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50(1 / 2)

在北宋靠摆摊 易楠苏伊 19419 字 3个月前
🎁美女直播

第41章

二郎一大早就过来张杏花帮忙,正挑着扁担往外运草呢。

有些草是可以沤肥,有些草生命力顽强,沤肥不成,还有可能让它死灰复燃。这种草就得把它堆放到河沟里晒干,让它枯死。

看到张希瑶过来,二郎脸微微有点红,硬着头皮道,“我来给家里开荒。”

张希瑶没有戳穿他,而是围着他转了一圈。

二郎被她看得浑身不自在,“阿瑶,你怎么了?”

“他们一大早就进山找蝉蜕,只有你没去。他们说做好吃的,没你的份!”张希瑶捏着下巴打量他。

二郎今年也才十五,正是馋嘴的年纪,听到没有他的份,就有些急了,“我在给咱家干活。”

“他们也给家里干活啊。”张希瑶指了指远处的稻田。那些孩子都在稻田拔草呢。古代没有农药,除草全部人工,“可吃食却是他们卖蝉蜕得来的钱。你没付出劳动就没你的份!”

二郎抿了抿唇,想为自己辩解,可又找不到理由。

张希瑶冲他道,“不过我替你说了好话。说你也帮了我不少忙。他们就同意分你一份。”

别看他们找蝉蜕时,张希瑶从来不去。但这帮孩子没有把她撇出去。因为就是她的坚持,蝉蜕才能卖上高价。要是没有张希瑶的坚持,他们肯定会把蝉蜕卖给镇上。他们就亏大发了。

二郎听完,立刻喜得眉开眼笑,一个劲儿夸张希瑶是个好人。

被发了好人卡的张希瑶摆了摆手,“我帮了你,你是不是也该帮我?”

二郎也很上道,拍着胸脯,“阿瑶,你说!我一定听你的。”

张希瑶让他去山上砍几根竹子,要把中间部位打通。

这活简单,二郎满口答应,但他好奇,“砍竹子有什么用?”

“我要用它引水。”张希瑶翘起唇角。

二郎还是不懂,“那渠里的水太浅了,根本流不到沟里。”

“让你去,你就去。”张希瑶觉得二郎哥跟二伯娘有点相似。为了少干活喜欢找借口。

二郎麻溜闭嘴了,“行行行!我现在就去。”

他将杂菜运出去,跑去跟杏花说一声,就急匆匆去了山上。

山上许多竹子没人要。村民们有需要时,也会去山上砍。这东西到处都有,不值什么钱。

砍了三根竹子,从山上运下来,二郎累得满头大汗。又按照张希瑶要求把两根竹子中间打通。这个需要蛮力。用细一点的竹子伸进去捣,一直将中间部位捣烂。

张老头看到两人在这儿忙活,也凑过来。

等二郎将竹子打通,张希瑶用竹子做他个连接管。只要砍断竹子的两截,然后在他们一端凿个圆形,将其中一截竹子插进另一个竹子。这样就成九十度。这里面有个翘门,挖洞的那端一定要有竹节,这样水灌下去,才能呈九十度转弯。

做完连接管,张希瑶让二郎把旱地的小河沟挖深一些。

张老头试探问,“你是想用它储存雨水?”

他这个猜测不能说错。毕竟开封夏季炎热,但三不五时也会下雨。

张希瑶摇头说不是。

家里没有铁锨,二郎就只能用锄头一点点刨。刨好的土还得垒个坝,这样引过来的水不会一直往前流。这样就在这边聚集一个水洼。

张希瑶把自己打了农具的事说了,“我还想买个蚊帐。咱家蚊子太多了。我一晚上没睡好。”

她觉得自己是真能忍,可以一直忍到现在。

张老头只道,“你花自己钱,我不管你。”

张希瑶点点头,要是全家人都得买蚊帐,那可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她要享受,就得自己花钱。没毛病。

他们有一搭没一搭说着话,许氏从不远处急急忙忙跑过来,看她那火急火燎的样子,一看就不是善茬。

果不其然,到了地头,看到张希瑶站在边上,啥活不干,反而她儿子像个老黄牛似的,吭哧吭哧挖土。她顿时来了火气,“爹,二郎年纪还小,还在长身体呢。哪能让他干这么重的活计?”

张老头点头,“要不然你来干?”

许氏噎得不轻,她干个屁啊。她哪有那力气?!她抿唇,没话找话,“二郎,你挖这个干什么?现在又没水!”

二郎也不知道,他实话实说,“阿瑶让我挖的。”

这个理由一下就给了许氏借口,凭啥阿瑶可以有二十亩荒地,而她家秋花什么都没有。老爷子就是偏心。她几乎是满脸愤慨瞪着张希瑶,“阿瑶,你怎么能指挥二郎做事呢。他可是你哥。”

“是我哥啊。是她自己乐意的。我可没逼他。”张希瑶探头问二郎,“是吧?二郎哥。”

二郎点头,“对。娘,是我自己乐意的。”

许氏气得不轻,直接跳下河沟就拧二郎耳朵,“你犯什么傻呢!这活又不是你一个人的。凭什么欺负你?!其他人都不开荒,只你一个人巴巴跑过来开荒。那肩膀都秃噜皮了。还在那儿一个劲儿叫唤。你是好了伤疤忘了疼?!”

张希瑶懂了,许氏这是心疼儿子受苦。还以为二郎在地里开荒是为她省钱,她淡淡道,“二伯母,二郎哥在地里开荒可不关我的事。我没叫他。”

许氏不信,“你没叫他!他傻啊!”

“我是让他挖沟,但他也得到好处了。他可以吃包子。那蝉蜕可没他的份。要是不干活,他凭什么吃包子?”张希瑶两手一摊。

许氏不服气,“他是为了开荒才没去找蝉蜕。”

“我说了呀,我没让他开荒。是他自己非要来。”张希瑶再次重复。

二郎怕许氏再追问下去,就挠头,“娘,我是为自己家做事。你扯阿瑶作甚!不关她的事。”

许氏气得直跺脚,怎么会有这么蠢的儿子!

二郎吭哧吭哧挖了一个时辰,脸都晒红了。

张希瑶在这边观察一会儿,觉得这个深度应该差不多了,就让二郎扛着两根竹竿跟她走。

二郎依言照做,张老头也跟过去。看孙女到底怎么弄。

张希瑶拿着一根通心竹子,将顺着河道斜坡伸入水中,然后堵住竹子的一端,不停往下戳,让水灌入管中。

许氏、二郎和张老头看得一头雾水。

张老头年纪大,人也稳重。虽然好奇,却并不出声。

许氏心疼儿子,这会儿看张希瑶弄这个,她就控制不住脾气,“阿瑶,你干什么?你不会就想用这个管子把水引到河沟里吧?”

