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180(1 / 2)

青竹 寓风 20461 字 3个月前
🎁网红美女,夜夜笙歌

第171章多少钱?

说干就干。

正好池远舟介绍的泥瓦匠来了。

带头的还?是先?前帮他们盖讲堂的人?,沟通起来都方便。

他们把?人?安排上山,又一起去县城找张叔阳留在宝峰的小管事帮忙联络人?。

张叔阳人?平时是不在宝峰县的,他们得留信让小管事帮忙找人?。

几天后姜竹和沈青越正在家洗帷幔呢,张叔阳拿着?信找上门来了。

“你们要从海康找先?生?”

沈青越:“对,能帮忙从你们那儿比较好的书院挖个墙脚吗?一两个就行。”

张叔阳:“……”

他觉得沈青越是疯了。

人?家凭什么从海康来宝峰啊?

凭他们一个月五两银子吗?

他不太想打击沈青越和姜竹,又想让他们俩认清实际,从他们家院子搬了个小板凳坐到溪边边看他们俩洗帷幔,边平铺直叙道:“你知道海康的书院一个先?生每月多少钱吗?”

沈青越:“多少?”

姜竹也好奇地看着?他。

张叔阳:“五十两。”

沈青越:“多少?!”

张叔阳:“五十两,开蒙先?生三十两,你要找的能教科考的,五十两。”

沈青越乐了:“你们海康称银子的秤有问题吧?还?是你们那儿有金矿啊!”

一个县令一个月俸禄都到不了五十两。

张叔阳:“海康没金矿,但海康县城有宝峰县城三个这么大,下?面的村镇也比你们宝峰富裕些。”

还?特别在乎读书,家家户户都想送孩子进书院。

别说县城了,他们那儿稍大的镇书院都比宝峰县城书院多。

“五十两是在海康的价,你想让人?背井离乡来宝峰县,还?是来你们村里……”他想了想,“可能得一个月八九十两才行吧……”

沈青越:“那我?还?是从难民?里捡吧!我?们赵先?生多厉害的人?啊,才五两。”

张叔阳都好笑,那是捡到天大的便宜了好么!

他小声道:“你们俩还?说呢,要不是赵先?生年纪大了不想挪动,人?还?淡泊名利,五两银子早跑了!你知道我?们四海书院的山长、监院多少钱吗?”

沈青越:“那你知道我?们书院的山长多少钱吗?”

张叔阳愣了愣:“啊?”

他们书院的山长不是姜竹吗?

沈青越:“已经倒贴好几百两了!”

要不是县令送了三百两过来,新开始盖的讲堂他们俩还?得继续贴钱呢。

张叔阳哈哈大笑。

说到这儿,他也不理解,“赵先?生人?都在你们山上了,你们干嘛不收束脩?”

冲着?瀚海书院山长的名气,一个月别说十两二十两,一个月就是收五十两,也会有人?来的。

到时候拿着?这钱去海康找先?生,什么五十两、八十两的算什么?

重赏之?下?,说不定都能从四海书院挖墙脚呢。

沈青越摇摇头,“瀚海书院是瀚海书院,青竹书院是青竹书院,我?们书院的教书目标和重点?就是开蒙,其他的顺其自然慢慢来。”

要不是赵先?生突然暴露了,他们还?是慢悠悠发展的村办私塾呢。

再说了,赵先?生都多大岁数了,拼命逮着?一个该退休的老头薅也不是那回事啊,又让人?家教书,又借人?家名号的,这样?也不持久。

万一哪天赵先?生病了、伤了,或者就是烦了不想教了,他们倒闭吗?

名号可以借,但那绝对不能是重点?。

他们得有自己的方向,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地走才行。

张叔阳:“你们俩这是图什么?”

沈青越:“图好玩啊。”

还?能图什么?

图名图利图赚钱吗?

他从前连这时代皇帝用不上吃不上的东西都玩腻吃腻了。

倒也不是超凡脱俗了,只是他现?在比较渴望的都实现?不了,比如牵条电线弄个网,让他每天玩一小时游戏,现?在他连青少年模式都玩不上啊。

这种世俗的欲望实现?不了,其他世俗的欲望他又超额实现?了,他和姜竹对吃喝又没太大的奢望,何况现?在村里发展越来越好,他们可吃可用的东西也越来越多了,要是哪天他们村也能发展成小镇的规模就更?好了。

他觉得挺幸福的。

姜竹也挺乐在其中的。

他现?在的目标就只有趁着?有限的生命随心所欲多画几个小故事,和姜竹一起把?书院和孤儿院建起来,平安度过每一个冬天,尽可能地长命百岁。

胡扯了一番,拉上张叔阳帮他们俩拧帷幔,三人?一起把?洗好的帷幔搭上晾衣绳,姜竹沏茶,三人?一起挪到客厅喝茶聊天。

《幼学?童蒙》已经印出?来四千多册了,张叔阳打算印完就先?带七千册走,沿江边走边往各大书铺卖。

先?紧着?他卖茶的地方来。

最后年前回海康卖。

沈青越又好奇地跟张叔阳打听了一阵子海康的书院都是怎么上课怎么经营的,最后还?是让他帮忙找找,“万一有那种在原本的书院受排挤的,或者喜欢喝茶,喜欢我?们镇南郡风景的先?生呢?钱我?就先?不给你了,先?从《幼学?童蒙》里扣吧,回头结账时候我?们再算。”

他还?叮嘱:“记得砍价,越便宜越好,当然如果先?生特别优秀,我?们书院暂时可以承受一百两以下?最优秀的先?生,再多……过几年再说吧。”

一百两一个月,他们就是专门开了科考班,向县城来的孩子收束脩,按照他们宝峰县的物价,都不见得足够支付工钱。

张叔阳笑得幸灾乐祸,“行,等我?回海康一定给你打听。”

另外,他还?很关心沈青越的全本《长腿鸟》封面设计得如何了。

沈青越去给他拿样?书。

他想要成年的鹤。

池远舟想要幼年的鹤。

沈青越自己想要简单的封面。

这一版,他兼顾了。

他给张叔阳和池远舟设计了一款腰封。

封面只有简单的三个字,匹配他的要求,字是他找赵先?生给写的古体,他又在赵先?生字基础上做了设计,设计完更?轻盈清晰,更?适合印刷,印出?来会显得很干净。

腰封中脊部分也是这三个字,以中脊断开,两侧一边是优雅漫步的鹤,一边是萌动可爱的幼鸟。

方便印刷,他只用线勾勒了山纹、云纹,两幅画的山与云是一致的,全是概括简练的风格,不过幼鸟身下?有窝,成年鹤脚下?是水,整体也和封面上的字是一样?的简约风格。

张叔阳看到腰封,就懂沈青越为什么坚持要什么简单了。

这两张鹤比内页笔画更?简洁,笔墨更?是能省则省,大片留白?,却非常好看。

越看越耐看。

“好!”

沈青越笑:“好吧,我?也觉得不错。”

线条简单才好编嘛。

“明?年我?们作坊就推出?这两款图的竹扇、竹帘了,欢迎订购。”

张叔阳:“…………”

沈青越:“全册版本你们打算用好些的纸?”

