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坐在晾晒的玉米棒子堆里, 说着那时候的艰苦。
“没有机械化,只能给他头牛,给他个犁、给他个耧,都是人力。人拉、人耙、人种,都是人……”]
无论是李登海,还是他带的小队,大家都是这个莱州小村子里的普通人,土生土长的农家孩子,甚至读书也就只是读到中学而已。
就是这样的他们,却能聚合在一起,不怕吃苦,不怕劳累,为了培育出高产的玉米,埋首田间。
不少农人叹气。
种地就是这么累,他们比李登海好一点的,可能也就是不需要大中午的去给玉米人工授粉,还要拿本子观察记录了。
也有人在疑惑,一亩二分地里,有头牛已经挺好的了,谁家干活不是人在干,难不成以后他们种田,连人都不需要了吗?
[玉米杂交和高产攻关,对只有初中文化的李登海来说谈何容易。
1974年,李登海有了到莱阳农校学习进修的机会,他对知识如饥似渴,一年就完成了四年的课程。
带着眼镜,头发花白的老师对着镜头回忆道,那时候李登海一天到晚跟着他,周末自己下地干活也跟,一天不止八小时在田间,随身带着铅笔和小本,老师说什么他觉得重要了都记下来。
老师刘恩训非常喜欢这个好学的农村青年,毕业时送给他20粒珍贵的国外玉米育种材料。
带着这二十粒珍贵的种子,他回到了家乡,开始自己培育杂交育种玉米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