张希瑶回头看她一眼,“是啊!不试试,怎么知道不行!”

如果这只是一个细管子,她用嘴吸就行了。可这竹子太粗了,没法吸,就只能不停地戳。她几乎是把吃奶的力气都使出来了。

戳了一会儿水位已经到中间部位,她实在没力气,就换二郎上。

许氏拉着二郎不让他去,“他快累死了,你让他歇会儿不行吗?”

张希瑶无语,这都歇了好半天。还歇?!

张希瑶幽幽道,“二伯娘,要是他不戳,包子可就没他的份了!”

许氏狠狠瞪了她一眼,坚持好一会儿,到底是吃食更吸引人,放了儿子的手。

二郎接过竹子,学张希瑶刚刚的法子往下戳。

到底经常干农活,力气就是比张希瑶大。只十来下,竹子就开始往外冒水。张希瑶大喜,让他把水管放平。

许氏开始阴阳怪气起来,“你戳它有什么用?你看这管子的水没了。”

张希瑶不搭理她的冷言冷语,她把连接管绑到上面,再用第二根竹竿塞进连接管的另一端。

她把第二根竹子的另一端用手堵住。让张老头从河里舀些水过来。

张老头就用刚刚砍竹子的一小截取了些水从第二根竹子的另一端倒水,一直将竹子灌满。然后再将第二根竹子塞进第一根另一端连接管。

当张希瑶把手松开时,水开始缓缓往外流。顺着河沟一直流到二郎刚刚挖的坑。

张老头纳罕,看得直稀奇。

许氏惊疑不定打量张希瑶,显然没想到她真能把水引上来!

二郎眼巴巴看着张希瑶,“我再去山上砍两根竹子,再把这个河沟里的水吸到地里。”

张希瑶却摇头,“不行!河渠地势高,水才能通过竹子从高处往低处流。但是这个小河沟地势低,田地势高。水流不上去。”

这叫虹吸原理,因为液体压强和大气压强而产生。

二郎觉得有点可惜。

张老头却笑道,“没事!咱们可以用木盆把小河沟的水舀向地里。这已经比之前挑水省事多了。”

张希瑶问张老头,“阿爷,咱们能种甜菜了吗?”

张老头看了又看,终是点头,“行!咱们种甜菜。”

二郎唏嘘,“种菜可比种黄豆费事。”

“赚的钱也不一样啊。”张希瑶问张老头,“咱们这是荒地,没有肥。还是得添些肥才行。”

“哪来的肥啊!”张老头觉得她说话有点过于简单了。谁不想多想肥,可这东西是他想弄就能弄的嘛。

“我看镇上有许多倒夜香会把它卖给镇子旁边的农户,咱们不如花些钱,跟他们买。”张希瑶实在没办法。这古代没有化肥。只能打农家肥的主意。

张老头下意识看了眼二郎。全家都有事要忙,只有二郎还闲着。

二郎吓得脸色铁青,他可不想去拉烘,臭烘烘的,“阿爷,咱们没必要去那么远的地方。”

可近一点的地方,也没有。二郎觉得自己太惨了。他应该跟着爹去镇上卖东西的。

许氏也替儿子说话,“是啊。他现在正在说亲呢。可不能天天拉粪,外人看了像什么样子!”

张希瑶觉得去镇上拉人粪太臭,就退而求其次,“粪便不方便,咱们可以拉草木灰啊。这些一样能沤肥!”

二郎狂点头,“对对对,草木灰比较好!阿爷,要是不够,我就去山上割草,然后晒干之后烧成草木灰撒在田里。”

这些只能算是杯水车薪。哪有从镇上运草木灰来得快!

张老头不太清楚镇上草木灰的价格,表示自己会好好考虑。

张希瑶也不着急,要是价格便宜,阿爷肯定乐意掏钱买。

第42章

张老头当晚就让张婆子到镇上摆摊时,顺便问下倒夜香,只买草木灰,价格多少钱。

张婆子第二天回来告诉他们。他们倒夜香是按车收费。一车是十文钱,价格不算贵。可是他们都是卖给镇子周围的百姓。运到这边不划算。

如果他们只要草木灰,自己运回来的话,一文钱三斤。

听到这个价格,张老头倒吸一口凉气,“这也太贵了。咱们用不起。”

张老头也跟着点头,“太贵了。不买了。”

张希瑶算了一笔账。一般草木灰作为基肥,要两三百斤。如果她按照300斤来算,那就是一百文钱。

她很快做了决定,“阿爷,不如我的二十亩地就买草木灰,咱们做个对比。看看两者之间的差别。如果产量影响不大,咱们下回就不买了。”

张老头听她做了决定,颔首,“行!就按你说得办!”

转眼张婆子就从镇上运回三百斤草木灰。这还是全镇所有人家一天用量。她要6000斤,需要20天才能运完。

张希瑶将它均匀地倒进田里。

他们家开的四十亩地已经全部结束了。张老头给大家结算工钱。

村民们领着工钱,欢欢喜喜走了。

张家人则继续在地里忙活。他们要种甜菜,需要起垄。不过在起垄之前,还得把地再犁一遍。

张老头从里正家借到了铁爬犁。其他人就把地里的石子、草根再捡一遍。大一些的泥土,也要把它捏碎。

好在张婆子很快就从镇上,帮她把农具取回来了。

得知这些农具花了不少钱,许氏就开始阴阳怪气,“还是阿瑶钱多啊。咱们家多少年都没添过农具了。”

张婆子狠狠瞪了她一眼,冲大家道,“这些可是阿瑶自己花钱打的农具。以后她要带走的。”

这话一出,许氏就不高兴了,“凭什么?”

“凭她出的钱。你要是不高兴,那你也出钱打农具,以后分家,农具归你。”张婆子能惯着她!那不能够!

许氏一句话哑了口。她想说,阿瑶没出嫁。可又想到那钱是阿瑶的嫁妆。她心里委屈,“那她开荒的二十亩荒地,是她一个人种吗?还不是咱们一大家子帮她种。”

“所以阿瑶让你白用农具,你还挑三拣四。你脸咋这么大呢。”张婆子也有话说。

“那也不划算。”许氏觉得家里吃亏了,就看向公爹。

张老头看向张希瑶,“阿瑶,你说呢?”

张希瑶摸了摸手腕,“这样吧。我的二十亩地全家一块种。收成交一半给公中。”

许氏还是不满。凭什么交一半?至少交八成才对。她刚要开口,张希瑶斜了她一眼,“阿爷,我觉得二伯娘总是对阿奶分配不满意。认为阿奶偏心我,我是孤女,分家出去,肯定会让村里人笑话。不如把二房分出去吧。让二伯娘也享受当家作主的机会。”

这话一出,许氏瞪大眼睛,“我什么时候说要分家了?”

