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年下半年:社交(1 / 2)

🎁网红美女,夜夜笙歌

在南岛大学时,除了上课时间,赵山文主要的学习场所是图书馆自习室,来到Kc大学后,学校给博士生都安排有办公室,这让赵山文的生活方式发生变化,不再到图书馆安营扎寨,而以办公室为大本营,这让他在出国初期的交往圈子也主要发生在Kc大学经济学院国际贸易系的师生之间。

赵山文的办公室跟谢老师一样在三楼,只相距20多米。留学初期,赵山文对恩师谢老师充满了期望,希望能跟着谢老师好好做一些课题研究,争取留学期间大大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每天都去找谢老师一两次。

谢老师也对赵山文这个来自故土的小伙很热情,很愿意跟赵山文聊聊学术和生活,两人的关系经历了一段“热情期”。

在交流中,赵山文对谢老师也有了更多了解,谢老师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在国内上的大学本科,后来到美国读研,取得博士学位后来到Kc大学任教,现在已经是教授职称,国际贸易研究领域的着名学者。

听孙辰阳说,谢老师早年和一个中国男人结过婚,后来离婚了,又嫁给一个白人学者,以前还保留着中国国籍,后来加入了澳大利亚国籍,现在已经很少回中国了。

虽然越来越西化了,但中国毕竟是谢老师的根,她对中国来的学生很热情,很愿意接收和帮助中国留学生,培养了很多来自中国的博士生,赵山文就幸运地在茫茫人海中遇到了她。

除了孙辰阳,谢老师现在还有一个澳洲白人博士生和一个韩国博士生,这就算她的师门。不过谢老师从来不组织师门活动,或许在她的观念里没有师门的概念,跟自己学生基本是单个交流。

谢老师很关心赵山文的学习和学术,给赵山文推荐有价值的课程去旁听,跟赵山文介绍她的研究课题,也了解赵山文在做的研究。

一段时间下来,赵山文慢慢熟悉了谢老师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跟大部分回国的海归学者一样,谢老师的学术研究除了注重逻辑推理,也更侧重计量实证,尤其是探讨解决实证中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很强调结论的数据支撑。

在经济学领域的研究中,无论什么研究方向,计量实证的研究方法是相通的,这让赵山文跟谢老师有了可以共同交流的话题。谢老师经常给赵山文强调实证方法的科学性,让赵山文做一些习题练习,希望赵山文能完全掌握这种研究方法。

两三个月下来,随着彼此已经熟悉,赵山文和谢老师的关系进入“矛盾期”。

首先是两人在研究课题上找不到共同点,赵山文做的收入分配研究,谢老师不感兴趣,谢老师在做的几个研究课题都是国际贸易领域的,赵山文也不感兴趣,而且也不想放弃自己原来的研究。

其次是谢老师正处于学术生涯鼎盛期,每天都很忙,赵山文频繁去打扰,让谢老师感觉到累,这从她有时表现出的厌烦表情能看出来。

面对这种局面,赵山文及时调整心态,不再对谢老师抱有过高期望,即使不能一起合作做研究,谢老师为自己提供了这个平台已经很值得感激。

另外,即使关系再好,人与人还是有必要保持必要的边界,这就是距离产生美吧。

赵山文想清后不再每天都去找谢老师,一般一周去一两次,这样谢老师不会感觉到总被打扰,和谢老师的关系也慢慢进入“平稳期”,保持普通的师生关系。

除了谢老师,赵山文在Kc大学经济学院接触最多的人是和自己共用一个办公室的同学Zoe。

刚出国的赵山文遇到白皮肤、蓝眼睛、黄头发的外国人总会有点畏惧感,尤其在看不清别人是友好还是敌视的情况下,但Zoe却是个例外,从第一次见面就给赵山文满满的安全感。

Zoe和赵山文不是同龄人,而是个50多岁的男子,在家庭和事业都已成功后回到学校读博,把获得博士学位当成一种人生追求。

Zoe对赵山文很热情,好像对这个黄皮肤的中国人很感兴趣,在第一次见面时,Zoe好奇问赵山文来自中国的哪个地方,还要在地图上找到详细的位置。赵山文也对Zoe充满了兴趣,因为Zoe是个希腊人,在赵山文看来,希腊可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希腊人应该是充满智慧的人。

