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八节 大造军舰(第3/4 页)
柯拜船坞位于黄埔水道和新洲水道的会合处,坞口泥沙易被水流冲走,很少淤积。船坞长300英尺(91.44米),坞口宽75英尺(22.86米),能驶入吃水17英尺(5.18米)深的船舶;坞后面的小斜坡上,还设有一滑道供新船下水使用。
船坞用花岗石建成,层叠的坞边有如祭坛梯级。坞口设浮闸门,闸门做成硬木箱形,以打实干河泥砖压载,整个用黄铜螺栓连结。石船坞用水泵抽水,水泵由蒸汽机带动,整座石坞造价估计约7万元。
这个船坞是当时远东地区第一座石船坞,也是外资在广州经营的最早的工业企业,具备承修当时世界第一流轮船的能力。坞口设浮闸门的船坞也是第一次在中国出现。
由于柯拜的船坞是当时中国境内最先进的船坞,很快大英轮船公司、英国皇家海军、海运公司等第一流国际船舶公司,纷纷成为他的客户,修船业务非常繁忙,全年开满工。
获益颇丰的同时,柯拜还开始发展造船能力,1856年春,柯拜船坞为美国坞主詹姆斯·b·恩迪特建造了一艘百合花(lily)号蒸汽帆船。百合花号总长179英尺(54.56米),龙骨长162英尺(49.38米),中宽22英尺(6.71米),排水量约1000吨,这是当时在中国境内建造的最大的轮船。
尽管已经成为成功人士,柯拜连居住在地上的权力都没有,他的船坞名义上是“租的”,业主挂靠在当地一家工匠名下,而他自己造了一艘船常年生活在水上,与疍民为伴。
也正是因为洋人无法在广州买地、建造房屋等,所以才让柯拜抢先了一步,开启了这种经营模式,但是接着就有很多洋行开始模仿,很快广州黄埔一带就出现了另外两家船坞公司,旗记和于仁,跟柯拜一起形成三大造船厂瓜分广州市场的局面。
跟柯拜一样,这些洋船厂的企业家也都住在船上,比邻而居。
发展到第二次鴉片战争前,他们已经垄断了广州的修造船业,当地所有的船坞,都被他们收购,包括属于华人工匠的泥船坞也都纷纷卖给了他们。
但是第二次鴉片开始后的一天,不知道是因为他们的垄断伤害到中国同行的利益,还是单纯的想要绑票,亦或者是想要砍头领赏,有一天一艘舢舨靠上了柯拜的大船,告诉他有一封信送给他,柯拜站在甲板上来取信,却被舢板上的七八个大汉给拉了下去,从此消失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