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应该是一种求知的精神,和一种严谨的实验测试流程,现在却有一些人把科学当宗教来崇拜,真心快和轮子功之类的邪教没区别了,按照他们的标准,相对论也很不科学,因为违背了经典物理学。。。
很快三体就成为了一种社会现象,尤其是在知识和科研领域更是如此,甚至真的有些经费宽裕一点的研究所,已经立项研究书里面提到的那些非常规的技术了,而艾玛帝国的科研成就,也顺势传播的更加广泛。
一旦达到了这样的热度,别说那些会随时关心前沿科技的活跃研发人员了,就很很多从来不关心时事和技术进展,每天就在实验室里面搞重复试验的研发民工,也被动的从同事的闲聊之中,知道了现在的世界是如何的魔幻。
---别以为研究院里面就都是大佬,那些毕竟是少数之中的少数,大多数的研究人员和民工也没区别,都是在大佬的安排之下,按部就班的做那些不需要动脑子的重复试验,顶多就是试验仪器高档一点,普通的民工不会使用而已。
这样的热度,不但创造了一大堆的票房纪录,同时也让更多人了解了艾玛帝国,然后自然是新一轮的移民潮到来,大量觉得自己的智慧没有受到尊重的底层科研民工,纷纷向艾玛帝国这个科研圣地递交了移民申请,试图改变自己的人生。
虽然具体到个人来说,这样的科研民工一点都不重要,走了你一个,随时能找几十个来替补,但是如果大面积的迁移,却会影响到一个国家的整体科研实力,毕竟科研民工都走光了,大佬们开个灯都得自己来,哪还有充足的时间研究新东西。
第三十五章 二次测试
当然这些都是顺手,虽然能够增强国家的实力,却需要以一代人为基数才看的出来,现在对萧致远来说,最重要的还是米炉的进展。
这一次,他们倒是显得比上一次稍微轻松一点,因为这条科技树已经确定了可以走通,这一次的实验顶多是进步多少的问题,而不会出大事故。
和上一次相比,虽然发动机本身的变化不大,但是外置设备少了一大半,林深河解释道:“虽然上一次的实验中,发动机只成功的工作了两秒钟,却也足够让我们收集到很多有用的数据,并且对之前的设计进行改进了。”
“目前为止,最大的改进,就在于我们取消了回旋加速器,直接使用辉石释放出的超光速粒子作为激发工具,这能够极大地降低启动成本,并且提高未来商业应用上的场地适应性,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设备本身的尺寸。”
核聚变燃料过于安全也不是没有副作用,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启动没有核裂变那么方便。
裂变炉只要燃料的浓度够,自己就能够产生链式反应,也就意味着和内燃机点火一样简单,直接燃料注入就可以用了。
聚变炉可就不行了,首先得先将重水加热到临界温度,也就是高到离谱的近千万摄氏度,然后才能够激发出聚变反应。
大家最熟悉的聚变成果就是氢弹,那玩意是用一发原子弹当扳机,用核爆瞬间产生的高温高压,使聚变燃料达到临界点。
发动机当然不能这么搞,那就只能通过超高强度的激光来加热重水,不但耗电量相当的惊人,需要单独的发电站来供能,而且尺寸和重量都大的吓人,差不多能装满十多幢六层小楼,也就别指望能够集成到发动机里面去了。
---顺嘴说一句,流浪地球之中用来重启重聚变发动机的那个火石,大家现在知道为啥会那么贵重,保护这么严密了吧。
一切的流程都和上一次一样,唯一的区别就在于点火方式,没有使用体积和能耗都很巨大的粒子加速器,而是选择了超光速粒子撞击氘原子。
发动机的尾焰猛地一亮,然后就稳固了下来,屏幕上的读数就像心电图一样忽上忽下的,显然发动机的工作状态没有尾焰那么稳定,但是好歹没有像是上次那样飞零件了,而是在顽强的工作了三分钟之后,才按照预定的计划关机。
又过了三个多小时的时间,林深河才带着喜色开始做报告:“这一次的实验很成功,发动机按照计划那样正常工作了。”
“虽然工作状况不够稳定,但是至少没有再次导致发动机损毁,说明我们的设计思路是对的,接下来就该继续迭代改进,解决那些影响工况的设计缺陷,直到工况彻底的稳定下来之后,就可以着手进行量产化发动机的设计了。”
萧致远倒是没那么乐观,他直接问出了一个最关键的问题:“但是你们打算怎么解决启动问题?”
林深河解释道:“我们目前的计划,是将启动设备放置在整备场,所有发动机整备完成之后直接启动,到下一次回厂整修之前不关机。”
“从目前来看,新一代的发动机主要使用对象就两个,不管是用来太空运货的航天局,还是用于对外作战的皇家空军,都能够提供相对稳固而设备齐全的整备场,见启动设备安置在这种地方,也有利于保管和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