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通俗点就扩张太快,消化不良了,更因为当时大唐的军事制度还是府兵制为主,天下兵马主要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几百个折冲府。
更要命的是府兵武器、装备、战马全部都要农民自己承担,负担太大,奔赴遥远的边疆着实不容易。
这极大影响着作战效率,所以导致之后的武周时期丢失过不少领土,疆域面积缩水,并且还吃了不少严重的败仗。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唐高宗李治、武则天夫妇就开始尝试在边镇屯田、练兵,派遣常驻军镇守。
在武则天执政后期,边境常驻的军队数量已经不少了,为之后唐玄宗时期的节度使制度成型埋下伏笔。
“边镇,边镇。”
周世显清澈的眼中,古井不波,其实心中早已波涛起伏,如今他统治下的大明,其实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
边镇和朝廷这是一个永远迈不过去的坎儿,当一个王朝的地盘太大,常备军也好边镇也罢,难免会坐大。
他活着的时候没啥问题,可谁敢保证他死后,李定国,黄得功这帮人死后,边镇不会出乱子呢?
这事儿该怎么一劳永逸的解决?
在宫中徐徐踱着步子,周世显想了很多,最终他做出了决断,还是得摸着大漂亮国过河。
他要仿效某北约,搞一个大明版本的军事集团,建立一个组织十分严密的军事同盟,相当于一个国际军事组织。
在这个军事同盟里,大明当然是当然不让的老大,剩下的成员都得派人来参与决策,还是搞一个联席会议。
这个联席会议学问可就深了,因为这个军事决策机构,是由各成员的王室高层,高级将领,统帅组成的。
这么一来,大伙都在同一个衙门里办公,相当于大明将各个小弟的军事指挥权都收上来了,统一指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