托啊。庞统死了,法正死了,关羽死了,张飞死了,黄忠死了,马超这个时候也死了,剩下可以依据的只有三个人,诸葛亮、赵云、魏延。那么赵云前面已经说过了,不太受信任,一直是个杂号将军;魏延是刘备非常信任的人,但你总不能托孤于魏延吧。何况诸葛亮现在已经是丞相了,那就只能托孤诸葛亮。但是由于是不完全信任,因此,他有两点保留:第一就是透底,公开把话挑明;第二说是设副,他设了一个李严为副,而李严是什么时候当尚书令的呢?是刘备去世前六个月,不能不让人觉得这是刘备的刻意安排。

以上就是我对永安托孤这个事件的一些看法。再申明一遍,只是猜测。

不管怎么说,刘备是托孤于诸葛亮了,从此蜀汉政权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代,这个历史时代我们可以称之为“诸葛亮时代”。诸葛亮接过了刘备留下的这个担子,这是一副非常沉重的担子。要挑超这副重担,诸葛亮要处理好方面面面的许多关系。也正是在这一系列过程中,诸葛亮表现出一个杰出政治家的天才,那么诸葛亮要处理的第一个关系是什么呢?我想应该是他和刘禅的关系。因为虽然刘备说,让刘禅视丞相如父,但毕竟是君臣,那么诸葛亮和刘禅的关系是怎么样的呢?请看下集《非常君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