张叔阳点?头:“不错。”

沈青越:“纸边记得留给我?。”

张叔阳:“……”

他都无语了:“我?要回海康印!”

难道要大老远的弄一船纸边送来吗?

沈青越:“你家船上有空隙就塞一点?儿呀,每次一点?儿,积少成多,多多益善。”

张叔阳听笑了:“行行行。”

沈青越:“你和池兄如果还?是要分精装和平价款,我?建议你的腰封用更?白?更?硬挺一点?儿的纸,方便腰封改书签用,显得也高档有层次些。”

之?前拿来的样?纸,他找了最合适的做了示范。

用来给平价书做腰封差不多就足够了,但给精装书做,稍微有些薄。

池远舟岳丈家倒是在给他们试验做厚些的纸,只是成品他还?没见着?。

不过他的要求有点?儿难为工匠了。

按大虞和衢国的习惯,纸是要追求薄而韧,润且白?的,往厚了做,同样?要紧实,和他们习惯的造纸工艺有冲突。

沈青越不知道问题的关键在不在纸浆上面,以现?在的手工艺打浆水平能不能实现?他的要求,若是实在不行,就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

样?书他同样?做了三份,分别给池远舟和张叔阳拿去做雕版,他自己留一份儿。

等冬天在上山猫冬时候再研究怎么做成扇子和竹帘最有效果。

姜竹说请张叔阳吃饭,不过张叔阳下?午还?想去找池远舟商量书的事,没有多留。

送张叔阳下?山,沈青越又不断叮嘱他过年没事就多往海康各家书院跑跑。

“现?在我?们书院先?生少,来我?们这儿可以近距离和赵先?生交流学?问,四海书院哪有这条件?你们那儿的先?生能天天遇见山长吗?我?们书院不是没有一点?儿优势的。”

张叔阳哭笑不得:“记得了记得了,我?过年把?我?、我?兄弟、我?姑舅亲戚和朋友的先?生都问一遍行么?”

沈青越:“靠你了。”

等张叔阳一走,沈青越又忍不住叹气,“宝峰最好的书院,童生阶段一个月束脩五两银子,要是请个先?生每月就要付八十到一百两,咱们招十六到二十个人?才够付教书先?生的工钱。何况来咱们这儿读书还?得租房子、吃饭、雇人?陪读……而且宝峰县一共才多少童生啊……”

这么招肯定得和县里其他书院抢生源。

这价格也是让姜竹狠狠吃了一惊。

他从前知道读书能赚钱,但没想到读书这么赚钱。

在海康当先?生,简直比在他们县衙当官差还?赚钱了。

“这么贵的先?生,难怪海康文教兴盛还?出?官,”这待遇都足够吸引周边厉害的读书人?搬家了,沈青越直叹气,“算了,不管了,找到了再说,大不了回头让姜树打听打听怎么从县衙要钱。”

姜竹:“……”

沈青越嘀咕着?:“不知道靠赵先?生和海康来的先?生名头,能从县衙骗到多少钱补贴……咱们家还?有钱吗?”

姜竹:“嗯,有的。”

趁着?有空闲,沈青越拍拍他,“拿出?来看看?”

第172章数钱(二更)

自从家里不?缺钱,把银票都扔给姜竹后,沈青越一直没操心?过他们到?底有多少钱。

这会儿他还挺好奇的。

姜竹去?拿钱匣子了,他想了想,把院门?、屋门?都关上,等待数钱。

姜竹藏钱还跟从前似的,除了他们用来装零钱的盒子就在抽屉里,其他的这儿一点儿,那一点儿,沈青越看他仓鼠搬家似的往外?倒腾直想笑。

铜钱全倒进零钱盒子里,碎银子单独放成?一堆儿。

银票要?一张张加一下,姜竹拿来点儿,沈青越就加一点儿,加完他自己都怀疑是不?是哪儿算错了。

还专门?跑床边拿了手机挨个重新加了一遍。

两千二百两。

沈青越:“咱们这么有钱吗?”

姜竹:“嗯。”

他给沈青越算。

今年沈青越给张叔阳画《长腿鸟》第二册收藏版的封面,画了六十多张,有六十多两,设计费二百两。

《长腿鸟》第一册又印了一次,第二册从五月开始卖,也印了不?少,虽然?第二册页数多利润稍低,但精装的利润还是很高,加起来他们分到?了将近一千两。

他卖药材、赶集也赚了二百多两。

不?过最赚钱的,还是编竹帘。

从加了人手后,他们作坊每天能编出来十张竹帘,有时候多点儿,有时候少点儿,最近速度变快了,不?过最近天气冷了,太阳比夏天升的晚落的早,再加上这阵子村里家家户户都忙,大伙儿每天来作坊的时间也比从前少了。

沈青越一直说的一天四?个时辰,快要?实现?了。

扣除农忙、节假和谁家有事?请假,他们今年编了一千八百来张竹帘,已经卖了一千二百多张,赚了三千多两银子。

他们山上产的竹笋、野菜、药材等等,加起来也卖了一百多两。

所有的加一起他没具体算过,但大致得?有六千两呢。

不?过今年花钱也多。

山下翻修院子花了六十两,山上盖两座讲堂花了五百多两,作坊的工钱加奖金节礼,每个月大概有一百两出头,开荒的工钱少的时候每个月一百两,多的时候得?将近二百两。

再加上沈青越的药,他们日常花销,买追风,书院的工钱,捐到?村里盖客栈的钱,结之前梯田欠的工钱,平时修作坊的工具等等,林林总总,他们也花了不?少。

还剩下这些。

沈青越:“……”

姜竹:“今年开荒没咱们预计的多,正在盖的讲堂赵先生说先不?买明?瓦了,窗户先用好些的纸浸桐油糊上,以后书院开始赚钱了再换……哦!县令大人还给了三百两呢,够盖房子了,而且仓库还有六百来张竹帘呢,等《幼学童蒙》和整本的《长腿鸟》开始卖了,又会有新的银票进来。”

沈青越点头。

开荒花销确实比他们年初预计小。

先是山下翻修房子,又是山上盖房子,再是村里家家户户收拾房子,再到?现?在村里盖客栈,主力都是村里开荒那一批青壮。

别处忙,他们就不?能到?梯田开荒,同样的,他们俩出的工钱也少了。

不?过开荒进度变慢,今年开出来的田亩也没年初预期多了。

什?么都得?靠人力就是会有这种?弊端啊!

算一算他就有数了,还真是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他们竟然?这么有钱了,拿着这些银票他还有点儿恍惚。

沈青越提议:“要?不?然?,把琴室、画室也都盖了吧,再盖个藏书室,反正早晚都得?盖,早盖早完工。”

姜竹点头:“嗯。”

沈青越:“那就让张师傅他们继续盖吧?我猜明?年村里人手还是不?够。”

按现?在这架势来看,说不?定明?年得?有好多人家要?翻修房子,他们想从村里找人上山盖书院不?大可行。

池远舟介绍来的人手艺也挺靠谱,他们里面好些自家没多少地?,连农忙时候都是出来做工的,能持续稳定地?在山上盖房子。

姜竹也应了一声。

沈青越:“就这么决定了,回头跟张师傅说一声,下雪咱们就停工,开春继续,明?年山上应该一直有活儿干,让他们就不?接别处的活儿了。”

“好。”姜竹顿了顿,问:“我们要?不?要?给书院弄个账本?”

