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0(1 / 2)

在北宋靠摆摊 易楠苏伊 18002 字 3个月前
🎁美女直播

第51章

张大伯买了一车炭,当然不可能放到院子里,谁都能拿着用。他把炭堆放到他和大郎的房间。然后用草盖住。

至于豆腐要放到锅上蒸。蒸好后,再用石头压。

忙完后,天已经亮了。

另一个住户也出门了,这是个年轻的壮汉,二十出头。那魁梧的身体一看就能糊人,难怪他敢一个人到汴京参加武举。

就这种体型,他若不当选,那肯定有内幕!

二郎跟他打招呼,“大虎哥,出门啊?”

罗大虎也看到院子里这么多人,他冲二郎点了下头,洗了把脸,就出去了。

大郎看到他大步离去的背影,捏了捏自己的胳膊,“我啥时候才能像他一样壮?”

张希瑶有点好笑,“你多吃些好的,说不定将来也能比他高。”

大郎连连摇头,“那可不敢想。咱们别说吃好的,不饿死就算幸运了。”

大家说说笑笑坐在桌前吃饭。

张大伯看到桌上摆好的鸡蛋饼,眼睛都瞪直了,“现在咱们也不干力气活。吃这么好,也太浪费了吧?!”

张希瑶早就习惯他们节省过日子,也没改变他的意思,就道,“待会儿大伯回去,路上肯定要拉人。不吃饱,哪有力气赶车!”

张大伯微怔,“带人?”

“对啊。”张希瑶比他还震惊,“反正顺路回去,能带几个是几个。”

二郎乐得眉开眼笑,“这么说我也能做生意啦?!”

张希瑶被她逗笑了,“是!你们就学着做吧。兴许以后也能赶牛车赚些辛苦钱呢。”

不过现在家里没牛,这个只能是个美好的愿景了。

说完,大家就开吃,从来没有吃过这么细腻的面粉加鸡蛋。这也太香了吧?!

“好香好软好好吃!”夏花咬了一口就满脸甜蜜。好像掉进蜜罐子似的,脸上露出陶醉的神色。

张希瑶吃着也还行,虽然比不上现代时的调料丰富,但至少这鸡蛋是真正的散养土鸡下的鸡蛋,口感更为细腻。

吃完饭,张大伯还不能离开。

张希瑶带着张二伯把蘑菇卖了。卖的钱由张大伯稍回去。

今年秋季雨水不多,所以蘑菇数量也不多。总共有1390斤,但是价格却比之前要贵一些,总共139贯钱。给的是交子。

虽然捏着就是一张轻飘飘的纸,可对张大伯来说,却足有万斤重。

他走路都是飘的,生怕路上遇到匪徒,也怕自己不小心给弄丢了。

张希瑶见他怕成这样,也没笑话他。这钱要是真弄丢,阿爷吃了他的心都有了。

张希瑶让夏花把钱缝到他的破衣服里,等到了家,再把线拆掉就行。当然为了保险起见,还往他身上装了几十个铜板。万一真遇到匪徒,也不至于让他们无功而返。

一切准备妥当,张大伯就牵着牛车,二郎牵着驴车,趁着天色还早,出了城!

他们走了,张希瑶等人并不清闲。

虽然他们做的是晚市生意,但是准备工作却在之前就得完成。

臭豆腐已经压好,就得将它放进卤水里浸泡。除了那三样,张希瑶还打算蒸馒头。她发现夜市没有卖包子和馒头,可能他们做的是早市生意。既然没有,他们为什么不做!反正蒸发糕和蒸馒头,都得蒸,往上叠筐子就是了。

不过她要做的馒头却不是无心的,里面有红糖,所以价格也会比别家贵一些。别家馒头两文钱一个,她的红糖馒头卖三文钱一个。

家里带来的鸡蛋,张希瑶打算做成茶叶蛋。

开封本地就有茶叶,尤其茶叶蛋不需要特别好的茶叶,就用最低等的老叶子就行。

用不起香料,张希瑶就把家里从山上采摘的花椒叶放些进去,再加一些盐。味道也还行,至少在这个贫瘠的古代,这种香味就足以勾引过路的行人。

熬好茶叶蛋,将蛋壳敲碎,这样会更入味。

“茶叶蛋要卖多少钱一个?”夏花嗅了嗅脖子,这种香味很特别,不像煎鸡蛋时油滋滋,带着沁人心脾的茶香,闻着就好吃。

“这边一个鸡蛋卖一文四五,咱们一个鸡蛋卖三文吧。”张希瑶笑道,“反正咱们也没煮多少,平时带着卖就行。”

天气冷了,鸡蛋保质期会很长。他们这回带了500个鸡蛋,一晚能卖20个,也不够一个月的。

夏花掰着指头数,“咱们要卖油条,红糖糍粑,红糖发糕,红糖馒头,茶叶蛋和臭豆腐。总共六样。好多啊。”

大郎纠正她,“不止六样。还有红糖。阿爷让咱们一起把红糖卖了。”

张希瑶拿了个板子,把价格写在上面,贴在小推车的前面。

当然许多食客不识字,但是识字的人就不用再问价了,也算节省张二伯一些口水。

张希瑶问张二伯,“这边豆腐多少钱一斤?”

