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小买卖
一天过去,村里因为?多了几张新面孔谈资骤然增多。
招揽到租客的人家聊着城里的书生?们?爱吃什么,没能招揽到人住的人家准备再积极点儿。
第二天一有人来,做了一晚上心理准备的村民?在他们?一进村时就?先说“我家有空屋子,都?是干净的被?褥,小兄弟晚上若是不回家可?以?到我家住”。
茫然的书生?们?上山后一打听才知道他们?村原来能住宿,问清楚了昨天、前天就?已?经住过的人,还真有不少人心动了。
被?派来抄书的眼睛都?亮了。
他们?替书院抄书每日书院可?是给钱的,一天五十文、六十文,还有给一百文的,在这儿吃住一天才三十文,还能赚钱呢!
住,一定要住。
他们?到山上的藏书室转了一圈,按照五天抄一本儿的速度,他们?能住好多天呢!
村里的民?宿业务就?这么如火如荼顺风顺势地干起来了。
里正生?怕招待不好这群祖宗,每天在村里转,看着谁在聊租户的事,就?叮嘱他们?饭菜做好点儿,被?褥弄干净点儿,院子、门口,村里都?亲洒扫着点儿,别冻着弄病了这群看上去普遍不咋壮实的读书人。
村里来人多,卤肉家生?意都?好了。
姜四山都?想赚这份儿钱,既想卖吃食,又想租院子,还打上了姜二山家空房子的主意。
“二哥那房子不是空着吗?”
姜奶奶:“那都?快塌了的屋子你想给谁住呢?”
“哪能啊,我看了,结实着呢,我朝墙上踹了好几脚一点儿事没有!比曲先生?住那破房子结实多了。”
姜奶奶懒得搭理他。
姜四山让人给姜二山捎信,没等回信回来,就?自己进去收拾了。
他和姜大山都?有姜二山家钥匙。
一年不回来,夏天草高,他们?会进来帮忙烧烧草。
要是太旱了,也进来给院子里的树浇浇水。
有人进来转转,也不爱进蛇虫。
姜二山回来前,他们?也会来好歹收拾收拾。
他跟被?他硬拉来的姜大山抱怨,“去年就?说叫他回来住,他非拖一年,你看看,要是今年早早就?翻盖了,这会儿正好赶上能用!”
另一边,姜大山家姜家俊也在给未来的大舅子、小舅子收拾出一副好桌椅,帮他搬到下山道那儿。
刘家兄弟俩挺不好意思。
他们?村有人听说姜家村最?近来的人多,想来这边支个摊子卖米糕,自己不好意思来,喊上他们?一起。
他们?原本就?想在村口卖卖,才来就?让出去送豆腐的家俊瞧见了。
家俊让他们?到村里来。
“你们?在村口不行,他们?下山也瞧不见呀,我领你们?去山路那儿。”
刘家兄弟挑着蒸饼来了,家俊还上家里给他们?搬桌椅。
“我们?摆这儿你们?村里人没意见吧?”
家俊:“没事,我们?村又没人做这个,要不是我们?家豆腐不好直接吃,我也弄个摊子摆。”
起了这份儿心思的人还不少。
家里没屋子能租的人家也挺想赚钱。
但想来想去又不知道该干什么好。
想着想着,就?有人摆起摊子了。
恰好租房子的人家又不是人人手?艺都?好。
做饭不好吃的,干脆都?和住在自己家的书生?们?商量好了,一天二十文,管一顿早饭,热水一直供着,他们?中午、晚上,到村里做饭好吃的人家去吃。
这些书生?刚开始还不好意思,后来有人开始摆起卖吃食的摊子了,手?艺也确实不错,他们?就?开始满村子找饭吃了。
里正一瞧,干脆让都?摆到从村口到山道那条路上。
卤肉家正好在那条路上,也支起桌子在家门口卖,卤肉家隔壁瞧着生?意好,想着只吃卤肉卤菜也不能当正餐呀,灵机一动,连夜弄来几张桌椅摆到门口、院里,让自家孩子写了个牌子“茶馆”“售有粥、面、馒头、饼子”。
另一家一瞧,收拾好了自家屋子也不去村口揽人了,也挂个牌子,让自家孩子写上“干净客房,十五文一晚,三十文包饭”。
几天时间,姜家村各式小铺子雨后春笋似的冒了出来。
连邻村都?有小年轻跑来凑热闹吃东西了。
沈青越高兴坏了。
不用去镇上,不用出村,蒸饼、米糕、点心、粽子、包子全能买到了。
还有面馆、粥铺。
他们?村大厨经不住儿子、媳妇劝说,收拾屋子,在自家弄了个可?以?点菜的餐馆。
搞得他中午都愿意下山吃饭了。
知道他天天往山下跑就?是为?了点菜吃,作坊那边做饭的嫂子们?好一阵埋怨,她?们?以?为?沈青越从前不下山,是因为?懒,好家伙原来是觉得她?们?做的饭不好吃呗!
这话姜竹听了可能就不好意思出去吃了,但沈青越充耳不闻,还一通胡扯:“那当然是不一样的,人家靠卖吃的赚钱,你们?靠编竹帘赚钱,比编竹帘他们肯定也不如你们。”
明知道他是胡搅蛮缠乱说,但嫂子们?还是被?他哄得心花怒放的,起哄喊他请大伙儿吃饭。
沈青越大手一挥,请。
这会儿请客方便,都?不用出村,直接上大厨家里点两桌,做好了过去端就?行。
要不是人家院子没那么大,他们?人又多,直接在那儿吃也行。
他还把曲家兄弟、贾文彬也叫上了。
最?近来的人多,还都?是书生?,他和姜竹帮忙引了一天路,就?不想听他们?那堆之乎者也和见了面的寒暄了。
怪累耳朵的。
然后他就?心安理得地让曲学甫、贾文彬来招待人,自己搬着画稿、拉上姜竹,愉快回家了。
反正这俩纨绔从前也是上过书院读过书的,肯定和书生?们?说得着。
只是他们?谁都?没想到赵先生?号召力?如此之大,头一天来了三个人,第二天来了十多人,之后人哗啦啦地来,光抄书的就?来了八个,要在村里长住一阵子的也有七八个,加上每天临时来随时走的,他们?真是从早接待到天黑,引路引的都?想听沈青越的主意,往山道上戳个引路牌子算了。
自从遇到第五个走错路一口气顺着山路跑他们?家去的人后,沈青越就?想在山道戳个大牌子——
“去往青竹书院请右转”
“止步,前方是私人住宅”
就?这还多亏赵郁川从一开始就?解释清楚了他对大虞的书院不熟,不上课,只解惑,欢迎交流,来者不拒,但不会教授什么内容,更不提供任何?科考技巧。