“阿奶说话的时候,你第一个跳出来反对。没有半点规矩,我还以为现在当家作主的人是你呢。”张希瑶一脸无辜。她好性,可不代表可以任由对方觊觎她的东西。

张老头看向张二伯。

张二伯吓得不轻,忙道,“爹,我没想分家。”他扭头瞪向媳妇,“爹娘作主,有你什么事!快跟爹娘道歉!”

许氏不想被分出去。父母在,不分家。父母在世,要是分家,全村人就会戳他们的脊梁骨,骂他们不孝。而且家里日子眼见好过起来,现在分出去,她什么也得不到。她忙跪下道歉,“爹娘,我错了,我不是这个意思。”

张希瑶补刀,“我知道,你是嫉妒我,嫉妒我嫁妆多。可是当初阿爷给每房都分了一贯钱。你那钱也可以用来做生意,让它钱生钱。你老盯着我作甚!要是天下的人都像你这样嫉妒心重,那你娘家就不配拥有那么多地,应该跟咱们一样住窝棚才对。”

许氏家境很好。家里有四五十亩田地。但是他们家对许氏这个女儿并不好。明明张家那时候已经日落西山,田地卖得七七八八。可许家为了少出嫁妆,还是将许氏许给了张二伯。

许氏涨红着脸,“我没有!”

张希瑶死盯着她不放,“你有!”

许氏没想到她会如此咄咄逼人,恼羞成怒,就要骂起来,“我是你长辈,你怎么能这么跟我说话?”

张婆子哼了哼,“有你这样的长辈吗?!我还活着呢,轮不到你教训!你要是对我的分配不满意,那趁早分家。你过你的舒心日子,我们也不耽误你们发财。”

二郎、秋花和四郎忙跪在许氏身边,替爹娘求情,“爷奶,我娘知错了,她下次再也不敢了。”

二郎押着许氏,让她快些道歉,不要再把事态扩大。

许氏咬着后槽牙,“爹娘,我错了。”

张老头也不想闹得这么不愉快,他将目光逡巡一圈,“我给你们各房的嫁妆,你们自己攒的私房钱,全由你们自己支配。你们要是用它赚了钱,也属于你们。不用交到公中。那二十亩荒地是阿瑶自己花钱买的。跟公中无关,你们也不许惦记!下次再阴阳怪气,就别怪我把他撵出去!”

这算是警告,所有人不敢忤逆他的意见,再三向他们保证,一定不会再提这事。

这事算是揭过去了。

接下来,全家人忙着种甜菜。有了铁锨,起垄子的确要方便许多。

张希瑶为了浇水方便,先弄了个育苗床,这样浇水比较省力。

连续浇七日,甜菜终于冒出头。他们变成两三天浇一次。直到甜菜叶长到十厘米,叶片也变厚,他们才开始移栽。

移栽一定要挑天气不好,最好是阴天。没有太阳暴晒,称栽的成活率会比较高。

一个人在垄子上刨坑,一个人将甜菜苗放进去,一个负责盖土,一个人负责浇水。分工合作,速度会比较快!

等移栽完毕,他们每隔两三天就得浇一次水。

这些都是大家做惯的活计。真正让孩子们伤心的是知了猴没有了。

夏花浇水都没什么力气了,“咱们攒的那点钱也吃不了几回吧。”

这些天都是张希瑶做饭。她舍得用细面,做的包子又轻软又好吃。

这可是他们长这么大,吃得最好的时候。现在这种好日子很快就要没了。他们能不伤心嘛。

张希瑶想笑,但是又笑不出来。她也想天天吃好吃的。不想一天到晚吃疙瘩汤。她就安慰他们,“等甜菜长成,家里赚了钱,咱们家肯定会越过越好的。”

夏花嘟嘴,“咱们哪年不种粮食,交过税就不剩什么了。”甚至更糟糕。因为钱见了底,家里人又得为生活发愁。那几天他们都得躲着爷奶走。

张希瑶让她别不高兴了,“今晚我给你们做油条!面已经发好了!”

张希瑶之前做包子时,没能掌握住老面发面的技巧,第一次并不成功。但是这些孩子也不嫌弃,依旧吃得津津有味。现在练了好几次,她发面已经掌握了技巧,就打算换个花样。

夏花果然被她吸引,“油条好吃吗?比包子还好?”

张希瑶想了想,包子和油条哪个更好吃。这得因人而异。她一时不知该怎么回答,只含糊说,“一样吧!都好吃。”

夏花笑了,“那我帮你烧火。”

“行!等咱们浇完水,就回去炸油条!”张希瑶将木桶倒扣,让最后的水落进葫芦瓢里,然后将水洒到菜根处。

家里摆摊的生意是不能停的,地里的活全部落在孩子们、张老头和女人们身上。

得亏这菜地是两三天浇一次,要是天天浇,他们还真忙不过来。

回到家,张希瑶就开始将发好的面弄成一条条。夏花喝了碗凉白开就去烧火。

当张希瑶将一勺猪油放进锅里,夏花瞪大眼睛,不敢相信,“这么多油啊?阿奶会骂人吧?”

张希瑶没回答,她继续舀第二勺,夏花眼睛瞪直了。

第三勺,第四勺,直到将全部猪油全部倒进锅。夏花的嘴已经合不拢了,指着张希瑶“你你你”半天,“日子不过了啊?”

张希瑶耸耸肩,“没办法!就得倒很多油才行!”

她将面条放进去,没一会儿,油条就快速膨胀,并漂上来,她用加长板的筷子翻面。这个筷子是张老头用竹子做的。

张老头手艺不错,他还会编筐,张希瑶让他编了十来个小筐,就为了采摘时方便拎着。

炸油条要用小火,夏花不需一直往灶膛填火,她就站起来,看着张希瑶不停翻滚,“这也太香了吧!”

张希瑶将炸好的一根油条夹出来,放到竹篓里。夏花馋得直流口水。

张希瑶怕她烫到手,“等一会儿,凉了再吃!”

夏花点点头,不错眼盯着油锅。

孩子们闻到香味,也从外面挤进来,“好香啊。今天做什么吃的?”

待看到油锅,孩子们的吃惊一点也不比张希瑶少,“这也太费油了吧?!”

“好吃不就行了。”张希瑶让他们先出去,别挡着光。

孩子们哗啦啦全出去了,但他们不舍得走,就趴在门口张望。

等陆氏拔完草回来,就看到这一幕,也站在门口张望。

张希瑶炸好油条,又把多余的油盛出来。这油还是要用的。至于里面胆固醇超标,对于农家来说,这些根本没有任何意义。

张希瑶重新烧火,做了一碗疙瘩汤,这疙瘩张希瑶用筛子筛过,麦麸已经被扬出去了。虽然比不上细面好吃,但没有麦麸,口感已经非常好了。

她又倒了些紫菜叶进去,将它炸香。她今天发现沟边许多紫菜叶,听夏花说,她以前经常用紫菜叶擦屁股,因为这叶子很大,没有刺。

等张婆子一行人回到家,全家人都等着他们吃饭呢。

孩子们馋得直流口水,看到他们回来,一个个全跑过来帮忙。

张婆子觉得今天的孩子们格外听话懂事,“你们这是怎么了?是不是又闯祸了?”