“五文钱。比咱们老家贵一文钱。”张二伯实话实说,“不过我跟他定了20斤,他给我便宜了一些。一斤只收我四文五。”

张希瑶颔首,贵半文钱,也不好再提价,本来臭豆腐的价格就不低。

夏花摸着铁板子,“这个只用来煎豆腐,好浪费啊。”

张希瑶笑了笑,“我怕做多了,咱们忙不过来。先这么着吧。要是咱们能忙得过来,还可以再加!”

张二伯却是瞪大眼睛,“还加?我既要收钱,又要煎豆腐,我忙得过来吗?”

张希瑶摇头苦笑,“不知道这边人吃不吃臭豆腐呢。”

这东西不是所有人都爱吃。湖南那边人喜欢,开封离湖南有一段距离,她担心开封人接受不了这个臭味儿。

“放心吧。这个很好吃。”张二伯反倒很自信,“反正我爱吃。”

大家有搭没一搭唠嗑,东西陆陆续续准备齐全。

瞅着天色不早了,他们提前吃了晚饭,省得到夜市,忙起来,肚子饿得咕咕叫,对胃也不好。

吃完饭,推着小推车,去了昨天的摊位。因为位置不好,也没人占他们的地方。

收税的过来了,看到他们卖这么多吃食,原本想多收钱,张希瑶送了他两个茶叶蛋,他就只收了六十文钱。

等人一走,他们就开始忙活起来,今天他们把“天下第一臭”的字样摆出来了。

路过的人看到这字都是一头雾水。美食做得香,值得炫耀,可做成臭的,这有什么值得显摆的?!

相对于路人的好奇,张希瑶等人有条不紊忙碌着。一开始先忙着蒸红糖糍粑、红粮发糕和馒头,然后再开始炸油条。

待夜色上来,在夜市闲逛的百姓陆陆续续走出家门。

他们这摊位只摆了一天,却已经有了回头客。昨天光顾的客人们带着家人前来。刚到摊位,就闻到一股奇异的臭味,这臭还不是那种刺鼻的臭,带着一点酱香。

食客询问这是什么吃食。

张二伯就热心介绍,“这是我们新研制出来的臭豆腐。很香很好吃。”

其实臭豆腐都是油炸,但是张希瑶特地做成煎的,这样更方便加配菜。

这回她从家里带了些泡萝卜丁,再加上泡菜。这个泡菜不是朝鲜作法,那种作法需要的调料太多了。她做了个简易版本。吃起来又脆又香,配上臭豆腐香得不行。

昨天尝过油条的食客,问了价钱,四文钱四块。价格不算多贵,但也说不上便宜。

咬咬牙也能买上一份。

这一口吃下后,又臭又香还有辛辣的味道,刺激人的味蕾,让人有多重享受,“哇!好吃!”

他从未吃过这么过瘾的小吃,原来豆腐还能这么吃!这也太香了吧?!

听他说好吃,原本还在观望的人也纷纷要买。

**

黑夜像无边无际的墨喷洒而成,天空亮起点点星光,繁华的汴京城将街道分为两个部分,宽敞的大道是夜市,此时光华闪耀;偏僻的小巷子则是阴暗静谧。

夜市人声鼎沸,小巷子却是无人问津。只有那胆大的壮汉才敢穿梭其间。

罗大虎就是这样的莽汉,他高大威猛,浑身上下都散发着浓浓的生机。

他结束一天的搬运工作,想到夜市买些吃食打打牙祭。

罗大虎父母皆亡故,属于一人吃饱全家不饿,无人管束,也就没有长久的规划。今朝有洒今朝醉。哪用管明年。

他大步穿过小巷子,刚出来就闻到一股奇臭,他本能地蹙眉,难道有人把泔水停靠到夜市,没有拖走?

他四下环顾,没发现泔水车,他百思不得其解,也就不再多问。他看着四周,想找心仪的吃食。很快就发现斜对面那个摊位围满了人,煞是热闹。

罗大虎今年二十多岁,在他有限的买东西经验,凡是人多的地方,吃食一定很好吃。因为它符合大众口味。

罗大虎自认自己口味没什么特别,于是也靠了过去。这一走近才发现这臭味好像就是这个摊位散发出来的。

张二伯一边煎臭豆腐,一边收钱,他是在最中间,左侧是油条,右侧是蒸锅。

他舀了一勺猪油放到铁板上,又将豆腐放到铁板上煎,而后抬头看向客人,问他们要什么。

一抬头对上罗大虎的脸。

两人四目相对,“你不是那谁吗?”