有些不死心非想试试的,发现他真的不针对科考教东西,就?不再来了。
而集中的问题,赵郁川也准备汇总一下,安排到书院沐休的那天集中解惑授课。
这是沈青越给他出的主意。
沐休当天人是最?多的,一天也见不了几个人,答不了几个问题,不如干脆就?改成讲座得了。
这样不用问了,来了的都?能听。
还有打听他们?书院招不招生?的。
贾文彬他们?天天婉拒各种年龄、各种层次的书生?。
一遍遍重复他们?书院不收束脩不招生?。
平时什么时候来都?行,只要不打扰正常开蒙上课即可?。
若是沐休日集中授课,因为?人多,最?好不要迟到,来晚了就?只能站在外面听了。
赵郁川这么一定规矩,县城的几家书院着实松了口气。
他们?生?怕赵郁川一呼百应,把他们?学生?都?给呼喊走了。
这样便好。
只是攒些问题去请教一下,或是沐休时候去上一天课,那他们?还挺鼓励自己学生?去听听的,甚至自己都?想去听了。
沈青越也觉得这种平时座谈会,定期搞讲座的上课方式挺好的。
毕竟他们?条件所限,就?两?间屋子,想招生?都?没地方上课。
现在这样正好。
问题多的岔开了平时来,问题少的集中来,既不耽误那些书生?正经上课,也能尽可?能保证每个人来了都?能问上问题有所收获。
而他们?村子每天有人来,除了集中的那一两?天,平时人也不是太多,大家能应付得来,不耽误秋收备冬。
该忙什么还忙什么。
村民?们?也很满意,特别满意。
秋收完正是准备交税的时候,平常这时候大家因为?钱捉襟见肘,难免发愁,今年倒好了,他们?从来没像现在这样觉得赚钱如此简单。
不止卖吃食的、租屋子的赚钱了,那些什么手?艺没有,什么也不会,人还比较木讷的也跟着赚钱了。
别人卖饭菜,他们?往“餐馆”卖菜、卖柴,帮忙挑水、洗碗筷。
有家门口地方大的,弄了几个柱子专门看马车卖草料。
还有专门做衣服、洗衣服的。
这些书生?大多都?不会做家务,不会洗衣服,有些一住好些日子的,带的衣物?不够,还真得找人做,雇人洗。
他们?的衣服普遍料子好,也不怎么脏,拿到河边一顿洗很快就?洗好了。
江宏明灵机一动,还把他们?买来进山卖的东西拿来在村里先零卖。
防冻的香膏、洗脸的澡豆之类的,卖得还挺好。
还有茶碗、茶壶的,都?有人买。
姜望南还从县城买了一批笔墨,让他娘在仓库这儿收菜时候顺便卖。
反正是在山道上,去书院的必经之地,有需要的都?能看见。
他买的时候是按斤买的墨,现在按块儿零卖。
配套的笔一根赚一文钱。
纸则五张一份儿,也是一份赚一文钱。
墨块儿多赚点儿,平均一块儿赚三四文。
但对只是临时用用的书生?们?而言,这价钱非常划算。
他娘在山上卖,他大嫂领着孩子在山上收。
就?在出入书院的入口摆个很小的小摊子,顺便还管给上山的书生?们?指路,帮沈青越、姜竹拦住走错了还要继续上山的人。
几乎全新的墨块儿她?按比售价低五文的价收。
用的比较明显,则低十文。
没用过的纸也收,一张比售价低一文。
要是纸不太好了,再便宜点儿,他们?回家裁成书页大的纸面,缝起来按册卖。
笔也收,不过用过的笔一看就?是旧的,三到五文的收,回头洗干净了卖给村里的孩子用,这个不赚钱。
没带什么东西,只来一两?天的书生?觉得方便又划算。
还有不在乎钱的少爷们?用完了看见“回收笔墨纸砚”几个字,不要钱,就?给她?放桌上了。
不过他们?摊子的砚是不收钱的,只要不用坏,随便用,用完还回来就?行。
第162章热闹(二更)
十来天?过去,他们村的老老少少像被点了开关似的,突然就觉悟了好多赚钱的小生意。
不光他们村,隔壁两个村跑他们村口摆摊的人也更多了。
瀚海书院山长在姜家村的消息传开后的第一个沐休日,他们村像镇上赶集似的热闹。
村里?都停不下车了,村道上一辆挨着一辆的,里?正和村里?几个老头领着一群不上课的孩子在路上看了一天?的车。
除了上山看庙会,他们哪见过这么多车。
家业他们都震惊,原来宝峰县有?这么多读书人吗?
村里?的老头也稀罕,见过别人成亲小年轻跑去凑热闹看新娘子的,哪见过一群大小伙子跑来看个老头的?
“赵先生有?什么可看的?”说话也没觉得怎么好听啊,又不跟寺里?的大和尚似的说唱讲故事。
他们早上好奇,还跑去听了一会儿赵先生讲课,好家伙都说得什么呀,云里?雾里?,一句听不明?白。
闹不懂这些读书人都是什么爱好,竟然爱听这个!
太?阳大起来,不光书院的书生了,还有?些年纪不小,瞧着怎么也得有?四五十岁的坐着马车来了。
看得姜家村村民愈加的迷茫,完全理解不了“瀚海书院山长”的号召力有?多强。
他们镇上的教书先生都跑来听了,激动?得见到?人都有?点儿抖。
姜家村众人:“……”
他们从前过去打听束脩多少钱的时候,这先生可不是这样?的。
家长们懵了一会后,转头叮嘱起自己孩子:“你们可要跟着赵先生好好学。”
他们虽然不懂赵先生教的到?底哪儿好,但这么多人不辞辛苦大老远地来,有?的自己头发都白了,看上去比赵先生年纪还大,还专门来了,那赵先生一定?很?厉害。
看车的孩子们懵懵懂懂应了。
现在他们也觉得好厉害。
他们熟悉的赵先生好像要发光了似的。
来的人虽然多,好在这群读书人普遍比较讲理也有?素质,还有?人带着车夫仆从,井然有?序的,谁家车马也没乱,也没什么不讲理大声嚷嚷吵架的。
还有?人要给?带路跑腿的小孩儿辛苦钱。
江修文也回来了,还带了一群同窗。
他开了自己家院门让一起来的同窗们把马拴到?他家马厩和院子里?,喊隔壁家亲戚帮他们喂喂马,就被同窗们拉着风风火火往山上跑了。
快到?中?午,眼看来的人越来越多,里?正也有?点儿傻眼了。
他们全村都做饭招待人才能供得上这么多人吃饭休息呀!
