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是高松鹤煞有介事地扯着嗓子解释了两句:“昨夜骤雨,陛下连夜批奏折,不甚染了风寒。”
刚抬起一只膝盖的官员们立刻又战战兢兢地跪下,奉劝陛下保重龙体。
吉庆帝又接连咳嗽了几声,最终在高松鹤的声声关切中稳住呼吸,颇为疲惫地抬了抬手,“都起来。”
“今日有什么事情奏?”
群臣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默默将心里些无关紧要的琐事吞了回去,皇帝身体不好,还是回去写折子吧。
琐事能咽回去,但刑部尚书黎准手下的差事却不能不禀,他当即就站出来,“陛下,有关科举舞弊一案,臣有事要禀。”
“说。”
黎准道:“前几日陛下命臣等重查此安,梅时庸便从大理寺移入了刑部,臣审问过他,起先他并没有为自己申辩什么,但昨日夜间,他却上了一封陈冤书。”
唐枕书一直提着的那口气终于在听到“陈冤书”这三个字之后放了下来,默默松了一口气。
吉庆帝似乎对这个变故有些意外,手指在龙椅上轻轻点了两下,“他说什么了?”
“说自己是被冤枉的,当日他没有贿赂监考官,更没有作弊,他甚至扬言……如果陛下肯听他一言,可以由国子监和太学重新出题,他在狱中重考,以证自身清白。”
黎准说完,便有刑部侍郎将梅时庸的那封陈冤书呈给吉庆帝。
是沾染着刑部牢狱血腥气味的一张宣纸,纸上新墨未干,字迹工整如玉,却又字字泣血。
众人正好奇那张纸上写了什么,吉庆帝却已经哑着嗓子念出了声。
“草民梅时庸,心之所愿,唯不负古今圣贤,心忧所向,唯天下百姓安泰。草民学于江南草庐,出身于仕宦小野,今得遇盛京、入春闱、举科考、入庙堂,实为毕生所求。”
“然冤案在身,刑具在腕,囹圄之中,草民亦忧叹不平。草民再拜,恳请陛下准允草民再答新题,以证自身。”
“来日纵死于君王社稷之手,清风拂袖去,朝臣殿上死,亦无所憾。”
吉庆帝读到这里忽然顿了顿,殿中连同唐枕书在内,都不由地屏了一口气。
群臣面面相觑,倒是没有想到一个已经被逼到穷途末路的穷学子竟能挣扎到这个份儿上。
梅时庸么,他名字叫时庸,人却并不庸常。
吉庆帝还犯着头疼,没有将那份陈罪书读完,似随意地问:“诸卿怎么看?”
这的确是一件费工夫的事情,若是梅时庸答得好,是不是就该还他清白?若是他答得不好,是不是就该立刻问斩?让国子监和太学重新出题,他就不怕把朝中文士都得罪干净了?
当下便有人道:“陛下,臣以为为了一个待罪的学子出题,不仅要劳动太学和国子监,还拖累今年春闱的学子入仕,实在有些大费周章。”
有人开了口,其他人便顺坡下驴:“先前这案子就已经查得差不多了,那梅时庸也已经认了罪,可不知什么原因竟又想着给自己翻案,不知是不是受了什么人的蛊惑。臣听说,御史台的……”
说话的这个官员离赵旌眠不远,猜到他后面想要说什么,当即有人出声呵止:“苏大人,早朝之上,还是不要‘听说’。”
苏大人听见这声音才后知后觉地想起赵旌眠在早晨之前告诫众人的那番话,生生将自己的后半句话咽了回去,不敢再弹劾唐枕书了。
朝堂上一时没人再敢说话,僵持之际,赵旌眠张了张嘴,一句“陛下”还没有说出口,就被一声清润的声音打断了。
“陛下。”唐枕书从文臣一列站出来,一张面容映雪含春,声音也显得格外清然,“微臣以为,梅时庸所言句句恳切,若有冤情而朝廷不辨,有违我朝律法之本。自古刑不上大夫,梅时庸受尽酷刑而屈打成招,有违伦常。”
他想起梅时庸昨日在刑部对他说过的话,终忍不住再添一句:“陛下,不要让天下学子寒了心。”
唐枕书官职低,并无在早朝上与皇帝奏对的先例。侯喻明怕吉庆帝怪罪,暗中蹙眉扯他的衣袖一下,示意他别再说了。
吉庆帝盯着唐枕书看了一会儿,迟疑道:“你是……”
“微臣台院侍御史,唐枕书。”
吉庆帝了然,终于想起了这个人是谁。
“唐御史。”吉庆帝没有回应唐枕书的一番话,只问,“皇城司一事,你可有怨言?”
唐枕书没料到吉庆帝会有此一问,沉吟了一下才又开口:“微臣之前牵扯此案,皇城司秉公办事,微臣不敢有怨。”
“皇城司是秉公办事,那么刑部也是。”吉庆帝淡淡道,“不过敢为梅时庸这等穷学子说话,倒是对得起你身上的这身官袍。”
这话听着像是嘉奖,但唐枕书却不敢应这句话,只微微抿了抿唇。
不等他再开口,吉庆帝的注意力却已经换了一个人。
“严卿怎么看?”
朝臣中应声站出来一个人,年过不惑,身形偏瘦,着紫袍,环玉带,周身的气度从容雅正。
这便是如今的太常寺少卿,名满天下的学士之首——严含章。
“臣以为唐御史此言有理。”严含章敛着眉目,说话时的语气听不出任何波澜,“一份考题就能还一个学子的清白,国子监与太学若是觉得麻烦,那考题可以由臣来出。”
唐枕书方才答吉庆帝的话时都镇定自若,此时却忽然白了脸色。
他没听到吉庆帝说要不要给梅时庸这个机会,只看到他在高松鹤的搀扶下起身,缓缓走向朝堂的后殿,“朕再想一想。”
“朕再想一想,这样一个穷途末路的学子,值不值得满朝文士为他一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