沈青越:“嗯?”

姜竹:“赵先生说,别的书院都有账本。”

沈青越:“好呀,你想让谁来记?”

姜竹:“贾先生吧?”

沈青越:“行呀。”

他知道姜竹不?在的时候,都是贾文彬帮着管书院盖房子的事?,张师傅找不?到?姜竹,就是找他,贾文?彬不?愧是富过的,房子怎么修漂亮他很清楚,起先还怕沈青越和姜竹觉得浪费钱,后来发现?他提了几次怎么修他们俩都没什?么意见,他就大胆和张师傅沟通了。

如果他们俩沟通起来都觉得?可行,姜竹他们往往也是认同的,要?是他们俩意见相左了,就找姜竹、沈青越和赵先生一起商量,贾文?彬也能画几笔,工具方便时候会把大概的效果画出来,然?后几人一起投票。

沈青越还是挺认可贾文?彬的审美的,就是和赵先生一样,有点儿费钱。

他的写意画画得?很有感觉,谈不?上到?大家的水准,但已经能到?拿去?宝峰的书画铺子卖钱的水平了,偶尔灵感来了画一幅,细品起来还颇有意蕴,不?知是不?是和经历有关,他的画有种?破败后的通达感。

沈青越还琢磨着等画室建好了,他和贾文?彬一起教画,冬天不?好上山的时候,也能石生跟他学学。

他们书院,工资不?高,一人多职,三五两银子的花出三五十两效果,真是非常初创了。

简直被海康县那些教书先生对比得?凄凄惨惨。

年底得?多发点奖金福利,明?年给大家多涨涨工钱。

沈青越:“那就……先记上三百两,支出的也都记上,不?够的咱们先垫,回头书院赚钱了再还回来。”

虽然?转一圈儿还是他们家的钱,但他们也得?看看书院几年能自负盈亏才行。

“嗯。”

沈青越:“对了,咱们过冬买东西的钱要?省下来。”

姜竹笑:“嗯,我记着的。”

指望着沈青越操心?这些,他们俩冬天就要?缺吃短穿了。

往年这时候他都开始给冬天储备东西了。

今年完全没空。

先前江家几个年轻人喊了他好几次一起进山打猎,他都没能去?成?。

上次进山赶集还是江宏明?自己带人去?的呢。

不?过已经进十月了,按照往年经验,最晚再过半个月山里就该下雪了。

这回进山可能是年前最后一次,他得?和江宏明?一起去?。

今年的猎物他打算就进山收了,然?后再看看村里谁家要?杀猪,再买半扇猪找四?伯母和会做熏肉的猎户帮他们做成?肉干、腊肉、腊肠和熏肉。

去?县城采买进山的东西时候多赶辆车,顺便把他们过冬的东西也一起置办一下。

到?了进城那天,沈青越也一起去?了。

没有孙毅成?在,入冬前他得?再到?恩济堂号个脉,买些冬天可能用得?上的常备药。

今年夏天他也喝了一个月药,家里也常年挂着马五后面从海康给他们捎来的药丸当香囊挂着,整个秋天他都没犯病,连感冒都没得?。

不?过冬天还是要?小心?些,一下雪,下山都不?方便了,他们村没大夫,冬天又难免会风寒感冒。

有了去?年的经验,无论沈青越囤药,还是姜竹他们采购东西,都比去?年有条理多了。

布料、麻絮、丝絮、棉絮,防冻的香膏,各种?各样的生活用品,盐糖调料等等。

沿着街一样一样往车上搬。

他们每月来采购,常去?的铺子都熟了,买东西又快又便宜。

月初刘三家有亲戚成?婚,他回家喝喜酒了,布料店的伙计和姜竹他们也都熟,给他们推荐了不?少划算的旧布,还有实惠的新布。

便宜些的旧布适合做冬衣被褥,应季的新布适合做外?衣,过年穿新衣服充门?面。

他们村干“民宿”的多了,今年好些要?做新被子的人家,这些素色的旧布光他们村里就能消耗一半。

再加上有几户冬天要?办喜事?的人家要?的红布,东西差不?多就买齐了。

吕香梅也要?给家俊缝喜被,沈青越给挑了两匹,一匹织花的,叫花团锦簇,一匹织喜鹊和碎花的,叫喜上眉梢,都是才运来的新布料,颜色很正,红彤彤的看着就喜庆,他们先拿回去?给吕香梅挑,他们不?用的卖也行,拿回来退也行。

沈青越和姜竹还到?刘三开的裁缝铺去?买了几身成?衣。

姜竹长高了,肩背也比从前宽了,穿沈青越的衣服都开始有点儿不?合身,迟早要?做,干脆趁着来了一起买了算了。

单衣三身,冬衣三身,沈青越也各买了一身换着穿。

等采购完,他们装满了三辆车。

不?过瓷器还没买,他们打算上码头买去?。

江宏明?听人说梨台镇好几家瓷器作坊这阵子在码头新盖的大房子里卖瓷器,很便宜,他们想去?看看。

沈青越一听就知道说的是展馆那儿,只是最近姜竹忙着书院的事?都没怎么往码头去?送药,他们俩还不?知道那边建成?什?么模样了呢。

他也挺好奇的,想去?看看。

要?是县令给他们留了地?方,将来那也有他们家店铺了。

晚上到?家,沈青越还问姜竹:“如果码头开个铺子卖咱们作坊的东西还有山货什?么的,你觉得?让谁去?当掌柜比较合适?”

姜竹:“咱们俩不?去?吗?”

沈青越:“开头去?看看,后面不?去?,要?是咱们得?一直去?,那我还不?如把摊子扔给池远舟代管呢。”

姜竹笑,想了想:“那……家俊?”

“我也想到?家俊了。”家俊是肯定值得?信任的,对他们要?卖的东西也熟悉。

除了他们家的东西,姜竹四?伯家肉干、走马灯、村里小姑娘们打的络子都能在码头卖。

家俊甚至每天能带些他们家的豆腐、豆皮什?么的到?码头卖给做吃食买卖的小铺子。

就是姜家村到?码头不?近,天天来回跑也挺辛苦的。

而且家俊明?年春天还要?成?婚呢。

沈青越:“池远舟说最晚年前那边就能用了,家俊还得?准备成?婚的事?,能有空吗?”

姜竹:“我问问他吧。”

沈青越点头。

其实姜树是个好人选,奈何姜树现?在去?当了官差。

若是家俊不?能去?,他们就得?问问姜竹另外?的几个堂哥了。

沈青越:“明?天咱们叫上家俊一起去?看看吧。”

“嗯。”

第二天一早他们叫上家俊出发。

家俊路上还在操心?他走了作坊的竹子不?够用可怎么办。

然?而到?了码头,他就被占地?十来亩的展馆惊得?顾不?上竹子了。

“这是啥?!宝峰什?么时候有这么大的房子了?!”