好在附近村子卖吃食的人家瞧见路上络绎不绝的车马,也赶紧跟着来了。
家俊还赶着驴车到?刘家村和刘小丫两个哥哥一起把他们家所有?蒸饼、包子、馒头全装来了,连刘小丫爹娘都到?摊子来帮忙了。
到?中?午时他们村里?稍宽些的街巷都有?人摆摊。
里?正和村里?几个长辈商量了一下,让各家都打开大门,往院子里?摆桌椅板凳,做汤、煮茶,免费供人休息、喝汤、喝茶。
秋天?不比春夏,天?冷了在山上站一上午不喝点儿热汤他们怕年纪大的年纪小的扛不住冻。
准备差不多了,里?正让孙子上山告诉姜竹,山下各家都能休息了,又喊人抬着两大锅疙瘩汤到?路上给?看车的车夫们吃。
不要钱,谁饿了谁就来舀。
相比起来,山上秩序比山下要好一些。
赵先生一开始讲,早到?的开始听,晚到?的见别人都安安静静在听,也不说话找个位置坐下。
板凳不够了,就往后面站。
屋子里?站满了,就挨着门口、窗边往外面站。
人越站越多,越来越挤,但还算有?秩序。
姜竹、曲家兄弟和贾文彬只需要看看有?没有?年纪大站不住的,过去递个板凳。
不过到?了中?午,山上真是站不下了。
再站就得站竹林子里?去了。
沈青越遛过来一瞧,也惊呆了。
好家伙,这阵势都要赶上他们大学学校在广场办活动?了。
沈青越:“不行下午到?作坊那儿吧,趁着中?午吃饭,让他们都下山。”
姜竹:“嗯,我去跟他们说一声。”
反正今天?人太?多,他们作坊的人也得在自己家帮忙,停工了。
沈青越帮着通知中?午休息一个时辰,让他们随便到?村里?或者镇上去吃点儿东西。
姜竹则喊人一起趁着中?午把作坊收拾出来。
东西全搬到?仓库,给?赵先生摆一把舒服点儿的椅子,再把作坊所有?板凳都摆出来。
除了仓库的所有?屋子也都打开。
这样?院子加屋子,应该能装得下所有来听课、看热闹的人。
忙完他们也饿了,想去买点儿吃的,根本就买不上。
他们村一共就一百户出头,今天?来了得上千人,都快把他们村给?挤爆炸了。
村里?卖吃食的人家手都快舞出残影了,连收没收钱都顾不上细看,他们村大厨家院子里?外都是人,今天?都不能点菜了,就煮面,擀面干得他们家父子俩都是一脑门的汗。
沈青越和姜竹溜达了一圈儿,最后窝到?姜大山家蹭午饭,边吃蒸饼边吐槽:“咱们县城有?这么多读书人吗?我怎么觉得还有别处的人来了?”
姜竹:“有?,有?附近镇上来的,路上我还听有?人说他们是从邻县来的。”
沈青越:“……”
还有?根本不是读书人,只是好奇来凑热闹的。
沈青越悟了,赵先生的号召力是个引子,说不好更大的原因是这时代缺少娱乐,好不容有?个热闹,闲着没事的都要来瞧瞧。
到?了下午,更神奇,还有?不知哪个村的卖玩具、卖山货、卖糖的都把摊子摆他们村口了。
在路上看车的小孩们开心了,今天?他们赚钱了,里?正说看车不要钱,如?果有?人非要给?,就只能要一文。
这个给?一文,那个给?一文,大人又忙得手脚不沾地顾不上他们,他们现在个个都是小大款。
一个个乐滋滋地跑去给?自己买糖、买玩具,没一会儿把更小的弟弟妹妹都招来了。
还有?邻村的小孩也跑来凑热闹,在姜家村有?亲戚的小孩儿几乎都混到?了糖吃。
忙到?太?阳西斜,终于是走的多来的少,路上重新热闹起来了,村里?的猎人有?人拎着还没来及卖的猎物在村口卖。
也有?人灵机一动?,把自家菜装筐里?搬到?村口卖,还有?人用车推出来一车的新鲜菜,都是才从田里?拔下来的。
江宏明?和姜竹也把他们的山货摆出来卖了。
这些“游客”中?许多家境好的完全没操心过厨房的事,也有?瞧见了就顺便问问价的,还有?纯粹对野味好奇过来问问的。
菜多少钱一斤,野兔子、野鸡该多少钱一只,他们中?一半都没概念,还是普通和车夫知道得清楚些。
“不贵?”
“不贵。”
“那咱们买一点儿吧?”
村民也招呼:“买一点儿吧,都是新鲜的。”
一个人买,带得其他人也买,驾车来的带东西也方便,你买点儿我买点儿,摊子上的东西差不多都卖空了。
还有?中?午吃了蒸饼、卤菜、点心不错的,走前也买了些。
闹哄哄地送完人,里?正累得腰酸腿疼的,招待一天?人,比下地干一天?农活都累。
远途的,都暂时到?镇上休息了,回县城的一起走路上倒也安全,里?正捶捶腰,可算都走了。
“以后不会每次都这样?吧?”
沈青越:“肯定?不会,头一次嘛,看热闹的多。”
不过村里?也留下二?十好几个要投宿住一阵子的,也有?不甘心没能请教到?问题,想要问完再走,也得再住上一两天?的。
江修文的同学就有?两个留下借宿的,说是要住到?年前。
他们去大厨家吃晚饭时,正好碰到?江修文带着他们在那儿吃饭。
沈青越很?好奇:“你们不回书院读书了?”
一人道:“回的,不过读到?现在,书院的先生也教不出什么了,先生说剩下的主要靠我们自己悟,在书院或者家里?悟,还不如?在这里?,每日上山看看书,有?困惑再找赵先生问。”
另一人也点头。
他们问过了,说是平时没有?这么多人,正常下午是能找到?赵先生单独解惑的。
沈青越:“听了一天?有?用吗?”
“有?!当然有?!”两个年轻人激动?道:“听赵先生破题,叫人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我真后悔没早些来。”
从前江修文也叫过他们,说村里?私塾的先生水平很?高,若他们想来可以趁着沐休时跟他一起来。
他们那时候还想着一个小山村私塾的先生能有?什么水准,一定?是江修文才考上秀才,读书太?少才觉得对方水平高。
现在想来真是后悔,要是早来,他们也像江修文一样?学了大半年了。
晚上终于能点菜了。
沈青越点的微微辣炒鸡丁一口还没送嘴里?,就听人跑进来大喊:“不好了不好了,竹子、沈先生你们快去看看吧,有?人来抢赵先生了,打起来了!”
沈青越:“?”
第163章摆摊去
姜竹和沈青越顾不上吃饭了,赶紧过去看看怎么回事。
路上报信的年轻人跟他们说有?两个邻县来的要把赵先生带去他们县开书院,租了屋子就和房东打听赵先生是怎么来的他们这儿,书院是不是赵先生开的。
村里人哪有?防备啊,他们问就乐呵呵当谈资说了。
见他们挺愿意听,还觉得这两人挺好,不嫌他们说话有?方言,克服语言障碍很热情地?聊了好一会?儿。
他们打听赵先生住哪儿,房东也只当他们还想趁着?睡前或者早上去找赵先生问学问呢。
他家做好饭了,还想着?问他们俩吃不吃,刚要去敲门问呢,就听那俩人嘀咕既然书院不是赵先生开的,那他们就要请赵先生去他们县开书院。
房东是个直肠子,当场就炸了,推开门就骂起来让他们滚,他们家不给他们住。
邻居们也正?收拾东西或做饭呢,一听嚷起来了,赶紧过来瞧瞧是怎么回事,弄清楚了村民们也炸了。
他们好心好意地?招待人,怎么还来他们这儿挖墙脚呢?
好坏的人好黑的心!
老头老太太们又是嚷又是赶的,在附近几家住的书生们一听也跑来看热闹了。
等沈青越和姜竹赶来时,场面已?经和听到的不一样了。
现在房东、村民甚至被叫来的里正?、赵郁川都不是主角,他们都挤不到最前线去,借住的本?县读书人正?和那两个邻县来的口?头辩论大战三百回合呢。
主题思?想就一个——
收起你的破钱,收起你的好处,你们给得起的当我们宝峰县给不起么?
