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年上海碎尸案侦破纪实(第3/9 页)
黄柏森是上海市的老法医,在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破获过不少大案,1964 年还受到了公安部的表扬。不过文革一开始,他就受到冲击,被隔离审查。好在法医室的 “造反派” 能力有限,1970 年秋天,黄柏森又被请回法医室,恢复了原职。李延吉和张泰运二人在 80 年代是上海市法医室的权威人物,培养了王德明、阎建军、尤剑达等一批优秀法医。
经过三人连夜尸检,得出以下结论:死者为女性,年龄在 19 到 23 岁左右,身高约 1.61 米,体重 63 公斤左右。死者生前较为丰满,乳房较大,左边乳头因发育不良呈凹陷状,后背靠近腰的地方有一个直径 1.5 厘米的天生圆形黑色胎记。直接死因是颈部被掐,导致机械性窒息,死亡时间大概在发现尸体前的 60 到 65 个小时,也就是 1972 年 1 月 1 日凌晨;从胃里食物的消化情况来看,死者是在吃完最后一顿饭后的 2 到 3 小时死亡的,最后吃的食物是白菜肉丝年糕。
各尸块的断裂处十分整齐,表明凶手手臂力量较大,分尸工具可能是斧头、砍肉刀之类沉重的利器,凶手可能从事过木工、屠夫、厨师这类工作。
接着,黄柏森对死者身份做出了如下判断:
从死者的头发样式来看,她生前居住在上海市区,而非农村或外地。
死者手掌较大,皮肤粗糙坚硬,表明她生前长时间从事过需要用手握工具的体力活,且右手使用频率更高;不过,她双手手掌皮肤表皮最外层已经开始变软,说明她大概在死前两三个月就停止了体力劳动。
死者牙齿有一定磨损,这是少年换牙后长期食用炒蚕豆、炒黄豆、小核桃等硬食物造成的。结合头发样式,她虽在上海市区生活,但可能处于较低的社会层次,很可能出身普通劳动人民家庭,家庭经济条件一般。
死者被害前两到三小时吃过白菜肉丝年糕,再联系她喜欢吃炒蚕豆、黄豆等食物,可以判断她是江南人,综合第一条,她极有可能是上海人。
1 月 4 日凌晨 1 点,顾向敏将案情上报给上海市军管会。随后,军管会安排市局刑侦处刑警一队和川沙县刑警队抽调人员组成 1.3 碎尸案专案组,由顾向敏担任组长,马逸夫、肖勇康担任副组长,专门负责侦破此案。2 时 30 分,顾向敏在刑侦处会议室召开专案组第一次会议,经过商讨,决定以碎尸发现地为中心,在方圆 10 里范围内广泛发动群众,征集线索,以确定死者身份,寻找凶手的蛛丝马迹。
然而,前两日专案组对以杨思公社为中心的周边 6 个公社和城镇进行了全面排查,询问了上千名群众,却一无所获。顾向敏意识到这样盲目排查没有效果,必须改变思路,先确定死者身份。于是,他决定将排查范围从川沙县扩大到整个上海市区,重点先从与杨思公社隔江相望的南市区开始。专案组的警察们在南市区的户籍档案中查找了整整三天,找出了十几个疑似失联的女青年,但经过核实,都不符合死者特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