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 来路已渺回首成空(第1/4 页)
清晨的阳光照在琉璃厂大街的石板路上来往的人流中,天还蒙蒙亮的时候这一带的商户就起床把雪扫了个干干净净,就为了让来往的顾客有个更好的体验。
从街面儿上望过去,这里的招牌那是一个比一个古色古香,槐荫山房、茹古斋、古艺斋、瑞成斋、萃文阁……几乎每一家都能说道出几十年上百年的历史来,不是旧书店纸墨店就是古玩铺子,但要说真东西有几何,那便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儿。
这条街上有名有姓的老牌子太多了,但各处巷子胡同里也分布着各式各样的小店,或许知名度没有大街上那几个高,但要说货品还真不一定能差到哪儿去。
但再怎么说这也该是個传承传统文化的地方,除了被骗来参观的外国游客之外一水的穿着传统文人服饰的中国生意人,分成了泾渭分明的两拨人,一拨赚钱的,一拨花钱的,除了某个穿着仿式棉袍的老头儿。
这老头儿手里盘着一对儿铁蛋子,站在早点铺子前等着油条和豆汁,路过的居民们都亲切地叫他老林或者林老板,这老头也操着一口河楠味的普通话予以回应,听上去跟个在北京住了几十年快混成老北京的河楠人一样。
如果不是这老头拥有一对铁灰色的眼珠和极富有雅利安人种特性的骨相,过路人多半就相信他是个土生土长的中国人了。
老林,全名林凤隆,在琉璃厂的胡同深处开着一家名叫凤隆堂的小店,跟他有些来往的人都知道他是被河楠人养大的德国孤儿,说得一口流利的英语、普通话和河楠话,就是不会说德语,大概是生意上基本用不到的缘故。做生意的人都讲究实用,一年到头能碰到几个操着德语来问你这笔卖多少钱的傻老冒?
转眼也是几十年过去,这条街上已经没有不知道老林的,他顶着一张欧洲人的脸表现得完全就是北京胡同里的街坊大爷,说起京城的门道来比不少祖籍在此的本地人都熟络。
吃完早饭后,老林遛弯一般的踱着步子慢慢悠悠回到自己的小铺子里,这里的客人很少,纸糊的老窗让散射进来的阳光多出了几分朦胧的气息,细小的灰尘在大大小小的条桌和木箱上翻滚悬浮,在氤氲的薄光中勾勒出各样摆件的仿古纹线,彷佛它们才是这家小店的主人。
老林停下了脚步,眼睛微微眯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