要是赵先生愿意换地?方轮得到你们?
我们县令亲自来请都没请动,你们算哪根葱?!
沈青越看看听得好像还挺津津有?味的赵郁川,眉头皱得能夹苍蝇的里正?,还有?迷茫且无语的姜竹,再转头看喊他们来的人,心想又没打起来,喊那么急干什么?他的菜准要放凉了。
那两个外乡人也很坚持,不停重复“我们没想抢人,总得叫我们问问吧!”
赵郁川本?人亲自回答了,他们还是不死心,又是许诺待遇,又是许诺地?方的,气的房东老头非要把他们赶走。
天都黑了,又不好让两个陌生人自己再去找地?方住,里正?黑着?脸把人领回家,让他们借住一晚就走吧。
不想第二天,一大早又有?人堵赵郁川家门口?,想让他收自己儿子当弟子。
又是要给塞钱又让孩子磕头的,搞得赵郁川哭笑不得,摆出铁石心肠的模样把人给拒绝了。
一顿早饭没吃完,还有?从镇上返回来要拜师的、要请他回家教课的、要请他去本?地?书院的。
里正?都麻了。
黑着?脸护送赵郁川祖孙俩上山。
这还住什么呀,还是先到山上避一避吧!
姜竹听得都同?情了,收拾了自己房间?让他们先住下,还到山路上叮嘱姜望南大嫂别?叫外人往山上走。
“放心吧!里正?都交代过了。”
以后?全村都不能跟外面人说赵先生住哪儿。
现在赵先生可是他们村的香饽饽!
抛开那些惹人糟心的事不谈,村里各家歇了一晚上回过神儿来一数钱,好家伙,这比赶集赚钱可多?多?了!
赶集还好几个村子里的人摆摊卖东西,在他们村,全是他们自己卖。
除了卖菜卖山货,卖饭、租屋子也不少赚,难怪镇上和县城里的人都有?钱呢,人多?了就是好赚钱啊!
虽然累,他们已?经开始期盼下一个“赵先生集”了。
就这几天,有?好几家上山砍树想多?做点儿桌椅板凳的。
大厨家是等不及自己做了,村里还留着?好几十号要吃饭的人呢,每天有?一半都是上他们家吃,他儿子一大早就赶车去镇上找木匠买板凳和桌子了。
刘小丫家也决定在姜家村常驻个蒸饼摊子,他们原本?只是受鼓动来试试看而已?,结果一卖,不光沐休那天好卖,平时也卖得不错呢。
好家伙这些有?钱少爷们是挺能花钱的,有?些掏了三十文住宿的,明明房东家里也给做饭菜,他们还要在外面买吃的,有?人一大早的就想吃蒸饼夹卤肉。
搞得他们村连早餐店都快开起来了。
还有?挑了自己做的小手工品天天在村口?摆摊卖的,兴许那些平时来来回回的读书人瞧见了喜欢就买了呢。
科考遇到瓶颈的书生们,很多?已?经成家了,年龄大的孩子都好几岁了,出来一趟花几文钱给孩子买个小玩具,小笛子,竹编的小球,小蝴蝶什么的,都不算什么钱。
正?好是农闲,又不用走远,在村口?摆摊的都是老头老太太,早上儿女把东西挑过来,卖到中?午回家吃饭,等书院快散学了,他们再把东西挑出来卖一会?儿,等天快黑了,再挑回家吃饭。
反正?老头老太太们平时也是坐在村口聊天,摆上摊子无非就是坐稍远点儿。
没什么人的时候,他们还是该坐一块儿坐一块儿,能看见自己家摊子就行,要是有?事,随时收摊,灵活方便,守着?村子,就是突然下起了雨他们都来得及进家门。
姜竹奶奶也有点儿意动。
就是老太太还没想好能卖点儿什么。
想来想去,她去卖家里做的豆皮和酱了。
豆皮是老大家的,菌菇酱是老四家的。
姜竹和江宏明偶尔去摆点儿山货,她看见了也要操心,虽然没说过,但摆摊总要挨着?他们的摊子,人多?有?人问价时候,她会?出声?答一答。
虽然对姜竹态度还是不冷不热的,但她对其?他亲孙子、曾孙子也差不多?。
家安他们都不爱到祖奶奶跟前玩儿。
能这样姜竹已?经挺开心了。
能和睦相处他也不想惹老太太不高兴。
遇到哪天家俊或者大哥、四哥他们出来收摊子晚了,或者他奶奶摊子上东西卖得不剩什么了,他就去帮她取一趟。
老太太帮着?卖东西是不要钱的,每天大儿子家东西卖了多?少,四儿子家卖了多?少,她都记得清清楚楚,回家就分?给他们了。
但她自己手里有?钱,年节有?儿女孝敬的,也有?从前自己攒下的。
看见家业他们跑出来玩,偶尔会?给他们买点儿糖和糕点吃。
分?东西时候如果姜竹在,他就也有?。
姜竹受宠若惊,要是收摊时候才分?到的,还拿回家给沈青越看。
沈青越笑话他,“你可真好哄。”
姜竹只嘿嘿笑着?吃,本?来就没多?大一块儿,还分?他一半。
沈青越见村口?的生意还行,还怂恿姜松编点儿竹扇子、竹蜻蜓什么的,下午下山时候带上,和家业他们领着?赵舒云一起到村口?卖。
卖不卖得掉无所谓,起码能多?和人说说话聊聊天。
从前他跟赵舒云接触少,只知道他挺懂事的,学习也好,是书院一枚小学霸,现在在一起住着?,他发现赵舒云小朋友有?点儿懂事过头了。
下午回了山上不知道干什么他就在屋里钻着?不出来,和他爷爷一人把椅子看自己的书,也不说话,安静到沈青越经常忘了现在山上不只他和姜竹两个人了。
要是石生还没下山,他们俩一起玩儿都是安静的。
石生不能说话,他也不怎么说话。
姜树给沈青越弄来一本?儿大虞的律例,他看得头昏脑胀,每次想起来活动活动,就见俩小孩儿在院里一点儿声?音都没地?蹲在地?上玩,交流都是互相比划。
他不禁想起他小时候,跟他爷爷住时候那惨淡的童年。
赵先生和他爷爷大概差不多?,擅长教学生,不会?带孩子。
还是下山玩儿吧。
起码山下有?他的小伙伴。
最近村里小孩儿傍晚都喜欢在村里卖吃的那条街和村口?玩。
那些卖点心的小摊收摊钱会?便宜卖,他们爹娘偶尔会?给他们买。
大秋天的,吕香梅觉得他简直是闲得胡折腾孩子,谁这时候买扇子啊!
不想摆了两天,还真有?人买!
