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逯鲁曾微微沉吟,然后肃立拱手,“既然主公心里已经有了定论,老臣就不再多言。但凡事切记不可操之过急。”
内心深处,他其实非常不赞同自家孙女婿的做法,然而想到淮安军的今后的兵马会越来越多,而诸将必然会常年领兵在外,就不愿意再多嘴了。
其他众文武,对朱重九从原来对麾下各军团主将大肆放权到突然开始设置监军,也多多少少有些不适应。但出于对自家主公的尊敬与盲从,也都不愿意当众表示出任何反对的意思。只有刘基刘伯温,捋着一撮短胡子,做欣慰状。仿佛朱重九此举甚合他的期待一般,让人无端地就在心中涌起许多遐想。
“如果没人反对的话,这事儿今天就定下来。”见众人都没有提出异议,朱重九点点头,高声宣布,“兵局和吏局共同拟定出一个具体章程,旅级以上队伍,两个月之内必须设定监军一职。团、营两级,都可以放缓,但最晚不得晚于年底。监军人选可以让各兵团的主帅自己推举,但推举之后,都要经兵局和吏局的审核,通过之后,统一送到讲武堂来做相关培训。”
“是,主公!”众文武齐齐答应,有的脸上带着困惑,有的脸上涌出欣喜。但无论是欣喜还是困惑,大伙都隐隐感觉到了,今天的朱重九身上所展现出来的气质,与往日有许多不同。
至于这些不同是因何而起,大伙就不得而知了。以如今淮扬大总管府的忙碌程度,也没人还有精力去刨根究底。于是乎,一种似是而非的监军制度,就非常轻松地被确定了下来。这一决策做得如此草率,以至于很多年后,一些军史爱好者在研究淮安军的制度沿袭时,都对其充满了困惑。谁也弄不明白到底是哪个给朱重九献上的锦囊妙计?也不明白为什么朱重九为何能在关键时刻,做出如此惊人之举?从而进一步避免了主将领兵在外,拥兵自重的可能,将藩镇之祸,彻底消灭在了萌芽状态!
“这有什么好奇怪的,我还没把支部建在连上呢!”如果朱重九知道后世研究者会如此困惑的话,肯定会理直气壮的回答。在另外一个时空的记忆中,有无数关于政委的角色作用文章,供他参考拜读。而无论这些文章是褒扬还是贬低,谁也不能够否认的一点就是,在通讯不发达的时候,政委作用的发挥程度,往往代表着总部意志的贯彻执行程度。一支拥有政委的军队,背叛和独立的可能,远远小于主将大权独揽。
不过在此时此刻,朱重九却无须对任何人解释自己的理由。他通过一次次胜利建立起来的威望,已经足够让大多数文武选择盲从。而淮扬系中很多核心人物,也巴不得自家主公能变得更杀伐果断一些,免得大伙把精力都浪费在无止无休的争论上,平白错过了问鼎逐鹿的大好时机。
“朱重八那边,今后往来如常。礼局派个人告诉他,双方就以青戈江为界,他的兵马不向东推进,高邮之约就对双方都有效。”做独裁者的感觉其实很不错,朱重九索性再接再厉。“张士诚那边也是一样,双方的粮草武器交易照旧。常州、宜兴、湖州、杭州这些目前他占据的地盘,如非迫不得己,我淮安军一兵一卒都不会进入。至于杭州之南各地,他如果有本事,尽管去取!我淮安军绝不会窥探他的后路!”
“臣等,遵命!”逯鲁曾、苏先生、罗本、陈基和刘基等人互相看了看,犹豫着回答。
“我知道你们中很多人,觉得高邮之约累赘。但是大伙想一想,如果没有它,淮安军所面临的麻烦是不是更多?朱某乃李总管帐下一都督,而李总管又归刘元帅驱策。刘元帅无论如何不会背叛小明王,小明王晋位为宋王之后,他传给朱某的命令,朱某到底听还是不听?”
知道大伙一时半会儿难以理解,朱重九将语速放慢,仔细剖析。“所以,遵守高邮之约,对朱某而言,不仅仅是立信。从某种程度上,其乃是朱某手中的盾与剑,一方面替朱某挡着汴梁,一方面则让朱某对上别人时,总是能占到一点道义上先机!这其中关翘,希望诸位能想明白?!”
“这?主公高明,臣等佩服之致!”
“主公,臣等,请恕臣等先前愚钝!”
……
众文武先是迟疑,随即,七嘴八舌地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