夏花有点心虚,“没有啊。我们今天乖着呢。还帮着浇水了。”

张婆子可不信。那脸上都写着呢。没做坏事,你们心虚什么。

等坐上桌,张希瑶把簸箩交给张婆子,让她负责分食,“阿奶,这是我今天新做的吃食。要去东京卖的。大家吃了之后,发表意见。”

张婆子点点头,给每人都分了一个。多的就分给孩子一个。因为阿瑶说了,这油和面粉都是从孩子们赚的钱扣的。大人们尝一尝就行。

夏花迫不及待咬了一口,又酥又香,她不可思议瞪大眼睛,头一个发出感慨,“好好吃!”

其他人速度比她慢,但是咬了一口,全都不敢置信。怎么会这么好吃!

张二伯首先问的是这东西成本多少。

张希瑶算了一下账,“要是咱们自己磨面,卖四文钱一根能赚一半。要是买面,咱们至少得卖六文钱一根才能赚两文钱。”

“你用的不会是细面吧?”张二伯没想到这么贵。明明吃起来没什么份量啊。一捏就碎。用油多倒是真的。吃进嘴里油汪汪的。

“对!必须细面。不能有麦麸。”张希瑶给了他答案。

张婆子无奈摇头,“镇上可卖不起来。这也太贵了。吃进肚一点也不扛饿。”

张大伯也罕见表态,“是啊。咱们镇上得卖价格低的。就像那个豆饼,我拿去书院,有不少人跟我买。”

别以为读书人都是有钱人。事实上他们当中有许多原本是地主家庭,可是读了许久也没能考上功名,把家里拖垮,他们就只能节衣缩食过日子。这些豆饼压饿。张大伯见张婆子在镇上卖豆饼生意那么好,他也拿些到书院,许多读书人争着买。

张老头听他们都不看好在镇上卖,就冲两人道,“回头你们拿去东京卖吧。正好你俩一个卖臭豆腐,一个卖油条。两样买卖,也能多赚点。”

张希瑶颔首,“可以啊。到时候咱们家也能多些进项。”

第43章

第二日,张希瑶跟着张婆子一起去摆摊。她是过来打铁锅和铁板的。

要去东京做生意,肯定得有两口锅。至于铁板是用来煎豆腐的。

这铁板是张老头给的钱,铁锅是张希瑶自己付的钱。

她去之前的铁匠铺子,把自己的要求说了。

铁锅没什么问题。无非就是给铁锅加两个把柄,这样端的时候不会烫到手。没什么难度。

可是铁板就有些问题了。因为她要的铁板太大。宽四尺,长七尺。

“你下面用的也是炉子。你这么烧的话,有的地方温度高很快就熟了,有的地方东西可能还没熟。”

张希瑶是知道这点的。现代用的铁板车都是电磁炉,她笑道,“我不用炉子,我想直接烧炭。你帮我加一下。”

铁匠迟疑,“你摆摊做生意用的是最劣等的炭,烧太多炭,烟雾肯定很大。”铁匠劝她做小一些。

张希瑶除了想做煎豆腐,还想做别的吃食,自然不肯改小,反而问他,“你是不是可以弄个烟囱?”

铁匠被问住,仔细盘算半天,“行是行,但得加钱。”

“多少钱?”张希瑶追问。

“你要的锅是四十斤,要两贯八百钱,铁板锅重量至少得一百斤,还得加烟囱,这个必须得用铁来做。两口锅,一个铁板,总共要九贯一百文。”铁匠算了一下,给她报了价。

张希瑶有点肉疼,居然如此之贵,但摆摊做生意,没有锅可不行,她点头答应了,“再给我加个烧火的炉子。”

普通的炉子用的是黄泥土烧成,它不贵,但是容易蹦裂。她要做生意,肯定是铁炉更耐用。

好在炉子价格不贵,也无需用上好的铁,只要一贯六百文。

不过即便如此,三样东西就花了十贯还多,让张希瑶肉疼不已。

定完铁,她又去木匠铺子,请求定两个小推车。

之所以不用一个,张希瑶考虑东京人多,小吃摊挤在一起,可能会抢不到那么大的位置。做成两个,方便推。

木匠听了她要求,两样小推车总共收费一贯两百文。用的就是普通的杨木。价格倒是不贵,贵的是人工。

等她回到家,跟张老头报账,他同样心疼,“这要是赚不回来,这东西就砸手里了。”

铁锅可以卖出去,可是这铁板谁会买。

张希瑶有点好笑,“这可是铁,哪怕重新卖给铁匠也能至少收回一半的成本。”

张老头只能忍着肉疼,无力地摆摆手,罢了,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

转眼过去半个月,张希瑶去镇上拿她的铁锅。

还别说这铁板做得真不错。加炭取炭后,可以将它关上。烟全部都顺着烟囱跑走了。

秋花围着小推车,站在车前,学着镇上小摊吆喝,乐得合不拢嘴。

其他孩子将她挤过去,也有样学样。

就在孩子们玩得正欢时,从院外走进来一个穿着喜庆,头戴大红花的老妇人。

看着这打扮,张希瑶脑海立刻蹦出“媒婆”二字,实在是媒婆在影视剧里的形象太让人印象深刻了。很难不让人记住。

媒婆捏着帕子扭着腰进院子,夏花见死,立刻朝屋里喊,“娘,大伯娘,有客人来了。”

听到动静,陆氏和许氏从屋里出来,看到媒婆,两人愣了一下。

媒婆甩了下帕子,脸上堆满笑,“我给你们报喜来啦!”

她打量院里的几个孩子,“天大的喜事。”

陆氏和许氏立刻换上笑脸,将人请进屋。

陆氏让夏花端茶倒水。张希瑶给拿了些红糖,放进去。

媒婆看到是红糖水,那双小眼都弯起来。

孩子们都站在门口,看热闹。陆氏直接将人哄出家门,只有张希瑶被她放进来。

媒婆喝完一碗水,轻了轻嗓子就开唱,“张家大嫂,你们家有福啦。我代表徐家给你家夏花说亲。他家老大相貌堂堂,风度翩翩,子嗣旺盛,与你家夏花正是郎才女貌,将来成婚,一定能成为佳偶。”

这一长串的四个字让陆氏都听傻眼了,许氏就稳多了,她不会被这点好话糊弄,就追问,“哪个村子的徐家?”