搞得她也想去弄个摊子卖豆腐了。
不过她家豆腐最近卖得也不错。
来的人多?了,就要吃饭。
不管是在别?人家吃,还是上餐馆吃,只要吃豆腐,准是从她家买。
连隔壁村屠户都改成每天一大早先往他们村送肉,他们先买完了他再去赶集卖了。
轮到他们村核算税钱的时候,村口?还多?了卖活兔子的、卖杂粮的、卖果子、卖菜干的,一直延伸到村里,进了村则一路都是各种吃食,连卖麦芽糖的都上他们村来卖了。
来核对税额的税吏都惊呆了,“你们村都快赶上半个集了。”
里正?谦虚:“哪里哪里。”
心想,这才哪儿到哪儿,你们还没瞧见前几天那阵仗呢。
沈青越本?来还有?点儿担心村里挂那些揽客的牌子会?不会?被当商户,要改商籍什么的,但税吏们完全没在意,还在村里摊子上吃了点儿卤味和零嘴,临走时还买了几个包子。
一个税吏问:“赵先生现在还教你们村小孩念书吗?”
里正?:“教呀!早上是上课的,还有?不少来找赵先生的大人跟着?听呢。”
他也是稀罕。
明明是开蒙的东西,都要考秀才、举人了,竟然还有?人听得恍然大悟的。
税吏问:“那你们村这个开蒙班,还收不收孩子呀?”
里正?:“啊?”
税吏:“我儿子今年该开蒙了。”
里正?马上就想拒绝,可又不太好马上就拒绝,只好道:“……我问问?”
税吏:“问问,问问,要是收,我就叫他来你们村学。”
里正?连忙解释:“我们这儿说是个书院,但其?实?就是教村里的孩子识字,一天就上半天课,你家近还好,这大老远的不值当的……”
税吏:“没事,半天就半天,要是行,我瞧你们村不是有?空屋子租吗?你家租不租?我找个亲戚跟着?过来,平时借你家厨房用用就行。”
“???”里正?都惊呆了。
他只见过一心往县城跑的,还从没见过从县城往村里跑的呢。
他恍恍惚惚去问赵先生,正?在听赵先生破题讲书的几个秀才突然灵光一闪,对啊!他们家也有?到开蒙年纪的小孩儿啊!
这村里的开蒙课虽然松散了些,教的内容简单了点儿,但可是由赵先生来讲啊!即使不能日日赵先生讲课,那曲先生也不错,听说曲先生从前也是志在三甲的。
他们一起交谈时,就能听出曲先生博闻强识,而且脾气好,人温和,又喜欢小孩,严师虽然出高徒,但对年幼开蒙的小孩来说,这样的先生也很好呀。
他们一想,眼睛都亮了:“若是收的话,我家孩子也能来吗?”
里正?:“……?”
第164章招生(二更)
赵先生呵呵一笑,推脱道:“老夫只管教课,其?他的事都得问山长和监院。”
每天说重复的话嗓子逐渐不好的监院曲学甫、贾文彬:“……??”
他们?还有这种权利吗?
曲学甫:“呵呵,我,我去问问姜山长。”
读话本子还经常会打磕绊的山长姜竹:“……?”
问他,他也不知道啊!
姜竹人都麻了。
“招不了,屋子不够用,先生也不够用。”
其?实按他们?最初的计划,也是?想和镇上、县里其?他书?院一样,每年?秋天、春天招生开?蒙。
而且原本两?间讲堂也是?够用的,村里小孩都得帮家里干农活干家务,只识字,每天上半天课就行了,这样两?间屋子,每天上午一班,下午一班,明年?开?春后他们?再盖一间讲堂,一个琴室。
等来年?再要招新学生时,家旺他们?那批差不多就该结业了。
想继续读书?的,去镇上或者县城书?院正经读一两?年?考童生,然后再继续考秀才考举人。
志不在读书?,只图能识字算数的孩子也可以考虑当学徒还是?耕田种地了。无论?学哪样,农闲去干活或者做点儿?小买卖,识字不容易上当受骗,也能自?己看懂文书?。若是?字写得好,也能去找些记账、誊抄的零活儿?。
而学得不扎实还没法结业的,可以再跟下面的班多学一年?半年?的,反正他们?不收束脩,每天来学半天就是?了。
先生理论?上也是?够的,教开?蒙不辛苦,一个人教一天也不忙,明年?秋天前他们?再找一个先生就行了。
现在,赵先生身份暴露打乱了他们?的计划。
就是?曲学博下午再教一批新招的小孩儿?,他们?也没地方上课。
下午两?个讲堂一边是?抄书?的,一边是?找赵先生问问题讨论?的。
轮不到的人要么凑在一块儿?听,要么去抄书?那儿?辩论?自?己的,连山上的小竹屋都让他们?占了。
哪还有地方招生?
在书?院没有职务的沈青越则是?一点儿?都没犹豫,马上拒绝。
他根本不想招惹外面的小孩。
村里的孩子多好管啊,淘气是?淘气,但皮实,也经常做着伴,爱满村子跑着玩,其?实知道躲避危险。
城里的孩子肯定比村里的孩子娇气啊!
到时候他们?住哪儿??
在哪儿?吃饭?
小孩儿?可不比大人,万一生病了呢?
淘气在山上玩摔下山了呢?
乱吃东西中毒了呢?
何况天天爬山上学,也只有这些山村的孩子们?才受得了吧?
简直处处是?麻烦。
再说了,开?蒙才几岁大啊,就要背井离乡流放村里上学?
太可怜了。
沈青越:“不招,不收,不要!”
里正想的也差不多。
只是?让小孩儿?来一起学其?实没什么,顶多挤挤就是?了,但随之?而来的麻烦他们?确实处理不了。
到镇上交税时候,他去找了那名?税吏说明情?况。
那名?税吏不以为然:“我们?家那个又?皮实又?结实,我找个亲戚看着他也不成吗?”
里正:“地方也不够呀,至少得新盖了讲堂才能再收孩子。”
另一人道:“我家孩子念过两?年?,和你们?村的孩子一起读不成么?”
里正:“……”
他好难。
好不容易把人都劝住了。
结果那群来找赵先生的书?生们?也受到启发?似的,来一带一,自?己来听课,还把孩子带来了。
没人看孩子,只好先塞进去和村里小孩一起学,搞得里正、沈青越他们?都哭笑不得,曲学博越带孩子越多。
还有领着孩子来,装作是?找赵先生,实际是?陪孩子一起来上课的。
不过他们?也只是?怀疑,人家大人确实来了,也去听了,他们?也说不好到底是?冲着哪边来的。
那孩子年?纪有八九岁,已经开?蒙过一两?年?了,跟姜松他们?一起听课。
那孩子家在镇上,没在村里住,每天一大早从镇上赶过来,再爬山上来,沈青越都想劝他们?,要不然你们?在村里租间屋子住吧,这大早起的,太折腾孩子了。
这边他还没想好该怎么把人劝回去,到了姜树沐休那天,他还往村里领了好几个带孩子的同?僚。
沈青越都麻了。
姜树也是?苦着脸。
他也不想啊。
可都是?同?僚,也不好拒绝地太没情?面。
只好把这得罪人的事甩给沈青越。
沈青越从前觉得他爸他爷爷就很卷孩子了,这一对比,天下家长一个样,他爸他爷爷可能都是?症状轻的。
“我们?这是扫盲班啊!”沈青越给他们?强调,“目标就是?认识常用字,能算账。”
官吏们乐:“这不正好吗?认识常用字,能算账,会写文书?,能算好税额就行呀!”