第173章码头

看到了?实物,沈青越也?很震撼。

确实好?大啊!

还是沿着?江,从?码头一路延伸出去的。

宝峰码头本来就没多大,这么一盖,感觉这一个展馆就快占了?半个码头了?。

这可是没机械的古代,所有砖石木料都靠人?和牲口运,弄这么大的工程相当?需要魄力了?。

他们走过去,展馆也?还没完工,靠近旧有码头这儿已经?建好?了?,但往东延长出去的部分还在上梁扣瓦,最?东侧似乎墙都还在修着?,施工的木匠、泥瓦匠热火朝天的还在忙,沈青越披风都披上了?,那些?工匠有人?还打着?赤膊干活儿。

两米多高的“宝峰欢迎你”已经?竖到店前了?,面向清川江的窗户都开着?,挂的大幡子像彩旗似的迎风招展,说好?要低调呢,结果成品比他概念图用的酒旗、幡子和彩旗更大,被风吹起来招摇又漂亮。

透过朝码头方向开的门窗,能看到展馆里面摊位还不多,除了?卖瓷器的,才只有几个免费的茶水摊,有些?看打扮像是船夫的人?在吃饭,其余地方暂时都被卖瓷器的占据了?。

瓷器摊从?展馆内摆到展馆外,有不少货郎打扮的小贩儿在挑,还有些?挎着?篮子来挑的,应该是附近的村民。

码头停了?不少小船,看上去都是宝峰县或者邻县的,正一捆一捆往船上搬瓷器。

姜竹他们也?过去看。

先前沈青越和姜竹在码头采风时候就听瓷器商说过宝峰的陶瓷都出自梨台镇,那会儿他们还没什么概念,这会儿一瞧,小到茶杯盘碟,油灯小盏,酒杯酒盅,大到水缸米缸,真是应有尽有。

不过逛下来,在外面摆摊的,各家东西大同小异,都是常见?实用的款式,连盘碟内外绘制的图案都类似。

展馆内的则有档次更高些?的,品类也?更齐全,还有不少茶具类的小件和漂亮摆件。

可能是因为宝峰流行?茶市,茶具的做工明显比其他东西精细,沈青越没忍住又挑了?两套茶具,然后可怜巴巴地问姜竹:“你觉得哪套好?看?”

没等姜竹说呢,他自己就先说了?:“我?想这套喝茶,这套冬天泡姜茶,省得混用了?串味儿。”

姜竹:“那就都买吧。”正好?家里有套茶具送给赵先生用了?,还有一套石生和赵舒云玩的时候不小心打碎了?一个杯子。

逛到又一个摊子时,沈青越又要买一套炖梨时候用的汤盅。

说什么有盖保温,那个盖能保几刻的温?

他们俩要两个,赵先生、赵舒云要两个,石生家业常上山玩也?要有,万一要招待客人?也?要用。

最?后汤盅买了?十个。

家俊看得眼?角直抽,心说用碗喝梨汤是犯法?吗?

还有刚刚那茶具,人?家卖茶具的老板自己都说了?,他们家瓷烧得好?,不会串味儿,沈先生非要买两套。

他小叔毫无定性,所有参考意见?只有一个——同意,买,都买。

沈青越还看上了?一对瓷器摆件,一对白瓷兔子。

家俊想起了?去年?过年?他们买回去那个水缸,说了?要养鱼呢,一年?过去了?,一条鱼没养,摆在客厅尽给沈先生舀水研墨了?。

逛着?逛着?他们还听见?有人?说他们那儿各家作坊老师傅都去做茶具了?,学徒做碗碟,就他们家作坊他爹和他爷爷还在做碗碟,他们家的碗比别家都匀称好?用。

沈青越听着?声?就找过去了?,他们凑过去看了?看,果然,同样是素色的饭碗,这家摊子上的碗胚端正形好?,釉上得也?匀而细,没有突然秃了?一块儿釉的情况。

他们又里外摊子都逛了?逛,还是决定回这家摊子买。

整个码头碗碟价格都是大差不差的,只是别的摊子要的多可以讲价,他们家要多少都不讲价。

他们一口气?要了?二十捆,这边的碗都是稻草编绳二十个一摞捆起来,每个碗间都垫着?稻草防磕碰,二十捆有四百个碗了?。

再加上给村里餐馆捎的大碗、盘碟,又买了?五百个。

姜竹、江宏明和家俊一起蹲在摊前一捆一捆确认有没有磕碰损坏的,沈青越和老板砍价,价没砍下来,不过对方答应送他们一对酒壶,十个酒盅。

沈青越:“我?们买那么多,就送这么点儿?我?们四个人?,送一对酒壶,谁要谁不要啊?”

老板是真不想送:“你们不是一家的吗?”

沈青越:“亲戚也?不住在一家呀!”

老板:“要不然你再挑两个碗?”

沈青越:“要不我?们不要酒盅了?,你再送对酒壶吧?”

老板死活不愿意,好?说歹说,让沈青越挑两个大号盘子。

沈青越正挑着?,忽然听见?有人?喊他,一转头见是池远舟隔着老远正朝他招手呢,“沈兄!小姜兄弟!”

沈青越也?朝他挥挥手,池远舟乐了?,他领着?小跟班儿跑来,好?笑道:“真是你们呀,我?还当?认错人?了?呢!你们这是买什么呢?”

沈青越:“盘子呀,哪个好?看?”

池远舟看看,指了?一个,沈青越嫌弃道:“太小了?,挑个大的。”

等他们俩挑好?盘子,姜竹、江宏明和家俊也?把要检查的都翻完了?。

一共有三个有裂纹的碗和两个磕碰了?的盘子,摊主给换成了?好?的。

来之前他们车上铺了?稻草,把碗和盘子横着?放好?捆结实就行?了?。

“走走走,先带你们去看看我?家的仓库,再去看看你家的摊位。”池远舟凑到沈青越耳边悄声?道:“我?替你打听过了?,那摊子确实是给你留的,等展馆建完县衙应该就会派人?去通知你了?。”

沈青越眼?睛一亮,“走!”

跟在后面的家俊和江宏明都听愣了?,摊位?

他们迷茫地看向姜竹,姜竹眼?睛也?亮起来了?。

真有呀!

几人?脚步生风地跟着?池远舟走,很快到了?东边紧挨着?展馆的一大片空地。

这边儿墙才起了?三尺多高,堆放了?许多的砖石木料,木匠、泥瓦匠正在墙里墙外地忙着?,只看墙壁就能看得出来这儿面积还是挺大的。

池远舟给沈青越介绍哪儿他打算放什么货,哪儿已经?租出去了?,哪儿不打算租,“到时候两边的大门都能打开,西门走码头,东头我?准备自己搭个小码头,专门出货用。”

沈青越:“才盖上就租出去了??”

