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第1/10 页)
而且,“既然上扬斯克与切尔斯基地区无法穿过,那么在其后方的北方荒原东部就没必要严加防守了”。于是该地区部署的第一、第二集团军完全把这里当成了疗养院。帝国军的所谓防线,堑壕的深度刚刚够用来填尸,防御工事也才刚刚开始挖地基。至于后续应有的建材和设备。。。。。。不是被抽调去了西南战线,就是被军官老爷们拿去倒卖了。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看到顿河流域的家伙们发了财,其他地方的军人们也迅速投身各种买卖,而最常见的“业务”非倒卖物资莫属。在乌萨斯帝国,军队同样也饱受物资匮乏之苦,但毕竟有优先供应的资格。只要搞定部分关键节点,各种明暗渠道总会适时出现。倒腾军用物资发财,之后账上生花或是挪用其他物资弥补亏空,完全可以应付过去。
抱着这样的侥幸心态,两个乌萨斯集团军仓库里的物资如同开闸泄洪一般流入黑市,为通货膨胀推波助澜。更让人不知如何吐槽的是,这两个集团军倒卖的物资有相当一部分最后转入了保民军之手。在一轮魔幻之旅后,原本该是乌萨斯碉堡支撑柱的木料变成了保民军急造军路上的圆木。
按照帝国军的现行编制,一个集团军的野战主力部队应当有三个5师制的步兵军,一个集团军有十五个左右的师。可是乌萨斯第一和第二集团军合计仅有十个师。这十个师还都是从人员到训练再到武器装备全都一塌糊涂,人称“除了步枪什么都缺”——这步枪还得靠前装枪凑数。
他们的软实力同样让人无语。简而言之,在地理位置和军事部署层面上,两个集团军的各军、各师大多呈分散部署状态,完全没有称得上“防线”的部署;在主观认识和心态、觉悟层面,基本没有什么称得上“备战”的表现。保民军的指挥员和参谋们反复思考,怀疑两个乌萨斯集团军从没考虑过来自西侧的大兵团进攻。
所以,“柏林”计划一开始的要点,就是用最快速度穿过横贯北方荒原中部的山脉,把战线推到两个乌萨斯集团军面前,然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其消灭。
关键在于时间。
敌人很弱是真的,但是交通条件过于脆弱是也是真的。不用整师整团地在阻击阵地上与滚滚而来的装甲纵队同归于尽,哪怕大多数乌萨斯军人都在猝然来临的打击中逃窜,但只需要一小部分忠于职守,尚存荣誉感的帝国军官兵选择尽忠到最后一刻。麻烦就不会小。
散兵游勇在森林的掩护下向保民军行军队列打黑枪,拖延行军速度。保民军就必须挤过仅仅四车道甚至双车道公路上满满当当的行军队列,把部队派进路边的森林驱逐游击队。
散兵游勇对桥梁和公路实施简单的爆破。保民军就必须让工程兵和工程器械穿过拥挤的行军队列,赶上来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