沈青越:“……”
忘了这茬了。
这群差役搞世袭,还真不用非得考科举,专业对口了这是?。
姜树站在一旁装不存在,心说,你说这些要是?有用,我已经劝退三回了。
沈青越:“学倒是?没什么,谁都能学,但是?不安全啊,这是?山,后面就是?伏蟒山,连着成片的野山,万一有狼,有野猪怎么办?”
“你放心,咱们?想到了,每家派个人过来,送他们?上山,接他们?下山。”
沈青越:“那他们?住哪儿??”
“你们?村江大爷家不是?有空房子吗,我们?和他说好了,借住他家!”
沈青越:“…………?”
不是?,等等,怎么就说好了?
他难以置信地看姜树。
姜树马上朝他狂摇头。
但这可不赖他啊,要怨也得怨江大爷。
谁叫他疼老婆疼孩子,常常拎着个食盒上馆子里买菜提回家给江修文母子吃。
县衙本来就有人认识他,碰见了总要说句话。
江大爷又?是?个老好人热心肠,有时候碰见姜树和同?僚吃饭,心情?好了还会替他结账。
一来二去的,就更熟了。
江大爷还是?个爱显摆儿?子的。
现在县衙人人都知道他们?姜家村有个青竹书?院,还一多半都知道了他们?村出了个才十八岁的秀才郎叫江修文,是?江大爷的宝贝儿?子。
十八岁的秀才,那也能算是?县里出文曲星的好苗子了。
大虞规定年?四十以下的秀才都能考举人,他离四十还有二十多年?,只要不长歪,说不定将来还能考进士呢。
他们?宝峰县可好几年?一个举人没出过了,谁不羡慕?
前两?日碰见,他们?还问起江大爷怎么不让他儿?子回村里读。
江大爷便说他儿?子每个沐休都回村跟赵先生读书?,赵先生说青竹书?院暂时只有开?蒙班,不适合他,让他在县城读完,沐休时或有疑问再回去便可。
大家本来就够羡慕了,他还神来一笔,说他儿?子说了,如果当初开?蒙就能遇到赵先生这样的好老师就好了。
他一句显摆不要紧,把这群人都给撩拨起来了。
那心情?简直是?不上不下的难受。
他们?虽不用科考也能进县衙当吏员,但谁不想当官只想为吏呢?
就是?真?不是?读书?的料子,学几年?,能学会读书?识字,将来也好进衙门子承父业呀!
感慨着感慨着,就有人想到了,“你们?全家如今都在县城,村里的房子有人住吗?”
江大爷:“没呀,去年?冬天村里的孩子在我家念书?,今年?还不知道用不用呢。”
他们?一听就乐了,“那不如租给我们?用吧?”
江大爷想了想,竟然真?同?意了。
姜树那是?几次打岔拦都没拦住啊!
沈青越还能说什么。
最担心的安全问题,人家带人来陪读。
距离远,直接在村里租房住。
沈青越只能说,太拼了。
但是?爹娘拼,不见得孩子乐意啊。
这几个孩子看上去就不是?多乐意的。
小的七八岁,最大的才十一,正是?黏人的年?纪呢,就给从繁华的县城,“流放”到啥也没有的山村了。
沈青越:“你们?得问问他们?愿不愿意啊。”
几个官差:“他们?愿意!”“在家就说好了!”
沈青越:“……”
你们?睁开?眼?看看啊,看看这些孩子满脸都写着“我不愿意”啊!
“我们?村没有大夫,天越来越冷了,生病了看病都不方便。”
“放心吧,我们?多准备点儿?衣服。”
沈青越:“……他们?的娘,同?意吗?”
“同?意呀!”
几个孩子撇撇嘴,还有又?伤心又?愤怒的,“我娘让我赶紧来。”
另一个道:“我娘舍不得我来,不知道我爹跟她说什么了她又?同?意了。”说着就想哭。
他爹朝他背上拍一巴掌,“大小伙子哭哭啼啼的,你当你娘多想管你呢?别哭了,你娘回娘家住几天,等你们?沐休就来接你了。”
小孩擦擦眼?泪:“那我想吃烤鸡。”
他爹:“行,给你买烤鸡,人家村里就有烤鸡!”
小孩们?:“啊?真?的吗?爹,我也想吃烤鸡。”
另一小孩:“爹你每天给我十文钱我就在这儿?读!”
孩子爹:“别讨价还价,说好了五文就是?五文。”
沈青越:“……”
他没辙了,“行吧,想来就来,先试几天,不合适就走,对了,你们?就别告诉别人了。”
官差们?:“放心放心。”
沈青越叮嘱那几个孩子:“村里的孩子都跑惯了,你们?才来,跟他们?玩可以,但是?不能在山上乱跑,踩不稳可是?会摔跤的,从山上摔下来不是?好玩的。东西也不能乱吃,什么野果子啊,蘑菇啊,草啊,不能尝知道吗?”
并不怎么高兴的几个孩子听着听着都愤怒了,争相朝沈青越喊:“我都八岁了!”“我的十岁了!”“我早就会爬山了!”“我才不吃呢!”
沈青越微笑。
反正不是?他上课。
可怜的曲先生赵先生呀……
啧啧啧。
里正也不是?很想接待这些小祖宗,在心里把江大爷骂了八百遍,还是?硬着头皮招待他们?。
几个大男人也不会收拾房子,小孩更是?别指望,好在没一会儿?江修文一家也回来了。
江大爷拿钥匙给他们?开?客房门,腾出好几间屋子给他们?住。
每年?冬天他们?也会回村住,正好今年?就提前了。
瞧见他们?也回来住了,里正总算气顺了点儿?,找着机会再数落他不靠谱。
姜树也把江修文叫走控诉他爹的不靠谱。
江修文自?己倒没觉得这有什么不好。
房子长期没人住本来就容易坏,他爹娘在县城住着又?没在村里住着舒服,和邻居们?也说不到一块儿?去,他早想让他们?回村来了,至少串门方便,他娘每天能和村里的亲戚、邻居聊聊天。
从前他年?纪小,他爹娘不放心。
现在他也大了,在城里住了几年?他们?没什么不放心的。
而且他们?书?院是?要住书?舍的,他爹娘搬到了县城,他也不能天天回家住,只能课业不忙时候中午或者傍晚回家吃顿饭。
还是?回村好,省得他娘总惦记着家里的花和树,他沐休时候骑马回来就行了。
他娘还挺喜欢小孩儿?的,租给一群孩子,他们?也能跟着热闹热闹。
就是?有点儿?对不住姜竹他们?。
不过沈青越和姜竹也明白,这问题他们?早晚都会遇见。
只要他们?以后招收别的孩子,一定会有人送孩子来。
就是?他们?村没让别人领着孩子住,附近其?他村子也会有人往外租房子的。
算了。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吧。
讲堂不够盖讲堂,房子不够盖房子,先生不够招先生。
既然已经是?书?院了,县令连扩建书?院的钱都给了,那就盖嘛!