池远舟嘿嘿一笑。

人?多,附近还有好?多正在盖房子的,他没好?意思说。

起初各家是不太看好?这展馆的。

县令虽然有解释,但他们全以为只是开个更大的铺子,招揽过路的客船、货船过来停靠休息,顺便像码头已经?有的各种店铺一样卖卖宝峰的东西,压根儿没往走货的事儿上想。

开始募资的时候,县里好?些?人?老大的不愿意。

要不是他们县令作风比较硬派,磨合了?几年?县里这些?大户多少熟悉他认真了?就一定要干成的脾气?,募资都没这么快。

他爹当?初的态度就是怎么又要钱?

算了?,给他给他,账房算算万一亏了?亏的多不多,不多就给,赶紧给,省得惹恼了?县令被叫去喝冷茶看冷脸。

至于仓库,除了?他从?沈青越那儿取经?想盖,一共没几个想到的。

李家倒是想了?,不过他家本来在码头就有个不小的客栈,只往自己客栈后面扩一扩够自己用就行?。

至于别家,想的全是要什么从?县城的仓库送过来不就成了??

一直都是这样的,城里还安全。

直到前些?天县令亲自去了?趟梨台镇,说服那些?作坊到码头来卖瓷器。

梨台镇在宝峰东边,离宝峰比到邻县县城还远呢,虽然宝峰大多人?用的是梨台烧的瓷器,对那儿却并不熟悉。

据说前朝的时候梨台镇本来就是隔壁县的,到了?本朝才改到宝峰来,人?家自己其实更认可那边。

梨台也?很少用宝峰的码头。

远。

他们更习惯通过乡道走陆路卖。

这回还是县令召集梨台的几个大户和作坊,一个一个邀请他们到码头展卖,还要求沿途各村镇给予方便,派了?官差引路,才把人?都引到码头来。

怕没人?捧场,县衙也?派了?人?到各镇通知到码头来买瓷器。

起初还有人?在看乐子,觉得梨台人?就是给县令几分面子才不得不来应付一下,过不了?几天这事儿就没后续了?。

不想他们县令自从?同意做“宝峰欢迎你”几个大字后,好?像也?是豁出去了?似的,竟然找了?杂耍班到码头演杂耍吸引人?,到了?中午还让小贩们冲着?江面喊,不管大船、小船,反正看见?船就喊有茶水,有热饭,吃饭不要钱。

没两天,幡子也?挂上了?,更热闹了?。

这么一闹腾,还真吸引到不少本县和附近县的小船。

有来吃饭的,有来看热闹的,有渔船有客船,再之后一传十十传百的,几天过去,真有人?专门跑码头买瓷器了?。

起初只是冲着?县令面子和码头不收租子来的梨台瓷器商们也?激动了?。

他们都打算再熬几天就打道回府了?呢,结果竟然卖光了?。

梨台的大小作坊们闻讯全跑来了?。

来得早的大作坊都在展馆里,来得晚的小作坊连展馆都进不去了?,干脆就在外面卖。

随后卖的买的越聚越多,储冬早的人?家这季节本来就该采买东西了?,这些?又是年?前总要换的东西,好?多货郎都跑这儿买货,据说还有县城的瓷器铺子来挑呢。

反正平时也?是上梨台镇进货,来码头还近些?。

县城的几大家后知后觉终于看明白了?县令弄这什么展馆真正的用意。

反应快的边骂着?筹钱的时候怎么不说清楚呢,边想要建个仓库来。

这会儿梨台人?的瓷器没地方放,晚上不是去住客栈,就是全搬到展馆里,自己铺个铺盖看着?呢。

将来如?果县令真能把全县所有东西都聚集到码头来,那肯定得有个库房啊!

等他们想盖的时候,早下手一步的池远舟早暗戳戳把县城和附近能找的泥瓦匠全给招走了?。

第174章邀请

这回池远舟做得很?绝。

除了往姜家村帮沈青越他们盖书院的,还在建展馆的,所有在码头盖过展馆且已经忙完了的,泥瓦匠、木匠、石匠……

有一个算一个,几乎都被?他网络过来盖仓库了。

他还把附近几个烧砖、烧瓦的作坊砖、瓦都买空了。

孟家自己家就有泥瓦匠,等知道池远舟偷偷找他儿?子借走?了他们家所有泥瓦匠,还借走?了一批短工,又?好气又?好笑,跑去?池家把池远舟他爹好一番挖苦。

还敲诈走?他爹一对?好摆件。

池远舟才?不管他爹的损失呢,他买这块儿?荒地的时候多便宜呀,现在再买,地的差价都能补他爹的损失了。

重要的是他终于成功先人一步了,他这地头蛇在张叔阳受的憋屈可?算发泄出来了。

他隐晦地向沈青越炫耀:“全宝峰像样点儿?的泥瓦匠都被?我雇来了,我自家用的派你?们家去?了,够意思吧?”

沈青越:“……”

他从这淡定的语气下听出了微妙的嘚瑟。

再看一眼,池少爷表情是那么的风轻云淡。

姜竹、家俊、江宏明压根儿?啥也没听出来,只是好奇地四下看着还没成型的仓库。

好大呀。

要是放粮食,这得放多少呀!

沈青越也感慨。

有钱真好啊。

瞧瞧他们,盖个书院紧紧巴巴。

看人家,盖这么大的仓库,真是挥挥手就干了。

互相吹捧几句,池远舟让他们把车和骡子暂时放到他家酒楼后院,再领他们去?看展馆内的摊位。

池家名义下的摊位他爹不准他乱用,是要用来卖茶的。

他爹怕他弄得乱七八糟小了、杂了,和另外几家大茶园比掉档次,比输了。

他也懒得跟他爹掺和,反正他爹暂时也没打算把茶园和茶叶的买卖交给他,他只管家里其他小生意就行,书铺、书坊、茶楼、酒楼、餐馆也挺有意思的,他还乐得自在呢。

池远舟成功租到了沈青越的摊位旁边,这会儿?他已经派了人过来收拾量尺寸准备摆上桌椅和架子了。

“我打算在这儿?卖书,这边儿?卖笔墨,这边放《长腿鸟》《幼学童蒙》和正经书,这边放我家书坊印的话本子,再放些熏香之类的东西,沈兄你?觉得如何?”

沈青越:“我也打算在这儿?卖书呢,既然如此,不如我往这儿?放书架,你?往这儿?放书架,隔木墙挨着,你?那边卖笔墨,我这边就卖竹帘山货了。”

池远舟:“行呀!那正好,我找人做两套书架放过来!”

他们俩站在空荡荡的摊位上商量起来。

家俊恍恍惚惚,忍不住小声?问姜竹:“小叔,这真是沈先生的铺子?”

姜竹:“嗯,你?想?来当掌柜吗?”

家俊:“啊?!”