媒婆笑成一朵花,“还能有哪个徐家?当然是咱们许家村的徐家,徐兴旺的长子,徐大牛。”

话音刚落,陆氏刚刚还晕呼的脑子瞬间恢复清明,她拔高音调,“徐家?”

她气得脸红脖子粗。徐家?他们家也配!什么东西!

陆氏腾地站起来,就要开骂,被许氏拦住,冲大嫂使眼色,见大嫂还在挣扎,根本不听,她忙趴在大嫂耳边小声劝,“咱们可不能得罪媒婆,这么多孩子都等着说亲呢。”

陆氏憋屈地坐回椅子里。

许氏冲媒婆一拱手,“我大嫂干活太累了。坐不住,让她直直腿。你继续说。”

媒婆最擅长察言观色,哪里看不出陆氏在生气,她是个人精,见对方不打算跟她对着干,就当作不知道,笑着点点头,“理解!我们都是乡下泥腿子,你家都沦到当佃户的地步了,估计也不会嫌弃徐家有五十亩好田的殷实人家。”

许氏就不乐意听了,“我家有四十二亩地。”

“是!但你那地是新开出来的,荒地有产出吗?那点产出还不够交税的。”媒婆也是直往人心窝戳,“再说了,就算有产出,你们会让夏花带走吗?”

许氏还真没法保证公中会给夏花多少嫁妆,但她不容易让人糊弄,反过来问媒婆,“不知徐家给多少彩礼?”

媒婆伸出一根手指,“别家都是给五贯聘礼,但徐家不一样,人家大方,给了十贯聘礼,徐家也知晓你家已经到了揭不开锅的地步,也不指望你们给多少陪嫁。让夏花把聘礼全部带回来就行了。”

这话说得好听,十两聘银看似很多,但是嫁过去后,等夏花生了孩子,他们就可以找个理由把聘礼要回去。其实就等于一分钱没出,他们家白白得个可以干活,又可以生孩子的女人嘛。这算盘珠子都快绷到她脸了,张希瑶不知道徐大牛是谁,但她只媒婆短短几句话,就觉得这徐家不是一门好亲。

陆氏握紧拳头,咬紧牙关,许氏面色如常,笑道,“夏花的婚事得告诉我公爹和婆母。我们可做不了主。这样吧,三天后,我们给你答复。”

媒婆点头,正要站起来,没想到张希瑶就装作好奇地问,“大娘,如果我阿爷给夏花出十贯陪嫁,你能给她说到什么样的好婆家?!”

在张希瑶的世界观里,她喜欢用钱来衡量事情的利弊。

女子在婚后不仅要孝顺公婆,伺候一家人的起居,还要付出高昂的生育成本。

要是下嫁。女子嫁人后,无法支配夫家的财产,只能靠嫁妆过活。钱财花完,她就只能任由婆家人摆布。不要说帮助原生家庭,她不拖累娘家就不错了。

至于挑个门当户对的男人嫁了,对她自己来说是不亏不赚的。但是对原生家庭没有一丁点帮助。

女子只有高嫁才是划算的。因为她高嫁的话,她本人实现阶级跨越,原生家庭也能因此受益。

而北宋时期没有世族门阀,因为早在唐朝末期就被黄巢连根拔起,杀成绝户了。北宋初期到现在的士大夫们娶媳妇也不看出身,只看陪嫁钱财。

有许多士大夫的儿子就娶了商贾或地主家的闺女。

如果张家愿意给夏花出高额嫁妆,夏花是有可能高嫁的。

媒婆瞪大眼睛,“十贯?”

张希瑶颔首,“对!”

媒婆将信将疑,不过她问到了,媒婆也没有瞒着,“要是真有这么高的嫁妆,秀才老爷有点勉强,但是童生老爷还是没问题的。要是不找读书人家,找个家境殷实的地主家庭也不是没可能。”

她伸手比划了一下,“家里有两百亩好田的人家抢着要。”

颂朝的厚嫁之风有多严重呢,《宗法条目》记载,“嫁女一百贯,娶妻五十贯”。也就说,在士大夫阶层,聘闺女比娶媳妇要多花费一倍。这个规矩是从上往下扩散的。士大夫高嫁女儿是为了攀比,彰显自家是殷实人家。而百姓就没有士大夫这么浮夸,他们更为务实,他们一比一陪嫁,通常是为了结高亲。好让亲家带旺自家。

如果是门当户对,通常会给彩礼的一半作为嫁妆,算是全了两家的情谊。

如果一点陪嫁没有,除非是家里遇到困难。就比如张家这种情况。百姓把闺女下嫁,这种情况是不存在的。

如果张家可以出十贯嫁妆,她能找到的夫家差不多是出十贯至二十贯彩礼的人家。这样的人家一定是有财力的地主阶层。

张希瑶点点头,表示理解了。

许氏送媒婆出去,“等我们问过公婆后,再给你答复。”

媒婆起身告辞了。

媒婆一走,陆氏就拉住张希瑶的手,“阿瑶,你告诉大伯娘,你阿爷真的打算给夏花十贯嫁妆?”

不仅陆氏,就连许氏都是双眼放光等着张希瑶的答案。

张希瑶摇头,“阿爷没说,我只是想知道夏花有十贯嫁妆能嫁进什么样的人家。”

陆氏听她只是好奇,失落地松开她的手。

张希瑶见此,看了眼门外,勾了勾唇角,“这十贯嫁妆也不是不可能啊。咱们捡蘑菇,阿爷每次都给咱们一贯银子。一年两回,夏花今年才十二,距离她十八岁出嫁,还有六年时间。你至少能攒十二贯。只要你舍得把这些钱拿出十贯,夏花就能嫁进好人家。”

陆氏微怔,许氏却是双眼放光,是了!他们还真有可能攒到十贯。

晚上,张婆子回来,许氏把今日媒婆上门给夏花提亲的事说了。

夏花听到是为自己提亲,小麦色的皮肤微微泛着红。秋花握住她的手,捂嘴偷笑。其他孩子则冲她挤挤眼睛。

得知是徐兴旺家,张婆子直接将筷子重重搁到桌上,“我呸!就凭他徐家,还想娶我们张家的媳妇!我就是让夏花在家当老姑娘,也不能同意。”

为什么陆氏听到徐兴旺家会那么失态,张婆子又为什么会看不上徐家。都是有原因的。

第44章

《宋刑统》中规定,如果出嫁的女儿被休弃或丈夫去世且没有子女,且未曾分割到夫家的财产,回到父母家后如果父母去世无子,那么这些出嫁女将享有与在室女相同的继承。这表明在宋朝的法律框架下,出嫁女在特定情况下有责任和义务赡养父母(1)。

除去特殊情况,这古代女子嫁人后就是泼出去的水,无需赡养父母,也没法给原生家庭承继香火。

百姓养孩子不是因为爱,这些人自打出生起就为自己的口粮奔波,爱这种奢侈的高等需求,根本不在他们考虑范围内。

养孩子只是为了防老和承继香火。但这两样大多数由男子继承,女子却是少之又少。

责任和偏爱是相等的。养育男子,收益大。

但养育女子却截然相反。当她还幼小时,全由原生家庭付出。等当长大成人,可以成为劳力时却嫁去了婆家。

就像现代大学生研究一个课题,付出几年心血,好不容易出成果,署名却是别人。被人摘桃子。换成你,你乐意吗?