第165章运气
纸包不住火,姜树那几个同僚走之?前,沈青越还?特?意嘱咐了让他们不要再?宣传了,根本没有一点儿用?。
那几个孩子还?没摆平呢,没过两天,又来了几个,搞得他们村的房租都?跟着水涨船高了。
他们赶紧搞了个通知,秋季只?招二十人,一个班十人,能不能进得先?考核,过关了才能来。
为了平复广大家长的热情和情绪,由赵先?生负责考核。
能见上一面?,考考孩子,好歹算是没白来。
这一公开招生,“赵先?生集”都?临时加了好几小?场,虽然没上一次那么多人,但领着孩子来试一试的家长络绎不绝。
其中不少孩子还?是同学,据说消息传到镇上,他们镇书?院一大半孩子都?请假了,病假、事假那是花样百出,结果全在姜家村碰了面?了。
名?额有限,这群孩子、家长突然成了竞争对手,还?互相?搞人身攻击。
这个吐槽那个,“咱们先?生都?说你还?是早点儿回家种田别浪费钱了,赵先?生怎么可能挑中你?”
那个吐槽这个:“先?生还?说你朽木不可雕也呢!”
家长们不好意思像小?孩儿那样直接硬怼,稍微含蓄些?拐着弯来,“清潭寺的大师都?说我儿子今年?要遇贵人,从前学业不好,那是因为没开窍,说不定让赵先?生指点指点就开窍了呢?”
于是赵郁川每天都?要拒绝一串儿这样不开窍的孩子。
其他家长还?很不厚道地瞎起哄:“赵先?生是教书?的不会开窍,要不然你还?是领着孩子上庙里请神仙给你儿子开开窍吧!请别人啊,那是不管用?了。”
气得本来就没选上的家长火是噌噌往起冒。
里正也跟着脑门青筋直跳。
这些?镇上、城里的人也不是个个都?讲究啊,说话怎么这么损呢,还?没轮到自己孩子呢就在这儿挑架,一会儿再?打起来。
转天他很不客气地在上山路上学沈青越的指路牌也戳了个牌子。
上面?贴着如有打架斗殴,即使考核通过也不能录取,总算是帮助这些?人积了些?口德。
他还?暗戳戳找赵郁川说,考核的时候别光看孩子,多看看家长,别光考学问,也看看品德。
沈青越听说了,跟姜竹调侃,“这话有点儿耳熟,我们老家找对象相?亲时候,就是相?看时候,也是这么挑对象的。”
姜竹哭笑不得。
曲学甫和贾文彬每天重复的话也多了几句“书?院讲堂不够,我们已经在着手找人盖了,这次没机会不要着急,明年?春天还?会再?招的。”
天天往回劝,每天人还?是络绎不绝,他们都?招够了,还?有继续来的。
没办法,只?能让他们明年?再?来。
搞得沈青越和姜竹很担忧明年?盖两间房能够用?吗?
书?院很忧愁,村里可热闹了。
天天跟小?集市似的,外村卖东西的都?快到他们村口常驻了。
又过了一次书?院沐休日,全村爆炸似的忙了一次,总算是没人非要往山上塞孩子了,但他们村里的房子依旧紧俏。
只?要家不是太破的,都?好租。
破的也不要紧,有的是人想买。
可风水轮流转,现在轮到这些?村民们不卖了。
事态发展大伙都?看在眼里呢,附近几个村子没一个要卖房子卖地的。
一下来二十个孩子,每个孩子还?至少带一个大人,再?加上来来往往找赵先?生请教的书?生,姜家村眼看已经要住不下了,有些?想住好点儿,都?跑去隔壁刘家村租房子了,明年?书?院再?招新学生,到时候会是什么行情可想而知。
现在附近几个村子都?开始修房子、盖房子了,还?得岔开时间,牢记着城里书?院那天沐休放假,头一天晚上就得把第二天要卖要用?的东西准备好,安排好人手过来赶姜家村的“赵先?生集”。
姜竹二伯一家得了信提前回来,本来想趁着农闲翻盖房子的,到村里一瞧,好家伙,一个泥瓦匠都?找不到。
别说泥瓦匠了,村里连个闲人都?没有。
姜四?山好一顿牢骚,“让你们早点儿回来不回来。”
沈青越和姜竹也找不到泥瓦匠。
他们都?上镇上找了,人手还?是不够。
找池远舟帮忙,池远舟也爱莫能助,他们家常用?的泥瓦匠都?被派去码头盖什么展厅了。
沈青越:“……”
他就不该一时嘴快。
等着吧,反正落雪前能开工,实在不行就只?能等开春再?开工。
结果没等来泥瓦匠,倒是把池远舟和刚从海康回来的张叔阳给等来了。
《幼学童蒙》刻得差不多了,已经刻好的部分池远舟都?安排开印了,张叔阳也不负所望,找到了四?海书?院在整个大虞都?算有名?号的一个讲书?给他们写了序跋,本以?为可以?显摆一下呢,结果还?没走到宝峰县,路上突然听说衢国瀚海书?院山长在宝峰县创办了一个青竹书?院。
给他吓了一跳,心想青竹书院不是沈青越和姜竹盖的吗,难不成没等到他弄来序跋,把瀚海书院山长给弄来了?
他都?没先?去居安县,提前下船就奔宝峰来了,直奔池远舟家打听是怎么回事,这才知道瀚海书?院山长竟然是那位赵先?生。
张叔阳既感慨又庆幸。
心想多亏知道得晚啊。
要是早知道赵先?生是瀚海书?院的山长,他们的蒙书?哪还?用?他去四?海书?院找人写序跋?
现在,他们卖书?的时候可以?多一个噱头了——
瀚海书院山长亲自编写的!
他简直做梦都?能笑醒。
池远舟则要反过来,简直是怨气冲天。
心想这什么运气?
怎么好事都?让张叔阳赶上了?
他在家每天念叨张叔阳千万别找到人写序跋,偏偏他期盼的没一件事是顺心的。
张叔阳这回其实也下了不少功夫。
一个才成立的书?院。
之?前完全查无此院。
他就一本样书?,别的啥也没有,想说服四?海书?院的讲书?帮忙,也几乎是不可能任务。
他硬着头皮厚着脸皮天天去,还?找了他从前的先?生帮忙牵线,甚至还?借用?了一点儿孙毅成的人情,才说服这位讲书?帮忙的。
要知道四?海书?院这些?出名?的讲书?十分爱惜羽毛,连自己书?院的书?都?不给写序跋的。
不过知道了赵郁川的身份,这份儿序跋的价值就直线下降了。
他也知道这回无论他怎么出力,在这本书?上都?是捡到了大好处大便宜,回来后没提一嘴功劳,主动包揽了往大虞各处书?铺销卖的活儿,还?主动提起他的利钱份额可以?降低。
原本利润他们算了四?份。
沈青越一份儿,江修文、赵先?生一份儿,池远舟一份儿,他一份儿。
前两份可以?并作青竹书?院,占一半,他们俩平分一半。
现在只?凭赵郁川的名?字也不能这么分了。
他和池远舟商量了一下,青竹书?院占六成,他们俩各占两成,若是沈青越和赵郁川不接受,他们俩就分三成,让青竹书?院占七成。
不管怎么分,瀚海书?院山长亲自编的,有四?海书?院出名?的讲书?做序跋,本身质量又有趣又过硬,不用?多说,他们都?能想象这本书?问世后会有多大的销量。
池远舟主要是从《长腿鸟》的销量来判断,而张叔阳信心更足一些?,他能凭一本样书?拿到序跋,本身就已经验证了这本书?的质量了。
如果这书?什么也不是,凭他和孙毅成的人情人家也不会给写的。
书?的事赵郁川不管,江修文也说全交给沈青越来决定。
沈青越也没太过分,青竹书?院分六成就行。
毕竟印书?的成本、销书?的花销都?不用?书?院出钱,他们只?管分利润就行。
再?说赵先?生的身份属于意外事件,虽然没签文书?,但先?前的事他们都?说好了,池远舟、张叔阳就是坚持旧的口头协定,只?分他们一半也是合情合理?的。
这方?便他们和和气气谈妥了,就开始商量第一版印多少册合适。
从五千册聊到八千册,又从八千册聊到一万册,聊得沈青越都?麻了。
别说在大虞,放到他家,出版一本画册首印一万册那也得是很有名?的作者了。
他们三个倒是有信心能卖完。
只?是卖多久其实都?没底。
沈青越提醒:“印多少对我都?没妨碍,但是我温馨提醒一下,一万册的成本都?是你们俩来出。”
这两位倒是都?不缺钱,只?是对定价还?有意见。
《长腿鸟》三百五十文,《幼学童蒙》有九十大几页,加起来都?快是《长腿鸟》第一册的两倍了,怎么还?三百五十文?和三百五十文没完没了?