午饭时候,家俊和江宏明才?知道这摊位的来由。

他们都知道县令到村里那天找沈青越说了些什么,走?之前?县令特别高兴,还把里正都夸了,但怎么都没想?到沈青越竟然建议县令盖这么大的房子,县令还真盖了,盖完还给他留了位置。

一顿饭吃得家俊恍恍惚惚的。

江宏明满是羡慕,不知道他们兄弟俩什么时候能像沈青越这样出息。

回去?路上姜竹问家俊愿不愿意来做掌柜,家俊都没回过神?来了,下意识道:“愿意啊。”

码头这么多人,池远舟那样的人家都抢着来占地方,闭着眼睛也知道在这儿?开铺子,尤其是在那大房子里开铺子是能赚钱的。

就是……

家俊疑惑:“你?不来吗?”

姜竹:“开头我们也来。”

家俊:“不是,我是说,你?怎么不干呀?你?跟沈先生说说让你?来干啊。”

虽然进山可?能赚得更多,但进山辛苦呀!

山路多难走?,一趟也装不了多少东西,要是对?着哪天换的东西多了,说不定还得自己背出来,来码头多轻松,每天赶着车就行了,路也好走?,看铺子又?不累。

沈青越听见了,笑道:“他还得管书院呢。”

说到书院,家俊一直很?疑惑,“书院到底是你?的还是沈先生的?”

怎么看掏钱的都是沈青越啊,为什么院长是他小叔呢?

从前?没人就算了,沈先生懒,赵先生年纪大了,现在不是来了贾先生、曲先生吗?怎么还是他小叔当什么山长呢?

姜竹:“是我们的。”

家俊懵了懵:“你们的?你们俩合伙?”

沈青越笑道:“可以这么理解,那个铺子也是我们一起的。”

家俊更懵了,不是县衙奖励给沈先生自己的吗?他迷糊:“那你们干吗不自己干呀?”

沈青越:“太辛苦了,我不想?吃苦。”

家俊:“……”

沈青越:“你?来吗?你?来我找池远舟谈谈,顺便往他们家酒楼送豆腐。”

他们中午吃饭的酒楼就是池远舟家开的。

原先姜竹都不知道,马五一直住的客栈也是池远舟家开的。

准确来说,是他成亲时候他娘送给他夫人的见面礼之一。

酒楼的收入是他夫人的私房钱,平时这边的管事?也是每月跟他夫人报账,不过往他们店里送豆腐送菜都是小事?,池远舟打声?招呼就能办了。

即使?池家的酒楼不用豆腐,码头大大小小饭食摊子这么多呢,还有正在建的,每天拉些豆腐过来根本不愁卖。

沈青越:“你?要是不想?干,我再问问姜望南也行。”

家俊:“……”

姜竹:“别听他的。”

论信任他们肯定更信任家俊,他们俩根本就还没想?再找别人呢。

沈青越笑,“行行行,你?们是穿一条裤子的好兄弟,亲叔侄……”

姜竹捏了他腿一下,沈青越马上夸张地哀嚎一声?。

家俊:“……”

多大的人了啊,家业、家兴他们都没他幼稚。

姜竹又?给他揉揉刚刚捏了的地方,继续道:“县衙都没人来通知铺子的事?呢,万一不准呢。今天就是一起来看看地方,你?和大哥大嫂还有刘家姑娘商量商量,要是码头年前?开张,就赶上你?准备成亲的日子了,家里肯定有得忙,我们先看着,等你?成亲后你?再来也行,反正你?先想?想?,你?不想?干我们再问别人。”

家俊:“行,我想?想?。”

这消息一说,把吕香梅夫妻两人都砸傻了。

吕香梅:“掌柜?”

姜正:“你?这么大点儿?能当掌柜?”

家俊本来是有点儿?忐忑的,在作坊干久了他也知道那些竹帘值钱。

非亲非故的,兴奋劲儿?过了他都怕路上被?打劫,把沈青越的东西给弄丢弄坏了。

可?他爹这么一说,他又?不乐意了。

怎么说话呢?

家俊:“怎么不能了?人家沈先生都觉得我行。咱们家豆腐都是我往镇上送,我赶集卖呢。”

姜正:“出去?做买卖和在家卖豆腐哪能一样啊。”

家俊:“怎么不一样了?说不定沈先生那些书和竹帘比咱们家豆腐还好卖呢。”

姜正:“……”

吕香梅:“人家哪个掌柜不得会打算盘记账本呀?你?会哪个?”

家俊:“……我能学!”

吕香梅:“你?识字还不如家业多呢。”

家俊:“又?不用都认识,会算账记账就行了。”

他也是见过别人记账的,能把自己卖的东西写明白就行了。

家蕙倒是好奇:“小叔说给你?多少工钱了吗?”

家俊摇摇头:“没说,我还没问呢,我想?着怎么得跟四婶差不多吧?”

作坊管事?是管事?。

铺子的掌柜也是管事?。

“没四婶多也行,我还能每天捎几板豆腐过去?卖。”

姜正不认可?:“要是你?想?干就好好给人家干,哪能给别人做事?还尽想?着自己的买卖。”

家俊:“沈先生自己说帮我牵线,让我往酒楼送豆腐呢……”

姜正:“人家那是说说。”

家蕙心想?,别人可?能是说说,沈先生那性格,可?能真不是说说。

姜正还在苦口婆心教?育儿?子:“人家和咱们非亲非故的,凭什么信任你?呀?”

家蕙心想?,其实也不算非亲非故的。

姜正:“那是看在你?小叔的面子上才?愿意找你?,人家给你?钱,你?把事?办好,这是应该的,要是没办好,不光你?丢人,还折你?小叔面子,到时候多难看。”

吕香梅:“是这个理,你?想?干,就得想?明白这个,你?去?给沈先生干活儿?,有你?小叔的情分在,不能让你?小叔在沈先生那儿?不好看,咱们只能比别人干得好,不能比别人干的坏。你?现在在作坊干活儿?就挺好的,守着家,不少赚钱,你?要是想?出去?闯荡闯荡,长长见识,我和你?爹也支持你?,家里的事?不用你?操心,你?要是就冲着掌柜的名头好听,想?去?过过瘾,还一门心思干自己家买卖,那就趁早别去?,叫沈先生再问问别人。”

家俊被?说郁闷了。

他闷头不高兴地出去?蹲着了。

家蕙看看他爹他娘,几次欲言又?止,追出来看蹲菜园边的家俊。

她?给家俊递了颗梨。

兄妹俩盯着地里的大白菜咔嚓咔嚓啃梨。

家俊:“你?说沈先生找我,是觉得我能行,还是因为我和小叔的关系?咱爹娘怎么就把我说得一无是处的?”

家蕙含着梨沉默了一会儿?,嚼嚼嚼,“我觉得,沈先生还是看能力的。”

家俊:“是吧?送豆腐的事?本来就是他提的嘛!他还说也能找姜望南呢,要是姜望南干肯定也会顺便往码头卖菜啊!是不是?”

还想?找姜望南啊。

家蕙望天,拍拍家俊肩膀,“哥,想?干就干吧,我支持你?,而且——”

她?目光深邃:“我觉得关系也是你?的实力。”

家俊:“???”

家蕙:“没关系凭啥信任你?对?不对??”

家俊怒道:“当然是凭我姜家俊为人可?信啊!”