赵山文在办公室经常和Zoe交流彼此的生活背景,增进对不同文化的了解。不过由于赵山文英语听说能力有限,Zoe的英语口音也较重,两人的交流是有限的,有时还会遇到障碍。

赵山文在跟Zoe的交流中,感受着西方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思维方式。赵山文慢慢了解了Zoe的背景,他年轻时来到澳大利亚,后加入澳大利国籍,家人都在澳大利亚,早已把自己当澳大利亚人,不过还有一些亲戚生活在希腊,三五年会回去一次看看亲友。

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赵山文很想多和外国人交流,但被语言和心理上的障碍限制住了,不同文化背景出身的人,在短期内还是很难完全融合的,就算跟人很好的Zoe,也主要是在办公室时有些交流,走出办公室还是各是各的生活。

由于天然的基础,赵山文自然主要跟华人留学生在一起。对于和自己同样黄皮肤黑头发的中国人,彼此一看眼神和表情,就大体知道对方在想什么,但对于外国人,则不是总能准确感受出对方的心理和想法,也许这也需要长期交流才会找到那种感觉。

人是社会性动物,在哪里都有圈子,Kc大学经济学院国际贸易系的老师、博士生和管理服务人员,就是赵山文留学初期的主要圈子,初来乍到的赵山文也很想在这个圈子里和大家都建立友好的关系。

在遇到外国人时,赵山文总是主动打招呼,按英语课里学的说:“how are you”,没想到还真管用,大部分老外会微笑点点头,也回应一句:“how are you”。在遇到中国人时,赵山文则没有什么拘束,完全按照在国内的方式待人。

Kc大学经济学院的科研活动,虽然有整个学院的统一管理,但主要是以系为单位进行,每个系在一片区域办公,老师之间、博士生之间、老师和博士生之间的交流都很方便。

国际贸易系师生交流的一种重要方式是学术研讨,用英语来说叫seminar,平均每周都有三四次seminar,系里老师和博士生聚在一起,每次一名老师或博士生给大家报告自己正在做的研究,当然老师和同学去不去参加没有强制,完全凭个人兴趣。

赵山文通过参加国际贸易系的seminar,观察了解了这个系的老师和同学构成,发现除了谢老师,另外还有5个华人老师,这超出赵山文的意料,国外大学的华人老师居然这么多,而华人学生则更多,国际贸易系总共30多个博士生,华人占了12个,超过三分之一了。

除了孙辰阳和张森,赵山文又认识了其他华人同学,其中还有3个女生。由于同是中国人,语言和心理上天然接近,华人同学自然抱团在一起,形成一个小团体,不仅每天在微信群里线上交流,还经常在一起吃饭聊天。

一段时间下来,赵山文发现,邮件是Kc大学这个三万多人社群交流联系的一种重要方式。学校给每个老师和同学都分配一个邮箱,不仅学校官方使用邮件发各种通知,师生之间也经常通过邮件交流,赵山文就从邮箱里收到学校、学院的各类活动通知和国际贸易系的seminar通知。在这个环境里,赵山文也养成了查看邮箱的习惯,一般每天早上、中午、下午都分别至少查看一次邮箱。

国内的大学虽然也给同学都分配有邮箱,但基本没有实际使用。邮件的确是一种高效的交流联系方式,但国内使用的微信群、qq群也是很高效的交流方式,这没有好坏优劣之分。

2015年9月27日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中国人的习俗是在这一天要尽量和家人团聚。对于都在国外的华人留学生,没有条件和家人团聚,就自行组织一些同学团聚。

国际贸易系的华人留学生就组织在一起聚餐,这次没有去餐馆聚,而是预定了学校一栋公寓楼的公共厨房,大家一起做饭吃,费用AA制。通过参与这个小团体的活动和交流,身在异国他乡的赵山文也找到了一点归属感,感觉自己并不是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