所以百姓不喜女孩是有原因的。

这也造成一个结果,颂朝男女比例比之前任何一朝都为悬殊。

就拿许家村来说吧。7岁至15岁未成年男女比例为五比一。张家这一辈有四个闺女,已经算是全村独一份。有许多家只有儿子,没有闺女。这里需要注意的是,那些生男孩的家庭并不是一开始就没闺女,有的闺女出生下来当天就死了,有的则是养着养着就死了。女婴夭折率远远高于男婴。

徐家也是跟张家一起从北方逃难来到许家村落户。

从落户开始,他们家已经经过三代传承,但从上至下就一直生有男婴,女婴没多久就会溺死。

村民们一开始没反应过来,可是时间长了,他们也反应过来了。徐家有杀婴的习俗。

别看陆氏从小到大不被父母喜爱。可是能活下来的女婴,父母至少还是有点人性的。

陆氏看不起徐家,也不想让夏花嫁进徐家,也是情有可缘。

张婆子不喜徐家,理由要比陆氏更深一层。

别看徐家壮劳力很多,在村子里好像谁也不敢欺负。可是他们的子嗣旺盛都是用女人的鲜血浇灌而成。

徐兴旺娶过三个婆娘,每一个都是因为难产而死。他原配是一年生一个孩子,女人生孩子就是闯进鬼门关。铁打的身子也受不住这么频繁生育。更何况农女早些年没吃过好东西,身体看着硬实,其实内里早就亏得厉害。生第四个孩子没了。

然后他又娶了第二个婆娘,也是生第四个孩子时没了。第三个婆娘运气好,生了两个孩子后就一直没再怀上。

所以徐兴旺总共有七个儿子。徐大牛就是他的长子。

徐兴旺想给大儿子找门好亲。可是周围几个村子,早就听过他们家只生男婴的事情。

虽说徐家有五十亩好田,可是嫁不住人多。吃饭的嘴也多。

到了说亲的年纪,他们发现女方家只要听到徐兴旺的名字,头就摇成拨浪鼓。

虽然这年头有高嫁之风。但是男女比例悬殊。底层百姓娶亲,属于女方市场。

徐家人口多,又是长嫂,将来肯定要给小叔子张罗婚事。在他们可供挑选的对象中,徐家没有明显的优点,反而处处是缺点。

原本徐家还想挑个嫁妆丰厚的殷实人家,可是一次次被拒,让他们认清现实。

他们一开始没想挑张家的闺女。毕竟张明礼死后,张家就沦为佃户。别说陪嫁了。不把聘礼扣下来,就算张家心善。

他们挑中的是村里的另一户人家——朱家。

这朱家跟徐家有点相似。徐家是只生儿子,这朱家却是只生闺女。不过跟徐家人工淘汰不同,朱家没有这么做。

他们家一直拼儿子,但是连生三个闺女,也没能生出儿子。

朱家的当家人叫朱德旺,已经四十多了,最近几年也没能让媳妇再怀孕,他就绝了再生的念头。他把希望寄托在女儿身上。

他出嫁妆让女儿高嫁,大女儿嫁了卖油坊的大儿子。二女儿嫁了木匠的儿子。三女儿正当龄,还在观望当中。

徐家上门提亲就是三女儿。可惜被朱德旺否决了。

他们一再降低要求,而后就求到了张家这边。

张老头抽了抽烟袋锅子,看向许氏,“等下回媒婆上门,你好言好语给拒了吧。犯不着得罪她。”

许氏点头。

陆氏看着张老头欲言又止,最终还是许氏开了口,“爹,阿瑶问那媒婆,如果咱家给夏花十贯嫁妆,她说能给夏花找个童生老爷或者嫁给地主家。”

张老头看了眼张希瑶。

张希瑶不慌不忙,把之前的十贯嫁妆是怎么得来的事说了,“阿爷,我觉得让夏花高嫁。她自己过得好了,咱们家也能跟着沾光。”

士大夫拉关系靠同年、同乡和同窗。百姓拉关系靠的是姻亲。

姻亲多了,在农村生活,才能不被人欺负。她从小就在农村长大,可太知道农民的生存规则。他们靠的是谁的拳头大,靠的是关系硬不硬。

张家搬到许家村不足百年。到现在不足十户。跟张老头关系最亲的哥哥二十年不曾来往。

虽然张希瑶不知两家闹掰的原因,但她不喜欢自家处于劣势地位。

张老头抽了抽烟袋锅子,点点头,“你说得对!是该让夏花高嫁。”

张婆子看向许氏,“回头你问问媒婆,看看她能不能给夏花挑到殷实些的人家。最好有铺子。如果没铺子,地得多,最好是赁给别人种。别像王地主家,守着上百亩好田,日子过得抠搜,就差数米下锅了。”

许氏欢喜应了。要是夏花能嫁个好人家。那她的秋花也能嫁得好。

陆氏却是忧心忡忡,几次欲言又止,最终还是低下头,什么都没说。

张婆子见她这样,主动询问,“老大媳妇,夏花是你生的,你有什么话只管说。”

陆氏突然被点名,吓了一跳,见大家都看向自己,她脸涨得通红,小心翼翼开口,“夏花才十二,定亲还不着急。大郎都十六了,是不是该给他说亲。”

她这么说也不是没道理。乡下儿郎多是二十成亲。但定亲都得提前好几年。要不然好的都被人挑走了。大郎这个年纪,家里人也不可能让他读书。

听到娘点自己,大郎刚开始还在看戏,这会儿又羞又窘,尤其三郎正冲他挤眼睛,特别讨厌。要不是大人们都大,他真想给弟弟一巴掌。

张老头点头,“是该给他定个亲。但大郎的婚事,我自有主意。只是咱家之前卖蘑菇赚了些,这事还不能摆到明面上。到了年底,再找媒婆上门提亲。”

听他已经有了打算,陆氏更急了,“爹,女方是谁啊?我们认识吗?”