第175章问问

转天,十?分郁闷的家俊趁着去刘家村帮忙装蒸饼的时候跑去和刘小丫商量。

刘小丫:“你想去当然可以去呀!”

家俊:“咱们刚成亲我就?天天去码头,你不会不高?兴吗?”

刘小丫脸都?让他说红了:“你又不是不回家。”

家俊:“那我,我肯定?得回家,你高?兴我去吗?”

刘小丫:“你去不去我都?高?兴。”

家俊一阵傻乐,没忍住跟刘小丫道:“我还?是挺想去的。”

到了外面瞧见的人更多,视野更大?,连那个在村里碰见过几次的池少爷和在村子时也不一样。

池远舟说起码头的客栈是他夫人的,他们家孩子也有各式各样的铺子时,他是真的挺羡慕的。

忍不住想,要是有一天,他也能给老婆孩子开个铺子什么的得有多爽快。

他不好意思跟他爹娘说,省得被笑话?他心野不踏实,他都?没好意思跟家蕙说,可和刘小丫聊着聊着,就?顺嘴说出来了。

说完他又有些不好意思,“你觉不觉得我想得太多了?”

刘小丫眼睛亮亮的,“不会呀!我觉得就?是开不成那么大?的酒楼,将来咱们在村里、家里开个小铺子也挺好的,我会做饼,你会做豆腐,人家都?说灾年也饿不着厨子,咱们养几个孩子肯定?饿不着。”

家俊愣了愣,笑得眼睛都?眯起来了,“你咋……你不害臊。”

刘小丫“呀”一声,捶了他一拳头,“你才不害臊。”

家俊被她锤得一歪,差点儿从田埂上滑下去。

刘小丫赶紧拽住他,“你没事吧?”

“没事没事,我没防备,”家俊甩甩鞋上的泥巴,“你手还?挺有劲儿。”

刘小丫把手藏身后,“我天天帮我娘揉面呢。”

家俊飞快往她后面看了一眼,笑道:“好白,又小又白又有劲儿。”

刘小丫又给了他一巴掌,啪的一声,脆响。

家俊胳膊都?被抽热了。

她嫂子听见声音,从前院探头往后看了一眼,刘小丫满脸绯红,“你走?吧,赶紧走?吧,我哥准装好饼子了。”

“嗯。”

家俊走?出几步了,忍不住又回来,把憋了一晚上的问题拿出来问,想从刘小丫这?儿获得点儿肯定?和鼓励:“你觉得,我要是答应了我小叔和沈先生他们,我能干好吗?”

“嗯?”刘小丫,“我不知道,不过既然他们找你,肯定?是觉得你能做好,要是你不知道该怎么干,就?去问问他们嘛。”

“嗯!你说得对!”家俊攥攥拳。

不知道就?去问嘛。

又不是外人。

他小叔还?问过县令爷呢!

家俊心情?明媚地回家了,去竹林砍竹子时直接一口?气跑到姜竹家里,找姜竹和沈青越问。

沈青越要笑死了。

为什么选他,当然与他和姜竹的关系有关,不然他上哪儿认识姜家俊去?

但这?顶多占个两成、三成,最主要的还?是因为他觉得家俊人品可信。

沈青越很?有技巧道:“你看我怎么没去问姜树呢?也没问你那几个堂叔对不对?还?能是什么原因,当然是因为相信你呀。你和姜竹从小一起长大?的,你什么品性他最清楚了,要是换作你,有个可信、能干的人,你会不考虑吗?何况还?是一家的亲戚。”

姜竹就?眼看着沈青越把家俊说得晕头转向的,没几句家俊都?要掏心掏肺了。

他神?色有点儿复杂,从前家俊可是不大?欣赏沈青越这?样不爱干活儿的人的。

沈青越继续给他表演什么叫千穿万穿马屁不穿,十?分贴心地解决家俊的心理?负担:“咱们这?个其实也算不上什么大?生意,就?那几样东西,价格是定?好的,要是有人瞧上了,要的少,就?不还?价,爱买不买,要的多了,就?看你心情?,你觉得他顺眼,就?给他便宜点儿,觉得他不顺眼,就?原价卖,爱买不买,反正咱们作坊每天就?能做十?张竹帘,多了没有,来来往往都?是陌生人,谁认识谁呀对不对?”

“你再想想,竹子是山上砍的,工钱每个人每天多少你清楚,那个摊子咱们又不用出租金,你就?是十?天半月不开张,开张只卖一张竹帘,也亏不了,所以呀,放轻松,总之就?是爱买不买,不买拉倒。”

家俊在这?一声声“爱买不买”中逐渐找到自信,忽然觉得这?生意好像是挺简单的。

他一下就?想起从前沈青越是怎么卖扇子的了,还?真是爱买不买。

他顿时就?淡定?了,“我知道了!”

沈青越:“咱们开始就?卖做饭的竹帘和书,等你什么时候适应了,再慢慢添,我觉得走?马灯可以零卖,你四?伯家的肉干也可以卖,扇子什么的明年天气暖和了再说。竹帘这?些咱们十?天半月的按整数运过去,书不用咱们运,从池远舟那儿搬就?行?了,总共就?这?么几样东西,其实也不比卖豆腐复杂多少。”

“码头那边,现在是县衙在重点看着呢,这?大?半年肯定?会紧盯着,肯定?没人会在这?时候闹事,要是遇到了什么麻烦也不要紧,先去找池家帮忙,然后送信回家、去县衙找姜树,咱们在县衙也有人呢,而且摊子是县衙给的,惹咱们就?是在打县令大?人的脸,谁巴掌不想要了让他们尽管来试试。”

姜竹:“……”

家俊:“……”

沈青越:“懂遇到找茬的怎么说了么?”

家俊恍恍惚惚地点头。

沈青越:“放心吧,只要咱们不主动惹事,理?在咱们这?边,就?什么都?不怕。真有不开眼的找麻烦,大?不了咱们还?能托赵先生找县令走后门呢!赵先生这?牌子很?好用的,换了新县令来,说不定?都得主动来咱们书院见他。”

姜竹:“……”

家俊:“……”

沈青越:“好了,就?这?么说定?了,你现在没事儿就?到山上找贾先生学学怎么记账就?行?,等县衙那边来消息了,咱们就?开始行?动。哦对了,你找个好时机和刘小姐说一声,别显得怠慢了……”

家俊一点头,“我已经和她说了。”

沈青越:“…………”

他惊讶:“已经说了?”

家俊:“啊,我早上过去装蒸饼时候说了。”

沈青越忍了一肚子的槽点,瞥了姜竹一下,心想你们不愧是一起长大?的亲叔侄,都?是直肠子。

行?,小情?侣嘛,遇到事藏不住,他懂。

沈青越笑吟吟地把家俊送走?,然后一转头朝姜竹道:“怎么办,万一县衙没来通知,那摊子不给咱们了,咱们是不是就?得自己买一个摊位才能收场了?”

姜竹:“……”

他瞪大?眼睛惊讶地看沈青越,“原来你也没底吗?!”