“你是新来的?!”

确定认识后,张二伯笑了,“吃什么?我这边有容易饱腹的红糖馒头和红糖糍粑。”

罗大虎这么高的个头,吃得自然也多,他中午是管饭的,但是没什么油水。晚上就得多吃些,好给自己贴膘,“给我来一个红糖馒头,一个红糖糍粑。”

“红糖糍粑要炸的还是蒸的?炸的要六文钱,蒸的要四文钱。”

“炸的吧。”

罗大虎看着面前散发着臭味的豆腐,嫌弃得皱了皱鼻子,“这个能吃吗?”

张二伯爽朗一笑,“当然能吃。买一份尝尝?四文钱一份。”

罗大虎闻着臭味,脑袋往后退,“不了不了!”

张二伯将馒头和红糖糍粑递过去,“总共九文钱。”

罗大虎付完钱后,张二伯又给他倒了一碗红糖水,“这个是送的,仅限开业前三天。”

罗大虎将一碗红糖水咕嘟咕嘟喝个精光,罢了一抹嘴,“过瘾!”

拿着吃食挤出来,他咬了一口红糖馒头,松软香甜,里面的红糖更是浓密得滴出来。难怪卖这么贵,这么多红糖值了!

罗大虎走了,但是夏花却没忍住跟张希瑶嘀咕,“他好壮啊。那胳膊足有我两个粗。”

张希瑶失笑,“难怪大郎自卑呢。”

夏花偷偷看了眼自己的亲哥哥,捂嘴偷笑。

忙了两个半时辰,四人终于将吃食全部卖完,收拾摊子准备回家。

在路上,他们总结今天准备的东西有点不均衡,“红糖馒头买的人很多。咱们可以多准备些。茶叶蛋二十个太少了。咱们也多准备两个。我看那些书生特别爱吃。”

茶叶是读书人的最爱。张家的茶叶蛋算是新发明。刚开张就有几个书生凑过来,四个人就把茶叶蛋全部买完了。这就导致后头的人来买,看着牌子上的茶叶蛋,还问这是什么东西。

张希瑶颔首,“行啊。咱们给加到40个。”

其他吃食倒是刚刚好。不用再多加。

张希瑶在家里盘账。油条120根,红糖糍粑100个,红糖发糕100个,红糖馒头50个,茶叶蛋20个,臭豆腐40份和红糖10斤。

臭豆腐是第一天卖,他们怕砸手里,只准备了40份。暂时先做饥饿营销吧。

第52章

第三天晚上,他们做了红糖馒头100个,茶叶蛋40个,其他没变,然后臭豆腐不够卖的。

之前吃过臭豆腐的书生们找过来,还带来一帮同窗好友,他们吃得相当过瘾。

40份臭豆腐被他们一伙人包圆了。

之后再出摊,他们又加大了量。做了60份。然后又不够卖的,直到准备80份,才算全部卖完,不会剩下。

张家的摊位这独一无二的臭豆腐也成为汴京夜市的特色。许多人慕名前来,有人喜爱非常,有人嫌它太臭。

而后他们每天的营业额基本上都维持在2000文左右,这里面不包含摊位费。如果扣除摊位费,差不多在1940文左右。

张希瑶每天会告诉他们大概营业额,可是天数一多,他们就忘了总数。

张希瑶也就不再告诉他们。

只是这一日三餐,张希瑶就开始按照自己的喜好。她不喜欢吃面食,更喜欢吃米饭。但是一天三顿全吃米饭,也吃不起。

她现在的作息是这样的。早上九点起床,吃一点早饭。十二点吃中饭,然后五点吃晚饭。睡觉时间是24点至早上九点。

张家其他人不习惯吃三顿饭,张希瑶也不强求。她早上就吃一个馒头和咸菜就行。

她在晌午会用糙米煮饭。这糙米是从东市买的。别看这名字是糙米,其实这并不是最糙的米,最糙的米表皮的稻糠根本没磨干净。一斤是五文钱。

除了吃米饭,她一日三餐都得吃蔬菜,青菜、萝卜、菠菜都行。这些菜一年到头就属这个时候最便宜。

除了蔬菜,她中午还得吃肉。

颂朝以羊肉为尊,价格也最贵,一斤要60文,可是猪肉只要三分之一。除了羊肉,鱼的价格也是相当昂贵宜的。尤其是活鱼,一斤能卖到五十文。当然鱼死了,价格就大打折扣。可能连一半都不到。

