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北京电视剧何时走出混沌(第2/2 页)
缺乏生活的积累,却还要不断地编下去,演下去,导下去,后果便可想而知了。于是一批又一批“假、大、空”的作品问世了,这样的作品,观众能买账吗?制作单位不管作品好坏,都要一如既往地炒作一番,有时会得到一时之利,毕竟不是长远之计,结果赔了夫人又折兵也属正常。如果这些人能在失败中早些警醒还不算晚,但他们的警醒并不是检点自身的问题——在向“钱”赶的路上,也没有时间去想——一概把失败归结于客观因素,在乱眼看名利的红尘中,艺术终于被湮没了,剩下的只能是“假、大、空”在流传了。
近亲繁殖的畸形儿
不论干什么行当,时间长了都会形成一个特定的小圈子。影视界的人自然也有自己的小圈子。形成这样的圈子本身并没有什么错,影视创作不是个体劳动,而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人们都知道,搞艺术创作的人,因文化背景不同,气质、修养不一样,创作出来的作品也会千差万别,慢慢地形成自己的风格,也就是定式。这种定式会产生一定的局限性,无形中就制约了艺术的发展、创造。每个从艺人员都很难逃避这种定式,能否打破这种定式,完全靠自身的努力。
因志同道合形成的小圈子,时间长了也会出现这种不利于创作的定式。这种定式的形成制约了电视剧的发展。创作路数的狭窄,导致作品千人一面的印象。没有提供新形象,没有新生活去补充,情节、故事大同小异,观众自然对这种现状不满。为亲情,友情,哥们儿姐们儿的“义”所左右,这种圈子很难打破。中国人有着自己古老的观念:肥水不流外人田;苟富贵,毋相忘。这些观念使这个小圈子紧密地团结在一起,外人很难走近,更别说能在其中了。转来转去,就那么几个熟面孔,这种近亲繁殖,势必把艺术引向一条死胡同,产出一批畸形儿。
当然,除了上述几点外,还有一些其他原因。例如,规模化生产,适应市场,提高主创人员的敬业精神和素质等问题,当然这些都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改变的,一切将任重而道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