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证第十七(第4/10 页)
【译文】《礼记·王制》说:"赤裸着股和肱。"郑玄说:"此句说的是捋起衣服、露出臂和腿。"现在的书都把"捋"字写成"擐甲"的"擐"字。国子学博士萧该认为:"'擐'应当是'揎'字,音'宣','擐'是穿着的意思,没有露出手臂的含义。"查考《字林》,萧该的读音是正确的,徐爰把"擐"读为"患",是不对的。
【原文】《汉书》:"田肯贺上。"江南本皆作"宵"字。沛国刘显,博览经籍,偏精班《汉》,梁代谓之《汉》圣。显子臻,不坠家业。读班史,呼为田肯。梁元帝尝问之,答曰:"此无义可求,但臣家旧本,以雌黄改'宵'为'肯'。"元帝无以难之。吾至江北,见本为"肯"。
【译文】《汉书》中有:"田肯贺上。"江南的版本"肯"作"宵"。沛国人刘显,博览经籍,尤为精通班固的《汉书》,梁朝人称他为"《汉》圣"。刘显的儿子刘臻,不失家传儒业。他读班固的《汉书》,读作"田肯"。梁元帝曾问他这样读的原因。他回答说:"这没有什么含义可寻求,只是我家的旧本中,都用雌黄把'宵'字改成了'肯'字。"元帝也没有难住他。我到江北后,看见那里的版本原来就写作"肯"字。
【原文】《汉书·王莽赞》云:"紫色蛙声,余分闰位。"盖谓非玄黄之色,不中律吕之音也。近有学士,名问甚高,遂云:"王莽非直鸢髆虎视,而复紫色蛙声。"亦为误矣。
【译文】《汉书·王莽赞》说:"其色不正,其声邪,其位非正统。"大意是说:"王莽的帝位,不是玄黄正色,不合符律吕正音。最近有位学士,名望很高,竟然说:"王莽不但长着鹰的臂膀、虎的眼睛,而且还有紫色的皮肤,青蛙的声音。"这也是错误的。
【原文】简策字,竹下施朿,末代隶书,似杞、宋之宋,亦有竹下遂为夹者;犹如刺字之傍应为朿,今亦作夹。徐仙民《春秋》、《礼音》,遂以筴为正字,以策为音,殊为颠倒。《史记》又作悉字,误而为述,作妒字,误而为姤,裴、徐、邹皆以悉字音述,以妒字音姤。既尔,则亦可以亥为豕字音,以帝为虎字音乎?
【译文】简策的"策"字,是"竹"字下面放一个"朿"字,后代隶书中,写得像杞国、宋国的"宋"字,也有在"竹"字下加一个"夹"字的;就像"刺"字的偏旁应当是"朿",现在也写作"夹"。徐仙民的《春秋左氏传音》、《礼记音》中,竟以"筴"字为正确的字,以"策"作读音,这是完全颠倒了。《史记》在写"悉"字时,也误写为"述"字,写"妒"字时,误写为"姤"字,裴骃、徐广、邹诞生都以"悉"字给"述"字注音,以"妒"字给"姤"字注音。既然这样,那么也可以"亥"字为"豕"字注音,以"帝"字为"虎"字注音吗?
【原文】张揖云:"虙,今伏羲氏也。"孟康《汉书》古文注亦云:"虙,今伏。"而皇甫谧云:"伏羲或谓之宓羲。"按诸经史纬候,遂无宓羲之号。虙字从虍,宓字从宓去掉必,下俱为必,末世传写,遂误以虙为宓,而《帝王世纪》因更立名耳。何以验之?孔子弟子虙子贱为单父宰,即虙羲之后,俗字亦为宓,或复加山。今兖州永昌郡城,旧单父地也,东门有《子贱碑》,汉世所立,乃曰:"济南伏生,即子贱之后。"是知虙之与伏,古来通字,误以为宓,较可知矣。
【译文】张揖说:"虙,即现在所说的伏羲氏。"孟康《汉书》古文注也说:"'虙',就是今天的'伏'。"而皇甫谧却说:"伏羲,有人也写为宓羲。"按,各种经、史、纬、候之书,没有宓羲这个称呼。"虙"字从"虍","宓"字从"宓去掉必",下面都为"必",后来的传抄,误把"虙"字写成"宓",《帝王世纪》据此另立了一个"宓羲"的名称。怎样来验证呢?孔子的弟子虙子贱任单父宰,他就是虙羲的后代,他的姓俗写作"宓",有的在它下面再加个"山"。现在兖州的永昌郡城,就是昔日单父主管的旧址,城东门有一块"子贱碑",是汉代竖立的,上面刻着:"济南人伏生,是子贱的后人。"由此可知:"虙"与"伏",自古以来就通用,后人误将"虙"写成"宓"的原因,大略可知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