张希瑶想吃好,但是她还不想花大价钱。所以每次吃猪肉最多,时不时会买些猪杂。现代猪杂比猪肉贵,但这古代相反,猪杂比猪肉便宜三文钱。偶尔她也会买一只鸡,每斤差不多是30文,比猪肉贵一些,但是比羊肉便宜多了。

晚饭,就是喝疙瘩汤,馒头和蔬菜。

就这么忙忙碌碌半个月过去。

张大伯带着二郎,驾着驴车,上面装满东西。

看到他们几人大变样,两人皆是一惊。张二伯就不说了,夏花,阿瑶和大郎都长高了一大截,而且脸上也有了肉。当然张二伯也长了些肉,只是他年纪大了,没法再长高。

二郎看到他们胖了,羡慕得不行,“你们是不是天天吃好的?”

张希瑶见他眼睛乱瞄,估计也是馋了,就让夏花到灶房给他拿馒头。天气冷,馒头放得住,所以他们一次会蒸一锅,这样想吃就在锅里蒸一蒸就行。

张二伯和大郎把车上的货物往屋里搬。

这次张大伯送来三百斤磨好的粗面,三百斤糯米粉,三百斤红糖和一千个鸡蛋。

除此之外,还拿了些棉衣和被子,天气已经转冷了。在外面摆摊可不能冻着。

张希瑶摸摸被子,叹了口气,这里面的木棉都已经结成疙瘩了。

颂朝百姓取暖以木棉为主。棉花也只在南方种植,不过汴京是颂朝首都,全国各地的好东西都在此处云集。就连国外好物都能看到。

张希瑶上回在布庄就看到他们店里卖棉花,价格不便宜,一斤贵到150文。

张二伯把东西搬进屋,翻了翻,眉头皱紧,“怎么没看到紫苏叶啊?”

张大伯微怔,“现在树上的叶子都掉光了,哪还有紫苏叶。”

张希瑶用紫苏叶专门包吃食,这古代没有塑料袋,牛皮纸或油纸,可又太贵了。她就道,“东市应该卖荷叶吧?”

张二伯还真没注意到,不过买,总归要花钱。哪有白捡的好。

张希瑶把这半个月来,他们用掉的材料写出来。

粗面之前带来300斤,他们早上煮疙瘩汤,用掉60斤。摆摊蒸馒头、红糖发糕和油条用掉400斤。家里带的面不够,他们自己去东市买了160斤。

糯米粉300斤,每天要蒸红糖糍粑,用掉150斤。

带来的红糖是300斤,除了摆摊用掉的,他们还卖掉120斤,几乎没有剩下。因为红糖不够,张希瑶就用甜菜现熬出红糖。即便她把200斤甜菜全部熬完,也不够卖的。汴京人实在太喜欢吃甜食了。

“下次你过来,带500斤粗面,200斤糯米粉,400斤红糖。鸡蛋可以多带些。我们做茶叶蛋不够用。自己还去东市买呢。”

张大伯听完她的报账,好奇问,“你们买了这么多,还能剩下钱吗?”

张希瑶把账记得清清楚楚。出去的花销也全找她要。不过她不打算告诉张大伯,“等我回老家,我会跟阿爷报账的。”

张大伯点点头,也就不再多问,“你们在东京有没有被人欺负?”

夏花端着刚刚出锅的馒头,让他们边吃边聊。

张二伯就兴冲冲告诉他这半个月他们摆摊的事情,“没有!都挺顺利的。咱们摆摊交税,那些人也会管治安,不会让地痞无赖胡来!”

张大伯听着连连点头,眼睛却全被馒头吸引。这馒头也太白了吧?上面一点麦麸都没有。里面还有这么多红糖,吃起来甜滋滋的。

二郎更是吃得津津有味,“你们这日子过得太好了。我也想来摆摊。”

张希瑶叹了口气。

张二伯却叱责儿子不许胡说,“你阿爷没同意。乖乖跟你大伯回去。”

虽然二郎很想留下,但是实在没地方可以留人,最终还是回去了。

不过张希瑶却把这事记在心里,她除了摆摊,白天会利用空暇时间教夏花认字。

夏花学得很快,这段时间吃得好,睡得好,她脑子也比以前活泛。但她不理解,为什么要认字,她就让阿瑶自己学就行,不用管她,“我还得做件棉衣呢。你买这么多棉花,不能浪费了呀。”