沈青越:“我有呀,我有一半底,要不还?是问问池远舟买个摊位多少钱吧?”

山下家蕙知道了,也无语地嘲笑家俊:“县衙都?没来通知呢你就?告诉小丫姐了?!要是没成呢?”

家俊:“没成就?没成呗!没成我就?继续砍竹子卖豆腐啊!小丫说我干不干什么掌柜她都?高?兴。”

家蕙:“……”

家俊:“我又自己想了一下,我觉得这?真是个好生意,你想想从前沈先生在草市卖扇子一步步的都?把书院盖起来了,不行?我也学?他,去码头摆摊子卖豆腐、卖竹帘、卖书,肯定?也得赚钱,这?买卖能行?。”

家蕙:“……”

这?上了趟山,小叔和沈先生给他哥灌什么迷魂汤了啊?

全家一起忐忑着。

村里人不知道怎么回事,只觉得最近让家俊、家蕙给切豆腐,手都?没从前有准头了呢?

不是兄妹俩一个要成亲,一个在说亲,小年轻紧张成这?样了吧?

切碎几块儿豆腐后,梁玉兰受不了了。

“我买五斤豆腐,你们家俊给我切成了六块儿!尽给我碎的!”

吕香梅:“不是多给你半斤了吗?”

梁玉兰:“那也不能尽是碎的吧?你们家这?几天愁什么呢?是刘家来说什么了,还?是谁给家蕙介绍的人家不趁心了?咋,不能是你兄弟惹你不高?兴了吧?那两口?子老实成那样……”

吕香梅:“没有的事儿!我兄弟弟妹好着呢。”

梁玉兰:“可不是说么?”

她到家业舅舅摊子上给孩子买点儿青团,那两口?子还?送她点儿豆腐卷呢。

她想来想去,“难不成是刘家也想让你们家起个新房子?”

最近他们村这?样的事还?不少。

都?看着村里的房子越来越值钱了,大?伙儿都?想盖房子,有钱的盖院子没钱的哪怕盖个屋子,自己住、租屋子都?划算。

偏偏里正说了,村里的空地是预备着留给村里年轻人们以后盖房子住的,搞得那些成婚没太久的,还?没成婚已经定?了和在议亲的,都?想赶紧再盖个房子。

梁玉兰:“不是都?说好了吗,家业还?小,先在一块儿住着,等将来他们俩生孩子住不开了,或者过几年家里宽裕了给他们翻盖或者找片空地盖么?”

大?伯家和他们家不一样,姜正在家,姜圆一家子都?在茶园那儿,往后估计也像二伯一样常年不在家,他们家房子是够住的,还?挺宽敞呢。

吕香梅:“不是这?事儿,人家刘家没说啥。”

梁玉兰:“那你们一家子愁什么呢?”

没定?下来的事吕香梅哪好意思开口?啊。

她还?没想好怎么说,忽然听外面有人和姜树打招呼,“呦,姜树,你咋穿着这?身回来了?”

姜树吊儿郎当的声音飘过来:“我替县令老爷跑腿儿呢!”

“跑啥腿儿?”

姜树:“县令老爷给沈先生在码头留了个铺子,让我给沈先生带话?呢!”

梁玉兰听得云里雾里,刚想去问问什么铺子呢,只见平时还?算稳重的吕香梅“嗖”地站起来,吓得她一激灵。

回过神?来,吕香梅已经大?步往门口?跑了。

梁玉兰:“???”

第176章跑腿

县令在码头给沈先生留了个铺子?

姜家村又轰动了。

要不是?快到中午了,他们自己家生意离不开人,都想跟着姜树跑山上听热闹了。

“什么铺子呀?”

“什么铺子?”

知不知道的都互相问着,吕香梅是?彻底放心了。

梁玉兰一瞧就知道她?是?个明白的,马上追着她?问怎么回事。

倒是?姜树上了山,沈青越和?姜竹都反应平平的。

“哦。”

“哦?”姜树无语了,“不小的铺子呢!”

沈青越:“我知道,在展馆里面,铺子什么铺子,墙和?门都得自己装呢,那顶多?叫个摊子。”

姜树:“……”

说完沈青越朝姜竹眨眨眼,悄悄朝他比个搞定的手势,然后马上问:“展馆都建好了吗?什么时候开始营业?”

姜树:“……月底呀!你们什么时候弄完就能开业了。”

要是?能赶在茶市前弄这么个房子多?好,可惜现在只能赶年前这阵子热闹了。

他好奇地坐下,从桌上拉过来沈青越那碟子零食,“你们可真不够意思,早知道的事也不提前跟我说一声。你们打?算上那儿卖什么?哎,沈先生,我们县衙要调人手去码头那边,你说我去好还是?不去好?”

沈青越一听就知道最后一句才是?他的重点。

他笑?问:“那得看你在县衙混到什么程度了。”

姜树:“什么意思?”

沈青越:“你觉得你……”

他瞥见也在好奇小猫似的听的姜竹,话锋一转,“你觉得我和?姜竹关系怎么样??”

姜树:“啊?好啊。”

就没见过像他们俩这么黏糊的。

沈青越:“他要是?进?山十天半月,或者一个月两?个月的才能出来,我们会因为长时间不见变生疏吗?”

姜竹:“……”

姜树有点儿听明白了。

要是?他在县衙关系够硬,无论去不去都没问题,去码头说不定还能博个机会。但如?果在县衙关系不够硬,就有可能去了码头会弄生疏好不容易混熟的关系。

姜树纠结了。

问了这一句反而比来之前纠结得更深。

去还是?不去呢?

县城没什么事,秋茶市结束了,春茶市还早。

这段时间县令最关注的就是?码头,去码头辛苦是?辛苦,但说不定能受重视。

留在县城,则能天天在县令跟前晃,又说不定有什么事儿能近水楼台。

他好纠结,半晌没出声,一点儿没发现姜竹往沈青越旁边挪了挪,小声反驳沈青越:“我进?山最多?一次去了五天。”

沈青越:“天不亮去,天黑了才回来,五天很短?”

“那我……”姜树一转头,见他们俩嘀嘀咕咕,都无语了,“能不能先替我想想你们再聊啊?”

天天腻歪在一起,还没聊够吗?

“沈先生啊,你再帮我想想。”

沈青越:“我又不知道你在县衙是?什么状况,问我还不如?去找你关系好的同僚问问呢,你那些?同僚有能信任的吗,他们想去吗?”

姜树:“他们不想去啊!他们都是?县城人,下衙就能回家了,要是?去码头,一下雪每天往返多?冷啊。”

沈青越:“就没有一个想去的?”

姜树挠挠头,“那倒是?有,有几个家里让去的,还有几个跟我差不多?在县衙没啥关系的,想去赚钱……”

去码头每天能多?二?十文钱,除了家里条件真捉襟见肘,又没其他赚钱路子的,还真没什么人想去。

他又一想,都是?些?这样?的人去,有关系的本?人不想,本?人想去的背景又差,那他在里面岂不是?还显得挺机灵能干的么?

沈青越:“去码头以后还能回县衙吗?”

姜树:“说是?明年会换人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