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这几天了,大家也都明白那些漂亮的、彩色的画面都是主播她们现在的,模糊一点的,或者黑白的,都是他们几十年前。
只要动脑子想想,就几十年的时间,还是黑白的或者不能动的东西,已经是颜色光鲜,清楚又能动了,这发展的速度叫人心惊。
有人说:“华东水利大学毕业,一听就是学怎么治水的,这大学教的东西也太神奇了……”
旁人奇怪:“他们大学专业那么多呢,连治沙都教,你忘了那个水保专业了吗?”
那人点头又摇头:“毕竟是治水啊……”
无论是那个时空,华夏文明的他们都是是农耕文化圈的,吃饭就是所有人都第一等重要的大事,耕作更是重中之重。
而最影响耕作和日常生活的,无疑就是水。
擅长治水、治水帮助民众的人物,每一个几乎都是被当地人所铭记的,大禹、李冰、郑国、马臻、苏轼……
但他们都不是平民,生下来就是可以享有教育资源的。
可后世里,这么重要的治水知识,只要你能通过高考考上大学,也是可以学习到的,怎么培育良种的方法也是一样。
无论是之前的袁先生、李先生、还是这些在三峡上工作的人,他们都是出身普通,靠着学习和努力做出一番真正的事业的人。
也有人感叹,这后世一毕业,学习到了专业的知识,就能给分配到和专业相关的地方,四十多年治水,黑白照片的青年到彩色照片的老年,一直都围着长江,完全不会蹉跎浪费时间,这才是人尽其才。
正德年间的京城王家,王华看着天上的郑守仁,在看看自己家这么多年都性子没怎么变化的大儿子,老父亲啧了一声,头一次有了不满。
王守仁没对父亲的眼神有什么意见。
同样叫守仁,天幕上的后人从年轻到年迈都在和水利打交道,干的事情也是轰轰烈烈、利国利民;考中个进士在京城做官他比起来,简直就是浪费时间。
他低下头,思索要不要去找皇帝把自己外放去地方算了,和每个人都各司其职,做真正有意义又重要事情的后人比起来,整天呆在京城做的事情,他是真觉得没什么意义……
生产力高些的朝代还好一些,秦汉和战乱不断的三国时期,食不果腹还朝夕不保的普通平民们,看着看着天幕上那些带着帽子,挑着担挖着土的平民,在想他们为什么那么有劲。
连坐在草垛边休息的老妇们,一脸疲劳之态,也是喝了水就去干活。
明明没有官差监督他们干活啊……
[一位头发花白,眼睛却明亮的老人是三峡工程展览馆的讲解员,也是曾经修建大坝的工人之一,他带着游客,带着镜头,条理清晰地讲出过去的故事,讲清楚三峡大坝的功能和意义……]
看着三峡工程展览馆讲解员带着游客们讲解工程,一直在疑惑这样工程怎么建设的人也终于了解清楚了,还是科技。
前面还是乡亲们在挖土挑担,后面就又上了各种不用人那么劳累的工具。
“这个80式推土机,又能跑,又能运,自身也很巨大,让他能动起来,该需要多大的能量啊……”
“能装那么重的石土,这个推土机也不可能是木头做的,如果是铜或者铁,那需要的矿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