是的,张希瑶为了让全家人舒舒服服过冬。特地去布庄买了二十斤棉花。一半拿回老家,让张婆子分给家里人做棉衣。另外十斤让夏花给他们四个做件保暖的冬衣。

其实她更想多买些棉花,给家里人换几床棉花被。可是她怕把阿奶气死。所以暂且忍下了。

夏花不仅要做棉衣,还得跟她一块做饭。她手头一堆活,也难怪她没时间学习。

做衣服这事,张希瑶帮不上忙,原身倒是会,可她没有继承原身的记忆,不会绣花,也不会做衣服。她让夏花先把棉衣做出来,至于做饭,她会找人接手。

她扭头就让张二伯和大郎负责做饭,理由也很简单,夏花要赶在冬天来临之前把棉衣做出来。

理由是挺好的,但张二伯有话说,“她要做棉衣,没空做饭,不如你来做吧?你做的饭更好吃。”

张希瑶才不做呢,“我得盘账。回去要给阿爷交账的。你就按照摆摊的水准就行,我不挑。”

于是张二伯和大郎被迫接过做饭的活计。

等她一走,大郎就察觉出不对劲儿,“她不是天天记账吗?干嘛还要盘账?她是故意偷懒吧?”

张二伯给了他一个赞赏的眼神。阿瑶就是欺负他们不识字。明晃晃的偷懒。偏偏他们找不到理由反驳。

张二伯在大郎耳边一阵嘀咕,两人露出奸诈的笑容。

到了晚上,饭菜端上桌。这蔬菜炒得太久,已经化开了。疙瘩汤里面的疙瘩糊成一团,咬开疙瘩,直往外喷面粉。

夏花吃了一口,很想吐出来。但是不浪费粮食已经写进她的骨子里,哪怕再难吃,她还是咽下肚。

她扭头看向阿瑶,却发现人家吃得很香。而且还夸他们做得很好吃,“以后再接再厉。”

张二伯和大郎原以为张希瑶吃惯美食,肯定会看不惯,可是没想到她这么沉得住气,两人对视一眼,心里还在想对策。

张希瑶跟夏花笑道,“二郎哥想来东京摆摊。我也觉得让他来比较好。他比较听话,嘴巴也能说。要是……”她将目光投向对面,“我看二伯和大郎哥不爱做饭,不如我跟阿爷说一说,让你们之中一个留在家里,换二郎哥……”

她话还没说完,张二伯撑着桌子,腾地站起来,满脸通红看着张希瑶。

三人皆看向他,就在夏花以为二叔会叱责阿瑶不懂事时,张二伯却是扭头就往外走,“阿瑶,这疙瘩汤是不是不好喝,我现在就去给你重新做,我就不信,我还能被这点事难住!”

大郎愣了一下,瞬间反应过来,二伯这是在讨好阿瑶,他也忙起身,“二伯等等我。我来给你烧火。”

夏花再傻也看出来了,“他们是故意做这么难吃的?”

张希瑶拍拍她肩膀,“想要不被替换,就得有自己的竞争力。阿爷换谁都不会换我。我是这里唯一一个识字的。”

夏花放下碗,握紧张希瑶的手腕,“阿瑶,我跟你识字。咱们什么时候学?”

张希瑶翘起唇角,眼里多了几分笑意。

夏花说完,又突然想起来,“我学会认字,你不怕我抢了你的位置?”

张希瑶失笑,“我会的,你未必会。就像这些方子,有些其实不全是书上记载,有好些是我自己想出来的。”

夏花恍然大悟,“那你确实不用担心。”

“要是你学会识字,将来也能嫁个好人家。不用下地干活。”张希瑶觉得夏花脑子还是很活的。嫁进农户,一辈子种地太可惜了。

这儿没有外人,夏花就跟她说了实话,“我喜欢卖东西,要是我将来能嫁进镇上就好了。”

这个愿望可以说是相当朴实,张希瑶逗她,“你不想嫁进汴京?”

夏花显然被她的话吓得不轻,她连连摆手,“可不敢想。这边本地人太有钱,不是咱们平民百姓能够得着的。”

这孩子连做梦都不敢往大了想,往好说她是务实,往坏了说她内心其实是自卑的。

张希瑶没有发表意见。

第53章

张希瑶的摊位算是在夜市彻底占稳脚跟。

她卖的吃食,油条和臭豆腐属于她的独家方子。至于其他吃食,其他家也有。但是她的价格要么比别家贵,要么一样,所以也没人找她的麻烦。

夜市有收税的人管理治安,所以也没有发生小说中常见的桥段,竞争对手为了打压对手,故意找无赖搞破坏。

大家卖着各自的吃食,倒是相安无事。

晚上摆摊,白天他们除了为生意做准备,就是在家做自己的事。

夏花在张希瑶的监督下,开始学会认字。

张希瑶很快发现夏花数学能力很强,算账特别快,但记忆力很一般。

所以她学生字很慢,张希瑶只能让她在院子里的石桌上蘸着水练字。

张二伯出去买炭,大郎在院子里劈柴。

他们去夜市摆摊,用的是劣质炭,但平时在家烧的却是柴。原因也很简单,因为柴便宜。汴京附近的农民会砍柴送进城。一担柴五文钱,要是粗一点的木头当柴就要十文钱。

最下等的劣质炭也得要三文一斤,跟柴相比,性价比并不高。

张希瑶在院子里活面,天气冷,这面就得提前两天和好。

就在这时,罗大虎打开门出来。

看到他在家,大郎跟他打招呼,“大虎哥,你没出去做活啊?”

