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工人和军人专政(第5/5 页)
换回的物资更是五花八门,应有尽有。其中一部分物资直接进入市场,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或奢侈品;另一部分则被不奴部直接用来购置原材料,以满足不断增长的生产需求。如此循环往复,整个经济体系就像一个精密运转的巨大机器,每一个环节都紧密相连,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着社会的繁荣与发展。
如今,通过交易这种方式,他们轻而易举地获取到了数量极其可观的煤炭以及铁矿石资源。如此庞大的量完全可以充分满足他们当下的各种需求。然而,出于对未来长远发展的考量,为了避免出现开采技术中断传承、后继无人的局面,袁华毅然决然地下达命令,要求那两支负责相关工作的分工队伍持续不断地开展采集作业。不仅如此,他还特别授予了这两个团队更大程度的工具定制权限,目的就是要借助先进且适宜的工具,使得他们仅需投入相对较少的人力资源,就能够生产出与以往同等规模甚至更为丰盛的原材料产量。这样一来,既能确保当前的供应稳定无虞,又能为将来可能面临的挑战提前做好充足准备。
两个工头还就答应了,他们经过讨论,一致认为工具定制权,其实比人力更重要,比如利用风车来提取井口下的煤矿,比人搬运要快的多。而且,袁华向他们介绍了铁轨,只要有铁轨和铁轨小车,一次性能拉上的煤矿,十倍于人力。
这两个部门多出来的人口,被释放去其他的生产部门。
说起那些毫无技术含量的活儿,比如挖土这种获取制作陶器与砖头所需原材料的工作,由于其需求量庞大,并且极度消耗人力资源,所以他们往往采取直接交易的方式来解决。之所以如此行事,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调动外部的人力资源供不奴部加以利用。通过这种策略,可以将那些虽然耗费大量人力,但并不能创造出最大价值的工作,从阿兰族内部剥离出去,并以瓷器和铁器作为交换条件,外包给其他族群或个人去完成。这样一来,不仅能够减轻阿兰族自身的劳动负担,还能集中精力从事更具附加值、对部落发展更为关键的生产活动,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及效益的最大化。
这种交易,沿着里海周边的部落都抢着着做,泥巴换瓷器和铁器,谁不愿意?
刘玉在四月底做过统计,如果按照他们的工业使用量,开采这些煤,铁和泥土,不奴族需要动用一千五百的人力,这也就是说,不奴族已经调动了外界至少1500人在参与劳动循环,这还是按照不奴族的人力来计算的,普通阿兰族的部落,他们没有那么多生产工具,他们的生产力,可能还远远不止这点人数。
喜欢大汉与罗马请大家收藏:www.xiakezw.com大汉与罗马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