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战争 人性 爱情(第2/2 页)
生活的复杂造就了多彩的种种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才是迷离的人生和现实,让我们每个人生活在其中,期待着又一个日子的来临。有观众看过《激情燃烧的岁月》后问我,假如褚琴没有和石光荣结合,而是和枫继续好下去,甚至结婚生子又会如何?我一时不知如何回答,我明白问这话的人都是善良的,如果就故事本身的话,那又是另外一部作品了。
还有就《战旗如画》,老康先生指出了作品中的“父亲”嗜血成性的看法,“父亲”不仅杀敌如麻,还杀死了自己的警卫员。关于军人,那个年代的军人,我们也要客观地去看待,“父亲”那一辈军人在革命前、或者革命期间,他们的动机并不纯洁,目标也不坚定。虽然一入伍,组织就教育他们,我们要建立新中国,实现共产主义,但对那些大字不识一个的农民来说,新中国和共产主义对他们来说如天方夜谭;即便对于今天的我们,共产主义仍然是摸不到、看不清的一个名词而已。我们现在的努力,更多的是关注自己身边的生活,为自己一个又一个短期的目标努力、奋斗着。
那一代没有很高觉悟的军人,在一场残酷的、你死我活的战斗面前,谁能不怕死?就是在今天,当我们面对生死时,我想百分之百的人都会选择生。临阵脱逃在任何一支部队的纪律里,都是死罪一条。一方要战胜另一方,一支部队的凝聚力是至关重要的,如果“父亲”不杀死临阵脱逃的警卫员,那么在下一次的战斗中还会有人用这样的办法脱逃。这样的队伍还会有战斗力吗?没有战斗力的结局,当然又是另一种结局了,比如国民党的队伍。
应该说“父亲”在那样的瞬间作出这样的决定是英明的,因为“父亲”是职业军人,他知道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用局部的一点残忍换来更多人的人性——胜利了,就保存了实力,那就是生;如果失败了,那就是死,死的就不是警卫员一个人了,有可能是当时“父亲”所率领的一个连队。这么比较起来,哪个更人性一些呢?不仅“父亲”那一代的军人如此,包括现在的军人,假如在战场上临阵脱逃,那也是死罪,指挥员有权就地处决。这是更大的人性。我对这样的军人不能不用出色来形容他们。军人的这份职业,就是为战争而设定的,任何一支军队都希望胜利,但真正在生与死面前却是无法选择的,只能战斗到底。
我理解我们的知识分子是怀着巨大的人性情怀,站在历史的高度关注我们的社会和人性,我非常赞成。但有时考虑人性的角度是不太一样的,军队是国家的暴力机器,为了国家的存亡和一场战役的胜利,不能用简单的人性去衡量一切。我们一直提倡和平,只有和平才能最大程度地保护我们的人性、人权,但和平遭到威胁时,我们只能先牺牲暂时的人性,用非人性的手段去消灭“敌人”,换取自己的胜利,然后才会有和平。
关于《战旗如画》这部小说引发的一些话题,拉拉杂杂地说了这么多,我并不是想辩白什么,好像听不得批评家的一点意见,只是在某些问题、观点上的一些商榷罢了。老康的意见代表了一批人的想法,文无定法,观念更是多种多样,只有这样,我们的生活才能有序和健康。
再次感谢老师、学长对拙作的批评和指导。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