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平仲抱拳道:“学生恭送恩师。”
---
回到雁门关,杨霖连脚都不歇,直接下令三军出发,赶往河北之地。
在河东、河北这些地方,当初因为失去了幽燕屏障,又有契丹人不断南下侵扰,便在这些地方大挖河渠,种植巨木。
这些河渠和密不透风的森林,可以抵挡契丹的骑兵南下。
其实这并不是宋人发明的,早在秦朝时期,大将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向河套地区征伐,势如破竹,一举收复了河套南北广大地区,设置四十四个县,把中原王朝的势力扩张到后世的鄂尔多斯、包头、巴彦淖尔这些地方。
这些地方后来出现了很多与树相关的地名,比方说至今仍然叫着的榆林、榆中等。
这并非没有缘故的,就是因为当年蒙恬“以河为境,垒石为城,树榆为塞”。
到了赵宋,我们失去了北方的屏障,门户大开,这些树木河渠就更重要了。朝廷多次专门下诏,要求全民植树、护树,有《令佐劝民栽种诏》、《沿河州县课民种榆柳及所宜之木诏》、《禁斫伐桑枣诏》等等。
史书记载:于瓦桥一带南北分界之所专植榆柳,中通一径,仅能容一骑。瓦桥关在后世的河北雄县西南一带,地势平坦,没什么险要可守,契丹兵骑常常出入于此,显然,这里的“防御林”已经起到了军事的作用。
但是这些东西,既然能防止契丹南下,同样也能阻止大宋的兵马北进。
杨霖率兵进了河北,就感受到了这些防护林的恶意
很多地方,只能允许一个骑兵经过,需要绕很大的圈子,耽搁了宝贵的时间。
杨霖心头火大,自己哪有时间在这里弯弯绕,干脆下令派出一支军队,到前面专门砍伐出一条道路来。
谁知道刚出了命令,第一个县就遭遇了麻烦,河东沁水县郊外,一群百姓在乡绅的带领下,跪在路边哀求不要伐树。
若是韩世忠是主帅,早就下令驱赶了,但是杨霖在这里,他反倒不敢了。毕竟少宰也是文官嘛,总还是要爱惜羽毛,顾忌名声的。
韩世忠当即派人,前去请杨霖来,处理好了此间的沁水县,以后有类似的事便可以照此办理了。
杨霖下马之后,皱着眉头问道:“怎么回事?”
一个身穿裘衣,颌下长须,面皮白净的中年乡绅,出来道:“草民沁水县魏依山见过少宰。”
杨霖虚扶一把,问道:“本官率兵而行,道路难行,开辟出一条路来,不光我们行军方便,尔等乡民更是获益几代,为何阻拦?”
魏依山弯着腰,神色凄苦,辩解道:“少宰,不能砍啊,我们河东屡遭契丹南下劫掠,全凭这片密林阻挡,沁水县一直无事。若是砍去树木,届时如何御敌?”
杨霖奇道:“我不砍,那契丹人真来了,不也会砍树么?”
“他们劫掠乡村,便回去了。”
杨霖怒气隐隐上升,骂道:“村民、乡民,有何不同,都是大宋子民。我们有祖上留下的万里长城不思去夺回来,守着一片破林子,拿外面村落的同胞性命,做保护伞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