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两个做事不是一个风格,浪儿做事喜欢剑走偏锋,萧衍喜欢光明正大,两人凑在一起,怕是会针尖对麦芒。”
“一个是儿子,一个是弟子,很头疼吧?”姬南弦无奈的道。
他本以为还要派一些人去制衡沈浪,这下倒好,他先和萧太师的儿子杠起来了。
也是,萧衍是儒家正统,而沈浪做事很多时候都跟光明正大不沾边,却很好用。
再加上萧太师对沈浪更像儿子,那萧衍不爽也是正常。
“老朽管教无方,陛下见笑了。”萧衍行礼道:“管弟子跟管儿子,真不是一回事……”
“哈,好,就这么定了,迁辽西的一家书院去辽东,新昌县!”
…………
辽西郡,阳乐县,永安书院。
季望舒一边劈着柴,一边读者书。
她现在是一身文士打扮,因为幻术的关系,现在的她看上去平平无奇。
之前有提到过,在王莽改革后,女子也可以当官,当兵,读书,只是待遇不如男子。
女子考上秀才已经是顶天,没法再往上考。
那些真正的大官,四品以上的,女子也当不了。
就算如此,女子的待遇也不错了,起码在南北朝时期是真的可以正大光明的考试,当官。
季望舒正因为这样,才能进入儒家的书院读书。
至于她为什么来儒家读书?这就要从阳明心学说起了。
阳明心学在现代哪怕是不懂的,也大概都听过,可对于所谓的知行合一一类类的,多是一知半解。
心学是有底子的,如果没有底子,根本就没法掌握精髓。
如果没有底子去学心学,很可能会陷入禅宗的圈子:不立文字,教外别传,明心见性。
王阳明是出自儒家,阳明心学自然也需要儒家的哲学作为底子。
儒家哲学不止是学说,还有学说包涵的价值观。
儒家有很多流派,可价值观永远都是仁者爱人,济世救民。
用沈浪的话总结就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如果脱离了儒家的价值观去谈心学,一味的去谈心性悟性和开悟,一直坐枯禅,那八成会进入禅宗的路子。
心学是经世致用之学,是入世之道,是要付诸实践的,不是袖手谈心性的东西。
心学不止要有悟性,还要有超强的心性和坚韧不拔的意志。
季望舒学心学的难度本来是很大的,幸好有沈浪的那四句在。
季望舒也慢慢明白了,沈浪为什么能总结出来阳明心学这么逆天的道,那四句完全可以当做根基。
心学的实践是很重要的一环,所以季望舒离开了天宗,来到了这边。
她一开始也是迷茫,在胡乱的实践,入世,幸好季望舒本就是旷世奇才,很快就发现了不对劲的地方。
她发现,这条道是理论联系实际,她得先有理论,才能去联系实际。
不然光是那句致良知,就能让很多人蒙圈。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环境,对于善恶的定位是不一样的。
比如这个时候你跑过来搞什么人人平等,那哪怕是农民都觉得你是错的,是杀头的罪。
再举个例子,一个正常人去教一些社会底层,让他们赚干净钱一类的,可他们会领情吗?不会。
你觉得我们赚的钱不干净,那是你没这么活过,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我都快饿死了还跟你这谈干不干净?
不说不同时代,就说知识环境格局,都能造成不同的善恶观,所以才会经常出现好心办坏事的情况。
季望舒想要捋顺这些,她就需要读书,读儒家的书,所以她就来了这书院。
她的手中拿着一本大学,看的津津有味。
她以前也读过儒家的典籍,可她都只是看看,并没有深入的了解过。
现在她发现,这儒家学说有很多的可取之处,学了能让人明心见性。
她不是想作出盖世文章,也不是想考个秀才,她就是想去掉自己内心深处的迷茫。
她一边学,一边打工,在生活中领悟这些道理。
可以说,她已经开始真正的走进心学的路子了。
她在把那些错误的自己一个个纠正,做事从冷漠变成了温顺,也正是应了那句话,为生民立命。
她要对得起天,对得起地,对得起所有人。
“沈舒,吃饭啦!”
就在这个时候,一个清脆的声音响了起来。
“来了。”季望舒拿着大学,放下斧子,朝着那个小女孩走了过去,露出了一丝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