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第2/10 页)
要满足这么多苛刻的条件,似乎没有什么坦克能够胜任了。而少数能胜任的几种坦克,他们的技术原型几乎都来自“T”打头的苏式坦克。
俄罗斯苏联长期以来,由于其相对较小的人口规模和较为恶劣的自然环境等诸多因素,自始至终在发展工业上面临着很大的困难。用“过于注重重工业”来批评苏联总是有些站不住脚的,因为它的人口规模不可能支撑起一个轻重兼顾、大而全的工业体系,也就不会有在此基础上的产业自我升级;实际上,纵观苏联的工业发展史,引入外来投资和技术一直都是主要的产业升级方式之一。
在这种条件的限制下,苏式坦克凭借设计师们出色的整合能力与从系统综合能力出发去选择各单元设备的设计思路,成功以平庸的子系统性能做到了出色的系统整体性能。而拥有更好火炮、发动机、装甲技术等子系统的异国同行们则时常得不偿失。
比如围绕火炮展开设计的德三工程师们:为了能够装载威力无比的88mm炮,新式坦克必须有一个巨大的炮塔,为了让这个巨大的炮塔有足够的防护能力,这个炮塔就变得奇重无比,为了能够装载这个奇重无比的炮塔,就需要一个超大号的底盘……从1943年开始的德三坦克几乎永远脱离不了这个水多加面面多加水的怪圈。这么搞出来的坦克皮厚炮猛,时常能创造出数不胜数的奇迹式战术胜利,交换比漂亮得吓人。
那么代价是什么?
代价就是这些坦克悬挂既糟糕,油耗又惊人(虎王的满油公路行程才80~90公里,根本就没法进行战役机动),几乎完全不能跑,根本无法完成高速度的机械化突击——这本来是“闪电战”在军事战役层面的主要部分。不能跑的车是不能算坦克的。
再比如嘤国坦克,嗯,二战里的嘤国坦克……我们都知道,嘤国佬有出色的子系统,比如发动机、比如17磅炮。但他们跟毛子设计局恰恰相反,总是能把好东西拼成一坨……直到克伦威尔巡洋坦克时才能说初步弄明白坦克怎么造,到了百夫长时才算跟上时代的潮流,可那时都1945年了。
所以,当前泰拉保民军和阿特拉斯的主力坦克,其技术原型当然主要来自苏联坦克。而其中的高端型号,其技术水平大致相当于冷战中期。初期复合装甲、有自动装弹机的125MM坦克炮、下反稳像光点注入的指挥仪式火控系统、来自40K黑科技从汽柴油到酒精再到液化源石都能烧的发动机……其战斗性能足够保证压倒泰拉各国现役的绝大部分陆战单位,其技术复杂程度也在可接受范围以内。
至少在113师玩命猛灌手把手教,再加上催眠学习乃至记忆刻录教育装置加持之下的整合运动,应该能在一个五年计划的时间里积攒出技术水平全面达到冷战初期,部分达到冷战中期的简易工业体系……吧?
不过,不同于泰拉保民军装备的标准型号“犀牛”主战坦克,阿特拉斯拥有来自原红镰锤军团“技术之阶”和“支援之阶”的技术军士和辅助军技术兵,以及机械修会的派遣技术神甫们作为勤务保障和勤务支援单位,可以用更高的维护难度和装备技术含量换取战斗性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