罗大虎点头,在院子里打拳,“没去!现在河里上冻,那些船停运了。不缺扛货工人了。”

罗大虎经常在码头扛货。价格还不低,一天也能挣个两百文。包吃不包住。这个收入不算特别低,最低的是一百文一天。

别看收入高,但是汴京居不易,租房就得去掉450文,再加上进城也得交钱。要是有妻儿要养,这钱还真不够。

大郎曾经私下里唏嘘,“咱们村子到镇上找二十文的活找不到。汴京工钱居然这么高。”

不过这会儿他还是笑呵呵道,“大虎哥有力气,就算不做扛货工人,也能做些别的活计。给人看家护院或是当镖师,他们抢着要。”

大郎以前跟张大伯一样,是个木讷性子。可自打做生意,他也锻炼出来了,嘴巴能说会道。

夸到罗大虎心坎里去了,走过来,接过大郎手里的斧头,“来!我来帮你砍!”

说着,一斧头下去,柴就断成两截,大郎看着眼睛都直了。

夏花扭头看了一眼,偷笑。

大郎听到妹妹的笑声,脸色涨得通红。

张希瑶见天色不早了,就让大郎先准备做饭。

大郎回了灶房,忙了好一会儿,再出来时,手里端着一份臭豆腐送给罗大虎,感谢对方帮忙劈柴。

罗大虎闻着臭味,有点不敢碰。可是对方也是一片好意,他就接受了。

“你别看闻着臭,其实可香了。”大郎见罗大虎接过碗却不吃,忍不住催促起来,“昨晚下雨,剩了一些,味道更香浓。”

罗大虎也闻到了,他尝试着咬了一口,柔韧有嚼劲。卤汁加了许多香辛料。

他一口下去,眼睛亮起来,“哇,真香!”

闻着臭,吃着却一点也不臭,反而有种奇特的香味,越吃越馋。

“怪不得你们能卖四文钱一份。我们老家,四文钱都能买一斤豆腐了。”罗大虎将这碗臭豆腐吃个精光。将空碗递给大郎时,他还有些意犹未尽,舔了舔嘴唇。

大郎见他喜欢,眉眼都带着笑,“好吃吧?!这可是我们家的独家秘方。其他地方找不着的。”

罗大虎点头,是挺香的。

打那以后,罗大虎开始三不五时就帮着干些粗活,劈柴,打水,清理推车。

大郎三不五时就会送他一碗臭豆腐。

日子一天天过去,很快就到了年关。

张希瑶打算回家过年。官家都要封印休沐。

张大伯驾着牛车过来接人,张希瑶把小推车等东西都锁进屋里。然后把剩下的粮食也锁起来。

大郎和张二伯把要带回家的礼物全部拎上牛车。

在门口,他们与罗大虎挥手告别。

夏花就很纳闷,“他一天能赚两百文,在这边待了好几个月,应该攒够盘缠了吧?怎么不回家过年呢!”

大郎了解情况,就道,“他父母没了,老家也没人。不打算回乡,就在汴京落脚,想找个稳点的活计。”

夏花好奇问,“找着了吗?”

“找到了。听说要给城西刘员外的儿子当武师傅。一个月给三贯钱呢。”大郎满脸羡慕。他要是有罗大虎的身手,肯定没人敢欺负他。

夏花也是满脸羡慕,她要是也能赚这么多钱就好了。

一行人浩浩荡荡出了汴京,一路往东,路上寒风瑟瑟,碧绿的麦苗已经盖上白色的被子,他们裹着棉袄,戴着棉帽子,嘴上还有口罩,双手插在袖管里,只露出两只眼珠子。

没人再说话,就这么一路到了家。

夏天村口会有不少人乘凉,此时大家全缩在家里。

他们路了许多家门口,都没人出来看热闹。

到了张家门口,张大伯一嗓子,家里人全蹿出来帮忙抬东西。

张婆子的注意力全在孙女身上,“哎呀,皮肤怎么晒黑了?!”

