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第4/10 页)
摩步第62师和下属各步兵团的炮兵连连开火,绵延的阻拦弹幕从河岸这边盖到河岸那边,在顿河里打出一整面水柱组成的巨墙。随着照明弹青白色的光亮扫过顿河河面,祖巴乔夫清晰地看见了河面里漂浮的船只碎片和尸体。。。。。。
总得来说,保民军西方面军和乌萨斯帝国超过三个集团军正大致沿着顿河对峙。但把视角放得更低一些,就知道实际情况没那么简单。在整条河流的各个地段,都有着保民军和帝国军各自在对岸的桥头堡。
传统印象中的乌萨斯人以吃苦耐劳著称,而这场内战中的两方也都表现出了这种特征。保民军可以凭借拥有两栖性能的装甲车辆强渡顿河,在对岸的敌军阵地上打出桥头堡,然后用各种舟桥设备建立起登陆场,扩大己方阵地;而帝国军官兵的表现也出乎意料,尽管他们完全没有机械化舟桥设备和作业技能,但依然用各种办法在顿河西岸建立起多处桥头堡,钉在保民军阵地里。
这其中,有的是保民军在进攻中还有没有清扫干净的原乌萨斯阵地;有的是帝国军乘坐他们能够搜集到的任何船只、木筏,甚至临时找来的木板、干圆木,趁夜渡过河流开辟的。这些地方有的是根本没来得及建立防御,有的是保民军的少数掩护部队遭到帝国军突袭,被快速打败。
这类行为最频繁时,能一夜间在整个集团军的地域里全面展开,让保民军手忙脚乱。这类桥头堡一旦形成就是保民军的心头大患。哪怕起初那里面积很小,兵力薄弱,但很快就会变成一个强大的据点。
一处帝国军的桥头堡,今天晚上只有一个连驻守,一个晚上过去,第二天清晨就会变成一个团;再到第二天夜幕降临时,那里就会成为必须保民军整个师集中力量才能啃下来的坚固堡垒。吃过几次亏后,保民军宁肯在来不及组织火炮和空中掩护的情况下就组织猛烈攻击清除掉刚发现的帝国军桥头堡,也不敢再拖延了。
但是反复牵扯,十个塞子堵十二个窟窿之下,保民军实在是疲于奔命。西方面军第5集团军就此展开了讨论,最后提出了新方案:故意留少数几个桥头堡下来,控制住反击的时间和速度,给帝国军“这几个桥头堡能打开局面”的假象,让帝国军将兵力和装备集中到这几个桥头堡上——
帝国军四处制造热点让兵力较少的保民军疲于奔命,可是以集中对集中,保民军的火力和装备怕过帝国军?
现在这处桥头堡的两岸,帝国军已经集结了超过两个步兵师和大批军、师属炮兵部分队的步炮兵。一批中小型陆行舰也集中到了对岸,隐藏在地形里打远程曲射。
陆行舰里最小的护卫舰,一艘也足够顶一个85MM轻型加农炮连,驱逐舰就能顶半个122炮营。再加上舰船火控、装甲和机动性对常规的野战炮兵营连的优势,保民军那强大的炮兵被炮战牵扯了不少精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