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就是宋仁宗,他当时主动往后退了一步。
于是就有了这么一个说法。
而士大夫为什么要捍卫这一点,就是因为士大夫就是要依靠舆论去抗衡皇权,如果皇权对舆论收紧,那对士大夫是很大的打击。
这是一个很敏感的话题。
当然,这也是为什么赵顼暗中支持小报的原因,他与宋仁宗不一样,他要掌控大权,舆论就变得至关重要,但明面上,他也非常清楚,他很难依靠君臣博弈,去收紧舆论权,此次事件已经很好的说明这个问题。
只能去跟他们打舆论中,而不是封闭舆论。
反应过来的王安石,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达成的目标,但是让他认错吧,这又会影响到他的政治地位,以及新政的颁布。
当时他是进退维谷,悔不当初。
被迫去找张斐想办法。
于是张斐就出策,咱打一场官司。
输给律法,是不会影响到王安石的政治地位,反而还会体现王安石捍卫律法的精神,别看我总是赢,我要输了,我也认啊!
同时,哪怕官司是输了,王安石也还是可以坚持自己的看法,并且还可以通过争讼,来向大家表达他的委屈和初衷。
对于张斐而言,这就是一场注定会输的官司。
……
而如今官司打完了,判决也出来了,但这个判决又是将难题扔回给朝廷。
如今赵抃只是判了宋敏求、李大临无罪,并没有废除这条禁令,但是这个判决又使得在小报上议论时政,并不违法。
这就出现司法与政令的博弈。
朝廷必须马上给出解决方案,否则的话,这会同时影响到政令和司法的权威。
百姓也会问,这到底该听谁的。
垂拱殿。
“朕看过堂审录,双方说得都有道理,到底是禁,还是不禁,诸位卿有何看法?”
赵顼直接将这个问题又抛给大臣们。
王安石立刻站出来,“臣还是坚持当初的看法,朝廷若不管制小报,必然会引发许多问题,到时朝廷将追悔莫及。”
身在他这个位子上,他必须要坚持到底。
可奇怪的是,他说完之后,竟然没有人立刻站出来反对他,要换成以往,王安石输了官司,那不得痛打落水狗。
这就是这些大臣也意识到,这也会涉及到他们的权力。
这时,司马光突然站出来,“回禀陛下,臣有一个建议,不知可行否?”
赵顼忙道:“卿快说。”
司马光道:“王学士所忧,确有其理,臣当时也是支持的,但是天下读书人所惧,亦在情理之中。
臣对比过正版书铺的小报和那份不知名的小报,发现一个问题,同是小报,但是正版书铺的小报,只是引发热议,而并没有引发动荡,是那份不知名的小报却引发民间动荡。
原因就在于,张三不敢胡乱刊登文章,如果出问题,他可是要负责任的,真是的危害是那些偷偷散播小报之人,他们就是为求利益,但同时又隐藏自己的身份,确保自己不用担责任。
故此臣建议,如果要创办小报,必须要在朝廷登记,得到朝廷的允许,才能够印发小报,否则的话,一律视为违法。
如此一来,读书人自然不会再反对,朝廷允许他们光明正大的议论时政,但如果有人偷偷摸摸地散播言论,显然心里有鬼,朝廷也决不能放任不管。”
除王安石外,如富弼、文彦博、赵抃等大臣们都站出来,支持司马光的这个建议。
但王安石也没有反对,一副到时出事,你们可别怨我的样子。
这的确是两全其美的做法,也是宋朝的一贯的作风。
表面上是放开了,实际上还是要受朝廷管制。
宋朝皇帝没有那种一封到底的魄力,谁特么跟你讲道理,老子就是道理,遇到舆情时,往往都会往回退一步,但同时会用另外一种方式去管制你。
发小报的权力,朝廷控制着,那你敢乱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