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选题上,有的博士生是跟着导师做个大的科研项目,在做项目中写小论文和大论文,有的是以导师为主确定选题,按照导师的思路写论文。
袁老师是个很开明的老师,既没有让赵山文跟着做科研项目,也没有指定论文选题,而是完全由赵山文自己选择确定。赵山文喜欢这样的模式,因为他是一个很有思想和个人主见的人,喜欢做自己感兴趣的研究。
在研二第一学期申请硕博连读时,赵山文曾写了一个以“中国历史上典型土地制度的经济学分析和经济绩效实证”为题目的博士阶段研究计划,到研二第二学期,这个研究计划因学习2门经济学高级课程而中断。进入博士阶段后,赵山文曾尝试继续按这个研究计划写论文,但实施起来才发现,这个计划只是当时的一个美好构想,其实不具有可操作性,每种土地制度要想数理模型化都很困难,土地制度的经济绩效实证又找不到数据。在跟袁老师交流几次后,赵山文接受袁老师的建议,决定放弃这个研究计划。
在六年多的经济学学习中,赵山文感到,对于一个经济体来说,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非常重要。按传统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人类的经济活动可主要分为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部分,经济增长是其中的生产部分,收入分配是其中的分配部分。如果把经济增长的理想状态概括为效率,把收入分配的理想状态概括为公平,那么效率和公平就是人类经济活动的两大基本目标。只有经济增长实现效率,收入分配实现公平,才能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
袁老师给赵山文介绍,经济增长是学术界研究的热门领域,不容易出新成果,做收入分配研究的学者相对少一些,赵山文遂决定从收入分配方向选题做论文。
赵山文之所以选定收入分配作为研究方向,还跟他一直探索人生意义有关。赵山文在本科阶段已树立人权、平等、仁爱、斗争四种人文精神,作为自己判断是善恶的价值标准,人生的意义在于追求真善美,而现实中妨碍人类实现真善美的主要因素是利益冲突,只有把财富分配得让所有人都满意,人才可能在追求真善美中实现人生价值。
所以,什么样的收入分配才是合理的,怎么实现合理的收入分配,不仅是学术问题,也是价值观问题,影响人生价值的实现。赵山文希望在对收入分配的研究中,不仅完成博士学业,而且找到处理人与人之间利益冲突的价值标准。
确定研究方向后,赵山文开始系统学习研究有关收入分配的教材和专着,阅读在图书馆能找到的相关纸质书籍和在学校购买的数据库里能找到的相关电子书籍。
这样大水漫灌式的学习,让赵山文加深了对收入分配的理解,熟悉了这个领域的学者和研究进展,但就算收入分配也是一个很大的领域,写论文得落到一个具体的题目上,赵山文在学习中找不到合适的选题。后来是袁老师开导了赵山文,要写论文就得多看论文,在看论文中获得灵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创新。
按照袁老师的意见,赵山文开始将学习的重点转到收入分配领域的论文上。由于一个研究方向的论文都分散在不同年代的不同期刊中,纸质期刊不便于查阅,赵山文主要通过图书馆数据库下载电子论文研读,把国内外权威期刊上有关收入分配的论文全部下载下来,按年代由近及远分类,然后一篇一篇阅读。
果然如袁老师所说,在一篇篇阅读论文中,赵山文慢慢对以前学者的研究成果有了自己的想法,感觉在有些方面能进行创新。
其中,赵山文感到围绕收入分配的库兹涅茨倒U曲线能写一些好的小论文,该理论由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最早提出,认为在人类社会由前工业文明向工业文明快速转型的经济增长早期阶段,收入分配差距会持续扩大,然后保持一段时期稳定,在后半阶段逐渐缩小。
很多学者对该理论进行了大量实证检验,但实证结果是持续矛盾的,从来没有得出一致的结果,赵山文就想用最新的数据和方法再次实证该理论。
学术研究都要建立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做文献综述是写每一篇论文的第一步。搜集论文,可以通过图书馆购买的数据库直接检索查找,还有一个重要方法是通过文献找文献。对于学术论文,作者都会列出论文引用的参考文献,通过参考文献,就能顺藤摸瓜找到这篇论文的上游文献,通过上游文献进一步找到更上游的文献,直到穷尽相关文献。赵山文就用这样的方法尽可能穷尽地搜集了与收入分配的库兹涅茨倒U曲线有关的论文和着作。
由于科研从业人员众多,就是这么一个小题目下,搜集到的论文数量仍然多得惊人,要全部列入文献综述将会很繁杂而抓不住重点。按照袁老师的指导,赵山文用三个标准来选取列入文献综述的论文:一是权威期刊,一类核心学术刊物上的论文一般都保留;二是知名作者,教授级别学者的论文一般都保留;三是时间最新,除了经典论文,一般只保留近五年发表的论文。当然这三个标准只是大概的,具体还看一篇论文是否确实有创新。
在博一第一学期结束前,赵山文完成了收入分配的库兹涅茨倒U曲线文献综述,对理论分析有了自己的思考,并开始寻找用于实证的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