是的,张希瑶前十三年捂的白皮肤经过她几个月的风吹日晒已经成了小麦色。虽然比家里其他人还白些。但是这肤色穿着男装,已经没人会把她认成姑娘。

张希瑶笑了笑,拉着张婆子就向她介绍自己买了哪些东西。

得知孙女又买了二十斤棉花,张婆子没忍住又给她后背一下,“这么贵的棉花,你也敢买!你真是有钱烧得慌!”

张希瑶拉开口罩,“阿奶,咱们天天在外面摆摊。如果不穿暖和些,手和脸早就冻肿了。”

这古代要比现代冷,那冷风呼呼刮到人脸上,是真能把人冻肿。

据夏花说,往年冬天,她的双手会肿成馒头,还有冻疤留下。

家里人将东西搬进屋,张婆子就放开张希瑶的手,去归整东西了。

张希瑶看着堂屋开裂的方,冷风透着细缝灌进来,让人骨头都跟着冷起来,她就跟张老头道,“阿爷,咱们明年盖房子吧。这屋子太旧了。不能再住人。我真怕来一场大雪,把房顶给压趴了。”

所有人都停下手头的动作看向张老头,等他答复。

张老头抽着烟袋锅子,“盖房子?要盖三间青砖大瓦房至少得五十贯钱。咱家卖蘑菇的钱得留着给三郎四郎读书。”

读书很费钱,光先生的束脩和笔墨纸砚就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大家也都理解。

张希瑶笑道,“阿爷,三郎四郎年纪还小,刚刚读书,咱们再挣就是了。而且我们几个在汴京也赚了不少钱。”

说着,她就将银子呈上来。她不喜欢用交子,因为那东西拿着没有安全感。所以她将铜板全换成了银子。

整整齐齐五十个银锭子,每个银锭是二两银。

不到三个月,竟有这么多钱。

大家眼睛都看直了。

张希瑶给张老头报账,“这里面还包含糯米粉、面粉、甜菜的钱,除去所有成本,咱们每个月能赚二十三贯左右。”

在现代,餐饮行业利润差不多是营业额的五成。但是古代赚钱不容易,只有三四成而已。这还是他们自己磨面的结果。要是买粮店的面,利润估计只有二三成。

得到这个答案,张老头先是看了一眼家人,“这事不许往外漏”。

孩子们连连保证不往外说。

张老头看了账本,这一百两银子中有四十两要分给张希瑶,“你好好收着。”

看到这么多银子给出去,许氏从地上站起来,嘴唇动了动,一抬眼对上张希瑶似笑非笑的眼,许氏脸一红蹲下来,装作什么都不知道,继续帮着理东西。

张老头看向全家人,“咱们明年盖房。”

孩子们立刻欢呼起来,大人们也是喜气洋洋。他们家的房子是几十年前的老房子,能撑到今天已是相当不容易。可算能住进青砖大瓦房了。

张老头让张大伯回头去找作头,问问要买哪些东西,等年后就得准备起来。

作头就是专门帮人盖屋子的匠人。

张大伯响亮应了。

张希瑶忙道,“阿爷,我的房间得打些柜子,木箱装衣服太不方便了。”

想到天气冷,她又忙道,“还得搭炕。这样咱们夜晚睡觉就不怕冻。”

张大伯光听她的要求,就是头皮一麻,看向张老头,“爹,搭炕得要不少钱。”

搭炕是北方人特有的手艺,价格不便宜。如果只给阿瑶一间屋子搭,也就多个一贯钱。可是全家人都搭炕,那价格就贵得吓人了。

张老头抽着烟袋锅子没说话。陆氏看了眼自家男人,见他乐呵呵,始终没有插嘴,她憋不住上前,“爹,大郎已经十六了,还有几年就成亲。是不是得给他单独盖个屋。”

大房住在西屋,西屋是三个房间,大房夫妻一间,大郎和三郎住一间,夏花和秋花住一间。

这大郎要是娶媳妇,就得腾出一间房。

许氏看了眼二郎,紧跟着道,“对啊,爹,二郎过年就十六,大郎成亲后就该轮到他了,是不是也该给他盖个房?”