张老头却不说了,“到时你自然知晓。放心,大郎是我们张家长子嫡孙,我肯定给他挑个知书达礼的姑娘。”

陆氏听到这个词,有些忐忑。许家村识字的姑娘只有阿瑶一个。不!确切地说,整个村子只有几个是识字的。

这么说,这姑娘并不是许家村人。

关于大郎的亲事,张老头不打算让任何人插嘴,陆氏心有疑虑,却也只能咽下肚。

许氏看了眼张希瑶,冲张老头笑道,“爹,阿瑶比夏花还大一岁。咱们让媒婆给夏花挑个好人家,要不要给阿瑶也挑一个。”

张老头看了她一眼,这眼神带了几分锐利,让许氏有点不自地,干笑两声。

张老头收回视线,淡淡道,“阿瑶的婚事,我也有了主意。先给夏花找吧。”

许氏终于能喘口气,忙不迭应“是”。

这事算是敲定了,等回了房,许氏拍着胸口,坐在床沿在想心事。张二伯带着孩子们从外面进来,见她不去洗漱,反而发呆,蹙眉,“去洗洗啊。天这么热,不洗,身上全是汗。”

许氏回神,看向自己的闺女秋花,招手让她过来,“你有时间就多去你阿爷面前套套近乎。”

秋花不解,“为什么呀?”

许氏白了她一眼,“你阿爷现在拿阿瑶当眼珠子。我只是试探一下,老爷子就开始护犊子。将来阿瑶的嫁妆肯定是咱们全家独一份。”

秋花觉得阿娘说了句废话,“咱家的吃食生意本来就有她一份,那些都是她的嫁妆。她本来就比咱们多。”

秋花以前对阿瑶还很羡慕。可是自打三叔三婶没了之后,她觉得阿瑶很可怜。至于阿瑶嫁妆比她多,秋花也没放心上。谁叫她没阿瑶那么聪明,想不出那些好方子呢。

许氏摇头,“你懂什么。钱是钱,关心是关心。以前老爷子可从来没对哪个孙女另眼相看过。我总觉得他对阿瑶太过重视。”

张二伯听罢,不以为然,“阿瑶给家里想来那么多赚钱法子,爹重视她很正常。”

许氏觉得这就是个二傻,他懂什么。可是她又没法说出两者的区别,心里生出众人独醉我清醒的愤慨。

**

转眼三日过去,媒婆再次登门,许氏就把自家打算给夏花十贯陪嫁的事说了,“我们想给夏花找条件好的人家。就像你之前说的,读书人或是地主家。”

媒婆没想到他们家真舍得出十贯,她微微瞪大眼睛,仔细打量这房子,视线停留在墙体裂缝处,“你家都成这样了,还给姑娘陪嫁这么多?你们可别打脸冲胖子。迎亲时,女方要把嫁妆全亮出来的。”

虽然古代是盲婚哑嫁,但是成亲的流程却比现代要严格许多。两家纳采时,双方会把彩礼和嫁妆谈妥,女方家要把准备的嫁妆列出来由男方过目,成亲时,男方会派人将它拉走。不存在弄虚作假的可能。男方也不会帮忙做戏。

因为男方要是将女方休弃,彩礼和嫁妆要由女方带走的。男方自然不可能吃亏。

许氏心里有些不快,这媒婆明显看不起他们张家,她哼了哼,“我家小叔子是没了。可他留下的书却值不少钱。咱们随便卖几本,照样可以东山再起。我张家以前可是有百亩良田的架实人家。”

媒婆经她一提醒也想起来了,她立刻拍着巴掌,双掌相击,“可不是嘛,你瞧我这记性。没问题。我一定给夏花好好挑。你们家有啥条件?”

许氏就把要求一一说了。

媒婆却是面露难色。她的交际圈只有附近几个村子,张家的要求不是一般的高。她想了想,“我会好好为夏花张罗,不让你们吃亏。”

许氏给媒婆塞了五文铜板,不让她白跑一趟,“徐家那边还请你帮忙拒了。要是真能给我们家夏花说个好人家。”她手指比划一下,“你的媒人钱不少于这个数。”

媒婆眼睛亮得惊人,居然这么舍得!之前还有点可惜徐家那几十文谢媒钱,现在得知这边有两百文,她当即就拍着胸脯保证一定帮夏花说个好亲。

第45章

张家要给夏花十贯陪嫁,这件事只一夜的功夫就传遍附近几个村子。

媒婆本来就在几个村子走动,消息比较灵通。她这一散播,速度也是相当快。

当即就有不少人找到媒婆,表示想娶夏花。

媒婆也把张家的要求摆出来了。

这要求一出,直接把九成九的男方排除。

他们不肯承认自己无能,于是就把脏水泼到张家,“他们家种的是荒地,还赁王地主家十亩田。哪来的十贯陪嫁,肯定是唬人的。说不定是打肿脸充胖子。”

“我看也是!他们家要是真有钱,为什么不买头牛?”

有人问到陆氏和许氏头上。

陆氏嘴笨,不会撒谎,她没法跟他们说,他们家是采蘑菇赚了钱。也不会搪塞别人,脸色就涨得通红。

许氏就不一样了,她笑道,“我们家给夏花出十贯陪嫁是想她到了夫家能被重视。过好日子。至于有人说我们家打肿脸充胖子?笑话!你们装一个试试看。一个个不拿钱,全说酸话。我们家宁愿让闺女嫁得好,也不买牛。难道在你们心里,闺女的终身幸福还不比上一头牛了?”

事实上在这些人眼里,闺女还真不如牛值钱。

闺女是要外嫁的。把她们养活,给点陪嫁,已经仁至义尽。牛呢?可以帮家里犁地,可以让他们节省体力,为家里赚钱。两者相较,自然牛的收益更大。

心里是这么想,但面上他们肯定不表现出来。否则闺女外嫁,逢年过节送礼哪还有他们的好处。

一个个都笑呵呵摇头,“那不能。”

村里人的酸话,张家人并没有放在心上。但王地主家却是心动了。

自打大儿子娶亲后,小儿子今年已经二十,婚事还没着落。王地主原本也想给小儿子娶个门当户对的媳妇。

可是这些人也不是瞎子聋子,得知他家把大儿媳磋磨成那样。哪舍得让自己的闺女嫁进这种人家。他们的闺女又不愁嫁。

他原本以为自家有百亩良田,肯定能给小儿子找个好岳丈,可惜他愿望落空了。

王地主就开始降低要求,往富户中搜罗。

还别说,这些富户得知自家闺女能嫁进王地主家,哪怕是给小儿子当媳妇,也很乐意。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至于王地主磋磨儿媳妇,大家觉得不是什么事儿。王地主都这把年纪了,他还能活几年?等他一走,两个儿子分家,自家女儿就能当家作主。这日子不比嫁给农户要强!

