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肆 第十章 约和马关(第1/18 页)
话说威海卫被拿下之后,日本第二军的后续部队也陆续在辽东半岛登陆,和先头部队汇合,一番攻城略地之后,又与第一军遥相呼应,剑指京城——北京城。
面对日本的两路大军,朝廷上下慌乱一片,虽说一样米养百样人,此时此刻仍有那横不怕死的主儿跟慈禧太后建议迁都再战,但显然这并不合包括老太太在内的广大正常人类的心意,就连爱国主义旗手,伟大的翁师傅,这会儿也不禁腿肚子打战,表示事到如今还是以和为贵,跟日本人谈谈吧。
其实早在2月,清廷就派出了户部侍郎张荫桓和湖南巡抚邵友濂为使节,前往日本广岛议和,结果日本人鸟都不鸟就把两人给赶了回来,因为觉得他们一来不是全权,很多事情根本做不了主,二来官职太低,一个部长一个副部长你以为跑来开副部长级峰会么?第三是纯粹还想再装装逼,借此告诉大清,爷还能接着打,不但能打下威海卫,还能一直打到你北京城。
但实际上这事儿比较难,因为以当时日本的后勤保障水平来看,战线一旦拉太长,战场一旦铺太开那铁定就要出问题,所以在赶走两大臣的同时,倒也不忘指一条明路,表示如果真想谈,就让李鸿章来谈吧。
于是在当年的3月,李鸿章带着儿子李经方和美国顾问科士达等随员100多人,以头等全权大臣的名义,开赴日本。
虽然他根本就不想去。
从古到今,主和派往往等同于卖国,而且抛头露面去订和约的更是罪大恶极,尽管他李鸿章是代表大清朝廷代表大清皇帝前去议和,但那顶汉奸的帽子,却只会扣在他一人身上。
杨三已死无苏丑,李二先生是汉奸。
当时的北京城里,普遍传诵着这副对联。杨三,本名杨鸣玉,苏州人,昆曲名家,尤擅丑角,于甲午年(1894)病逝,正值尸骨未寒的时候,故有好事者撰此挽联,上联表哀悼,下联骂李中堂,一时获得叫好声无数。
但李鸿章还是去了日本,为了大清,为了朝廷,也为了救那些此时正在京城说长道短义愤填膺骂他是汉奸的人,这里面包括了翁同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