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第9/10 页)
从前装线膛击发枪到现在的后装栓动步枪,其实中间还有着许多革命性的枪械技术进步。比如前装枪的纸包弹只是为了容纳定量的弹丸和火药,方便快速装填和防止装药误差,在装填时需要射手用牙撕开包装再用通条把火药和弹丸从枪口装进去。
而现在乌萨斯帝国第六军使用的“伯丹1型”是所谓针发枪(needle-gun),扣动扳机后,枪机的长杆形击针刺破硬纸弹壳,撞击底火,引燃发射药,将弹丸射出,其硬纸壳弹不用牙咬,外面这层纸是在发挥弹壳的部分作用。这种枪机构型的缺点是其枪机气密性很差,泻出的高温高压火药燃气会干扰射手瞄准,严重的甚至会灼伤皮肤。至于解决办法,治标的是加装橡胶闭气圈阻止燃气泄漏,治本的办法是使用金属弹壳解决气密性问题。(见章末PS)
作为新式后装枪的第一批试用部队,第六军虽然“早换早享受”,但其他军“晚换更先进”,都在用改进枪机发射金属定装弹的“伯丹2型”步枪了,第六军却得先把纸包弹消耗完了才能把这些伯丹1型退回去换新枪——对于换新批次伯丹2型步枪的申请,军械局永远只会这么回答:
“又不是不能用”。
这个流程需要时间,所以第六军现在居然在同时使用两种战斗性能相似却完全不能通用的弹药,而两种步枪也是相当一部分零部件不能通用。
平心而论,乌萨斯帝国从上面的统治机构到下面的基础组织虽然问题多多,但其工作效率甚至在封建帝国里还能算不错。而其统治阶级并不缺乏能力杰出的精英,平均水平也还说得过去。
以换装新式步枪为例,现在的伯丹步枪,单支步枪的成本大约是旧式步枪的3倍,一分钟消耗的弹药大约是过去的4~5倍。以一支步枪来说,这算不了什么,但将这个倍数乘以乌萨斯现役军队总人数以及库存储备需要量这两个基数,就会形成一个恐怖的数字。
“后装枪”是个很宽泛的概念,老式前装枪在后膛靠近枪机处切开,改装成有简易闭锁装置的活门结构,这么一改动也是个能趴着装子弹的后膛枪,射速同样比前装枪快;而且从部队换装到工厂生产线无论哪个方面都是见效快成本低——但是活门后装枪操作繁琐、漏气严重、性能低下,最多算个权宜之计。
而更先进的,乌萨斯帝国皇家科学院的化学家们已经发现了硝化谷物、硝化淀粉和硝化纤维等初代硝基发射药爆炸物的优异性能,又发现了原始的钝化剂,正在实验室里试制早期无烟火药,现在的样品枪械和弹药已经得到了军方的狂热追捧。
若是再给几年时间,乌萨斯帝国完全可以制造技术水平等同莫辛纳甘的步枪——但是,样品枪是靠特殊的源石技艺加工工艺才达到了所需的加工精度,无烟火药也还处在实验室制造阶段。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