媒婆给提供很多人选,这些人家都透了话,同意跟王地主结亲。他挑来挑去,直接挑花了眼,迟迟下不定决心。

王地主的媳妇王婆子倒是了解自家老伴,“你这是不满意他们的陪嫁吧?”

虽说是富户,家里也有三五十亩好田。可是这些田是给儿子的,怎么可能会让闺女带走。王地主家出二十亩彩礼,他们只肯给五贯陪嫁。比大儿媳妇的陪嫁差远了。

就在这时,大儿子从外面走进来,脸上洋溢着欢快的笑容,“爹娘,发生一件稀奇事。”

王地主夫妻看过来,一头雾水。“”

王大郎歇了口气,把今天听来的小道消息说了,“租我们家十亩水田的张家要给夏花十贯陪嫁。”

这话一出,王地主那豆大的眼珠亮得闪瞎人的眼,“此话当真?你听谁说的?”

“媒婆说的。我问过她了,她说是真的。张家正让她帮忙找地主或是读书人家。咱家不是刚好符合条件吗?”王大郎一拍巴掌,他也是知晓爹爹最近为了二弟的婚事而焦虑。

王地主抚掌大笑,“好极!好极!我家二郎果然有好运道。”

王婆子有点迟疑,“可是张家赁我们家地。娶他家媳妇,夏花将来会不会拿咱们家的东西贴补娘家?”

王地主笑容一收,摆摆手,“她拿什么贴补?她连咱家面袋子都碰不到。”

早几年大儿媳妇饿得不成,他愣是不开。吃那么胖,纯粹就是浪费米粮。

王地主得到消息,当即就去找媒婆,让她去说和。

媒婆之前就接过张家人的暗示,知晓张家不可能同意把夏花嫁进王家。

但她不能直说,这样就得罪人了。

她直言王二郎娶夏花是个馊主意,“那夏花才十二岁,你家二郎都二十了。差了整整八岁。要是此时定亲,你们家要给张家送八年年礼,你舍得?!”

这话就像一盆凉水兜头浇下,把王地主火热的心浇个透心凉。

光顾着高兴,居然忘了这茬。

王二郎为什么直到二十也没能定亲?!这是王地主精打细算的谋算。

他们这边有个习俗,定亲之后,逢年过节,男方要给女方送年礼。酒、肉、点心、粮食等等都行。

夏花陪嫁是多,可是她岁数也小啊。二郎要是娶了她,王家就得送八年礼物。

王地主从袖子里掏出一个小算盘,在上面一通划拉。

媒婆也不打扰他。经过他反复测算,得出一个结论。二郎娶夏花不划算。

他娶一个适龄的姑娘,马上就能进门。就能给家里磨面,做事。一天就是赚三文钱,一年也能赚一贯钱,八年就是八贯了。

还不如娶个富农家的闺女。

王地主果断放弃。回到家,他把自己的计算结果与家人一说,众人面面相觑,一时语塞。

王地主眼睛一瞪,他们立刻表示信服。

**

王地主家暂且不论,张家这边想让夏花嫁个好人家。可好人家也要挑个好儿媳。

一时之间,还没有个定论。不过夏花年纪还小,这事倒也不急。

他们家正在议论的是另一家事。

经过媒婆的一张巧嘴,徐家已经打消娶夏花的想法了。

他们家开始盯上了杏花。杏花家条件也差。之前徐家先选夏花,是因为夏花家没有拖油瓶。杏花家条件还差一些。

徐家提出让杏花家把聘礼全部带回来。杏花爹直接就给否了,他给的理由也很简单,“我家杏花将来的嫁妆要全部留在家里。我不能干活,她弟弟还得说亲娶媳妇,只能从杏花的彩礼中扣除。”

徐家一听没有聘礼,自己就先打退堂鼓了。

这事在村子里也传开了。不是什么秘密,因为徐家直接把这事给抖开了。

在饭桌上,许氏就把这八卦分享给众人听。

二郎捏筷子的手紧了紧,盯着母亲不放。

许氏没有察觉到儿子的异常,她啧啧摇头,“一分嫁妆没有。还得把彩礼扣下。这杏花将来日子难过了。”

没有嫁妆,就相当于娘家人告诉夫家人:这女儿我不要了,你们只管使唤。

张希瑶心中一动,笑道,“也不一定啊。我看杏花挺勤快。做事也麻利,兴许公婆会喜欢她,嫁的男人也喜欢她呢。”

许氏嗤笑摇头,“你年纪小,不懂手里没钱的苦。”

张婆子叹气,“杏花爹要把彩礼全扣下,那杏花也嫁不到好人家吧?”

许氏不以为然,“咱们村,除了良子家,还有比他家更差的嘛。杏花嫁进谁家都比在自家过得好。”

陆氏对杏花没什么兴趣,她更关心徐家,“徐家居然会嫌弃杏花?他家良田多,可是人也多。将来分家后,每房也就只能分到……”

她掰着手指算了半天,张希瑶见她算得这么费劲,就告诉她答案,“七亩。”

陆氏点头,“对!七亩。七亩地也不多啊。连中等人家都算不上。他们还敢嫌弃杏花。真是乌鸦笑猪黑——不知自己黑。”

许氏也跟着赞同,“我看他家迟早会认清现实。”

大家说着闲话,没有注意到二郎吃饭的动作都跟着放慢,一副忧心忡忡的模样。

第46章

夏花的亲事还在观望中,张希瑶之后就没放在心上,她现在把东西做成,就差去汴京摆摊了。

不过在摆摊之前,张希瑶去了趟镇上,直接将冰块大甩卖。

现在已经到了七月底,再有半个月就到中秋节。天气渐渐转凉,冰块就不值钱了。

她只留了日常需要的冰块,多余的冰块全部便宜处理掉。

好在张婆子平时卖冰棍也会吆喝卖冰。所以平时卖得也很多。

转眼,天气转凉,淅淅沥沥下起了雨。没法做生意,只有张二伯冒着雨去镇上送凉粉。

雨后,温度骤降,张家的小吃摊开始正式结束。

当天晚上,孩子们全都睡着了,大人们在盘账。

张老头计算这两个月以来,他们摆摊做生意到底赚了多少钱。

张婆子每次回来,都会跟张希瑶报账。用了多少块冰,卖了多少钱。张二伯也是如此。

张希瑶手头是有账本的。她直接能算出总数。

公中这边,除了要付给张希瑶一成的方子费,剩下的钱都给张老头。

他这边买豌豆花出去的钱还要减下去。总共赚了6贯365文。

两个月就赚这么多,所有人都激动地捂住嘴。

他们辛辛苦苦种一季的稻子,交完税连两贯钱都不到。这两个月,他们居然赚了六贯还多。这简直让人惊奇。

这些只是卖东西赚的钱。还有张希瑶给张婆子和大郎开的工钱,每人是20文,加起来是40文,六十天差不多也有两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