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约国阵营,一期动员完成之后,能够集结一百个步兵师的兵力,并且将其中六十个师的兵力投入一线战场之中。”
“因为欧洲国家的编制相似,每个师的兵力都在一万三千人到一万五千人之间,所以总体上是同盟国方面兵力占优。”
---当年就两个例外,霓虹的一个师团两万多人,美帝的一个一战步兵师三万人,二战步兵师也有两万五千人。
“需要注意的是,因为欧洲地区的地形因素,俄国人的兵力只能用于进攻土耳其,并不能够加入欧洲主战场。”
“大英帝国的兵力虽然暂时被牵制住,不过顶多一个月之后就能够完成调动,完全有能力加入战场。”
“综合结果,就是同盟国和协约国在主战场上能够投入的兵力,大致上是相当的。”
“战争如果拖到一年之后,各国完成了二期动员计划之后,总体兵力翻倍,但是兵力对比并无变化。”
“最严重的问题在于,同盟国之中虽然有着俄罗斯这个人口数量众多,能够动员出数百万部队的盟友,但是不管德意志联邦还是奥匈帝国,恐怕不到万不得已的情况下,都不敢让俄罗斯的部队进入自己的领土作战。”
“当然同盟国加入了俄罗斯也是有好处的,那就是这个国家拥有极其丰富和完整的原材料储量,而且和德意志联邦陆地相连,使得协约国方便不可能通过封锁海运的方式,窒息同盟国的工农业发展,必须实打实的击败他们。”
---这一点极为重要,不管是德意志联邦,还是德意志第三帝国,基本都死于本土资源匮乏,被皇家海军封锁海运之后,国内的工业资源短缺,根本无法将工业体系转入全面动员,空有强大的工业实力却造不出太多的重型装备。
“协约国自然也不是毫无破绽,最大的问题在于大英帝国不可能坐视欧洲大陆上出现一个绝对的强国,这也就意味着至少在战争的前期他们是不会卖力帮助法国击败德国的,相反还会试图扯后腿。”
“所以这一次的欧洲大战,至少战争的前期,是德奥两国对战法意两国,双方的兵力几乎相当,哪一边能够胜出,主要还是看双方的指挥艺术还有后续动员能力,任何一方都不是必胜的。”
“这只是理论上是这样吧。”萧致远突然插嘴:“考虑到实际因素,我不认为同盟国有失败的可能。”
“确实如此。”杨威利也承认了:“最大的问题在于,同盟国之中的俄罗斯很难有直接参与一线作战的机会,而协约国之中的英国人觉得己方优势很大,所以前期同样不会加入一线作战之中,甚至于还会给法国人扯后腿。”
“欧洲战场的主力,就变成了法意两国联手对抗德奥两国,而且因为意大利的特殊地形,意大利进攻奥匈帝国,面对的将是依托崇山峻岭建设的筑垒地带,奥匈帝国反攻意大利,面对的是一望无际的大平原。”
“本来奥匈帝国的地理优势就很大,偏偏人口数量和经济状况也好于意大利,这就意味着他们可以动员更多的部队,就算不能复制一次普法战争之中的动员奇迹,也有很大的把握用消耗战击败意大利。”
萧致远考虑了一会之后,又询问道:“受到我们的启发,似乎两栖登陆战术提前成熟了,这一点总参有没有纳入考虑?”
“我们考虑过了。”杨威利解释道:“但是德国人的海岸线太短,拥有相当完善的防御措施,英国人顶多能够登陆荷兰或者丹麦,德国完全有充足的时间调动预备队,断时间之内很难被直接击败。”
“相反俄国人占领了土耳其之后,却可以直接从地中海登陆意大利,一旦让他们获得稳定的登陆场,数量庞大的灰色牲口投入一线战场,这场战争的结果几乎就已经注定了,而且美国也不会坐视不理。”
“地面战争上的胜负,除了兵力优势之外,重火力的份额也很重啊。”萧致远又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双方的突击炮服役状况如何?”
“这方面也是同盟国占优。”杨威利回答:“根据守夜人的情报,同盟国方面已经服役的‘狼獾’突击炮数量过千,其中有一大半是我们提供的改进型,不管是战斗性能还是生产性能都相当的优秀。”
“协约国方面,意大利几乎没有突击炮服役,英国人的十字军火力太弱,新开发的丘吉尔最少还需要半年才能服役,法国人之前的B1BIS多炮塔突击炮防护太差,新开发的ARL-44至今还没有画完图纸。”
“看起来,我们的扶持很有效啊,同盟国的优势很大。”萧致远的脸上浮现出了微笑:“虽然没有理论指导,突击炮只能单纯的作为步兵支援力量使用,不过有着优势的话,还是能够极大地改变战局的。”
他接着问道:“关于航空兵方面,现在的对比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