沈青越:“这本刻印难度也小?啊。”
池远舟:“但张数多呀!”
他们三个讨价还?价半天,最后定价四?百文,先?印一万册。
沈青越:“你印得过来吗?”
池远舟:“印得来!”
他都?改进工艺了。
现在他们不一页一页印了,直接把印版摆好,用?大纸印,印完整张大纸再?裁,速度比原来快了不少呢。
而且他们家纸是从纸坊运来的毛边纸,都?不用?纸坊先?裁切,印完再?切边,还?省了纸坊切边的一道工序呢。
沈青越听他沾沾自喜地说完,默默算了下每页纸的尺寸还?有一张毛边纸的尺寸,这么算来,每张切下来的纸边也有三四?寸宽啊……
沈青越:“你们纸边卖吗?”
池远舟:“……啊?”
沈青越:“便宜点儿卖给我们吧。”
村里人到底还?是家底穷,虽然现在赚钱比从前多了,还?是不怎么舍得给孩子买好纸用?。
纸少,练字必然少,练得少,字必然好看不了。
他们印书?用?的纸虽然不贵,但总比村里大多孩子用?的纸还?是好上一些?的。
池远舟:“送你们算了。”
沈青越:“别,量多了也不少钱呢。”
池远舟:“……你想要多少呀?”
沈青越:“价格合适我们全要。”
池远舟:“……”
说话间,到了中午,从书?院跑出来一群孩子,孩子后面?还?走着一群十七八到三十多岁书?生。
这些?都?是上午也上山蹭课或者去山上搞什么书?谈的。
他们书?院那些?藏书?可以?抄、可以?看,但为了保护书?,不许弄坏不许拿下山。
想看的都?得上山。
一阵子过去,常在村里住的几个趁着上午赵先?生没空,干脆弄了个小?型聚会,就在竹屋或者两个讲堂间的空地一起讨论一本书?里的某一篇、某一段,讨论的还?挺激烈。
后来这个小?型讨论会越聚人越多,家旺、姜松他们课间也会过来听一听,有时候赵先?生听见了,下午还?会带他们一起读。
搞得挺轻松又学术,很受欢迎,遇到不是很枯燥的内容,村里的孩子们也爱跟着听一听,下午也会跑山上凑热闹。
有了“赵先?生集”,村里人对识字读书?的观念也狠狠革新了一把。
现在小?孩儿们说下午想上山听大人讨论书?,只?要家里不是忙到不可开交了,大人都?同意。
书?生们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村里的小?孩儿们,小?孩儿们也反过来影响着他们的作息。
现在这群书?生每天跟着这些?小?同学一起上课、放学,相?处还?挺不错的。
到了山道口,有人回家,也有人到村里各家铺子吃午饭。
原本还?闲聊歇着的小?店听见动静精神为之?一振。
马上开始添柴、扇风,准备做饭。
他们几个闲聊的餐馆也热闹起来。
张叔阳感慨:“你们村真是越来越热闹了。”
沈青越:“可不是么。”
张叔阳还?是有点儿回不过神来:“赵先?生真是瀚海书?院的山长呀?”
沈青越:“你看这阵势能假吗?”
最离谱的是,他们书?院还?有一个特?意从邻县过来念书?的孩子。
他都?嘀咕实在是低估赵先?生的号召力。
也多亏是秋收完才暴露的,赶上农忙的季节,真不知道该怎么办。
池远舟:“你们村还?有空地吗?”
沈青越:“嗯?你想干吗?”
池远舟:“盖个客栈啊!”
沈青越:“……”
他笑了,吐槽道:“哎呀,这不是巧了吗,那你可真是和我们里正想一块儿去了!”
第166章露馅了(二更)
今天姜竹没过来,就是?和里正一起在山边看地方想?盖个客栈呢。
而且他们里正还想?盖大一点儿,村里的?闲地倒不是?没有,但那些?是?留着将来给村子里年轻人盖房子用的?。
大块儿的?也少。
如果想?找面积合适的?,就得往田里或者山上扩了。
他们修梯田时候先修的?靠里的?位置,从竹林到?村边那块儿还没来得及弄呢。
一来是?砍竹子、挖竹鞭费力,二来是?靠路,怕夏收、秋收粮食被偷。
这会儿村边那片竹林倒是?个好位置。
想?盖多大盖多大。
就是?挨着竹林稍微有些?麻烦,每年得专门清理竹笋、竹鞭。
再者,就是?谁来盖的?问题了。
村里能掏钱盖得起客栈的?只?有三家,江大爷家,姜竹家,沈青越家。
但里正很想?由村里来盖。
如果是?村里来,他就得从村里筹集钱,说白了主要还是?他们几家和村里稍微富裕点儿的?人家捐款。
老头不大好意思张这个嘴。
这和让人家出钱,赚了钱又不给人家有什么分别?
愁了好几天,姜树都替他把村里盖客栈需要办什么手续打?听好了,里正还没好意思开口。
听说刘家村和三坡村里正也有点儿想?建客栈了,他才着急忙慌喊上姜竹他们一起先去看看。
池远舟、张叔阳来了沈青越才没被喊去。
商量了一天,到?下午终于商量出个差不多的?结果。
里正让人来悄悄瞧了好几回,见池远舟和张叔阳还没走?,搞得他都有点儿焦躁了。
需要沈青越出钱呢,不能只?他们商量了,沈青越不知?道啊。
万一他不同?意,这不是?白商量吗?
盖一座客栈可不少花钱呢,全?村手头现钱最多的?应该就是?沈青越,江大爷家又在县城买宅子,又是?供孩子读书的?,前几年他们还在别处买过地,家里产业主要在田上,不卖田几百两应当是?有的?,但再多就有些?费劲了。
族里和全?村一起凑,凑个三四百两问题也不大,但那就把村里的?钱全?掏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