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第3/10 页)
当然,以保民军的这种突击速度,集团军指挥官的层面恐怕还真做不了太多。
如果看细节,就更惊人,惊悚到恐怖片的程度:保民军第1集团军在五天里负责牵制帝国第一集团军,凭借火力和装备优势取得了不少战术胜利,但兵力优势不够大,无法取得压倒性的优势歼灭敌人。可另三个保民军集团军吞下第二集团军后,甚至还保持着完整的战斗力,19日当天便将进攻态势从由西向东转为由南向北,第3、第5两个集团军突击乌萨斯帝国军第10、第12军两个军,19日当天就完全突破第一防御地带,个别地段突破了第二防御地带。到20日保民军投入坦克师和机械化步兵师时,帝国军防线当即被完全撕裂。换句话说,第1集团军在面对保民军的主力进攻时,只撑了1天,1天!
1095年2月27日早晨,乌萨斯帝国第一、二集团军宣告不复存在。
五十年后的哥伦比亚陆军上校,乌萨斯军事研究专家戴维。格兰茨对此评价说:
“从组织上看,乌萨斯帝国武装力量到1095年初显然尽显颓势。除多个集团军被歼灭或遭受歼灭性打击外,陆行舰队同样在一直遭受沉重打击。尽管帝国逐渐开始工业动员,并不断奴役劳工,还得到了极具组织天赋与铁血手腕的领导层指导,却还只能给现有部队七拼八凑一些装备出来。新一代武器,尤其是装甲车辆和战斗机,也无法提供技术优势。何况帝国没有足够的产能、操作人员和燃料。
“每一次新的撤退,都迫使帝国军越来越快地将新动员的部队投入战斗,相应的训练却越来越少;那些训练差劲的部队在学会打仗前伤亡率高得出奇,而这些伤亡又使帝国军队不得不让下一波补充人员更早结束训练。与此同时,那些在以往战争中铸就辉煌胜利的军事贵族骨干也正逐渐老迈和凋零。他们或是无法适应全新的战争形式,或是在战争中失去生命。
“帝国军指挥官总是在回忆录中归罪于帝国皇帝的错误领导或红色武装力量的压倒性数量优势——但这两个理由都被夸大了。实际上,费奥多尔甚至没有能力干涉各集团军的具体行动,将军们也绝不是从不犯错的完人;由于保民军精通伪装,帝国军队的评估同样有所夸大。
“或许战争形势一边倒的最主要原因,还是在于红色军队在指挥、参谋及战役战术技巧上的革命性变化。在1090年时,保民军及其前身不过是几个团的游击队与轻步兵;到了1092年时,他们第一次在野外的机动作战中重创帝国集团军;而在1095年初的历史关头上,泰拉人民保卫军的指挥员和参谋人员已经拥有了世界顶尖的职业素养,对机械化作战的理论掌握和经验积累无人可及。
“联合参谋部有整整一个部门专门研究和传播‘战争经验’,这些经验是他们采用整合主义的方法论全面分析每一场战斗、战役和战局得来;相关的经验教训在与人联方面传授的理论结合后,便形成了新的条令和作战程序。在1093年,保民军指挥员们就初步学会了如何实施一场真正的诸兵种合同战役。
“在顿河流域和北方战线,保民军指挥员和参谋人员证明他们在情报和伪装上十分老练,能协调炮兵、工程兵、侦察兵、步兵、装甲兵和航空兵动作,出其不意地在敌人面前集中压倒性优势兵力。他们也检验了自己的坦克师和机械化步兵师,这类兵团成了保民军进行大纵深突击的标志性力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