可是家里的宅基地就这么大。多盖两间房,从哪挤出地方?!张老头陷入纠结,抽着烟袋锅子,眯着眼思考。

第54章

张希瑶想了想道,“阿爷,不如咱们家买个大点的宅基地吧。”

这话一出,众人皆是愣住,还有点热切。

这意味着将来他们可以分家。这边就作为老宅。

张老头心中一动,“也行!我回头去问问里正,咱们村子附近买一块宅基地。”

张老头拿着银子回了屋。张婆子则是给各房分棉花。

之前的十斤棉花,张婆子给各房都分了些。这次的二十斤依旧如此,每房给了五斤,老两口也分五斤,就算是四份,让他们自己分配。

许氏看到张希瑶一个人就得五斤棉花,张了张嘴,想反对,可是收到自家男人警告的眼神,她又麻溜闭嘴了。

各房拿着棉花回屋准备把衣服赶出来,张婆子拉着张希瑶进屋。

张希瑶不会针线活,她就让张婆子把棉花塞进她的被子里,至于棉衣,她身上已经有一件了。

张婆子看着她身上崭新的棉衣,“这么好的面料,你好歹在外面穿个罩衣,要不然全弄脏了。”

张希瑶也是要脸面的人,不能让村里人看不起他们,“我们做事时是要穿罩衣的。但是回村,肯定要体体面面,不能让人看了笑话。”

张婆子扑哧一声笑了,“那你的算盘算是落空了。下了一场大雪,村里人都在家猫冬呢,他们连件御寒的棉衣都没有,哪有功夫出来看你。”

张希瑶也没当一回事,“过年呢,他们肯定会出门的。到时候就能看到了。”

她得意地转了一圈,“奶,我这衣服,好不好看?”

张婆子一言难尽,“你这么点的孩子就该穿花啊草啊,你怎么买这么素的颜色?”

张希瑶穿的是竹青色,在张希瑶眼里,它是雅致,在张婆子眼里,那就是难看。一点不喜庆。

张希瑶被她阿奶的审美打败了。花啊草啊,她这脸再冻成山里红,那不就是妥妥的村姑嘛!太土了!

她从自己的包袱里取出裁好的布料,“阿奶,我给你买了布。你自己做吧。我在汴京没空做衣服。”

其实不是没时间,而是她压根不会。

但是原身好像会的。她没法说自己不会,就只能找借口。

张婆子爱惜地摸了又摸,嘴里嫌弃她乱花钱,但脸上却一直是笑着,可见她还是很受用。

张婆子拉着她问,在汴京摆摊怎么样。

张希瑶把情况简单说一遍。事情挺顺利的,没有遇到刁难她的客人。偶尔也会遇到耍赖不给钱,不过汴京夜市有捕快维持治安,所以很快就将人带走了。

张婆子听着挺好,“摆摊比种地强多了。咱们种五十亩地赚的钱也不够摆摊一个月赚的多。”

张希瑶揽住她胳膊,“阿奶,要不然你跟我一起去汴京。我也给你想个法子赚钱?”

张婆子听着暖心,但还是拒绝了,“做生意是好,但是土地是根本。再说你们在汴京能赚这么多,也有咱们在老家的功劳。这地里的庄稼可不能扔。还有三郎四郎也在读书。你阿爷肯定不能去。我得留在这儿照顾他。”

张希瑶知道故土难离,也知晓阿奶年纪大了,不想折腾,也就没有强求。

两人聊了一会儿天,就出了堂屋。

张老头正好从房间出来,双手背在身后去里正家,商量买宅基地的事情。

张希瑶从他们带来的东西里翻出一包东西,里面是一大堆林檎。

她给家里的孩子每人都分了一个。

张婆子看到是林檎,又忍不住念叨她浪费钱。

张希瑶解释,“这林檎是农民自己种的,价格不贵。最后的几斤,我全要了,他给便宜了些。”

张希瑶洗干净,给张婆子也塞了一颗。

张婆子不肯要,“我都当奶奶的人了,怎么吃这个。”

这话张希瑶可不乐意听,“当奶奶怎么了?当奶奶就不能吃林檎了?趁您现在牙口好,还能吃。您就多吃点。等到了七老八十,你就是想吃,也咬不动了。”

张婆子接过来,见陆氏和许氏眼巴巴看着,她有点尴尬。这两儿媳妇估计在心里想:她多馋。

张希瑶见她看向大伯娘和二伯娘,马上也给她们一人拿了一个,就连大伯和二伯也不放过。

张大伯连连推辞,“我就不要了。我一个大男人吃什么林檎。给孩子吃吧。”

张希瑶坚决让他吃,“大伯,你也累了一年,来回奔波给我们送货。这么辛苦,吃点林檎,是应该的。”

张大伯听到侄女的话,那双干裂的手颤巍巍接过。

张二伯就不像张大伯这么客气,人家接过来,洗干净,就咔咔咬一口,“嗯!甜!”

张大伯也跟着点头。

“我记得上回吃林檎还是我阿爷在世。”

张希瑶惊讶看着他,“太爷在世?那岂不是二十年前?”

“是啊!”张二伯没有体会到侄女的诧异,他自顾自说道,“这东西金贵着呢。咱们家屋后那棵枣树成熟后都得卖了换了糖。怎么舍得花钱买林檎。”

张希瑶没有原因的记忆,但是就她这半年多的观察来看,颂朝底层百姓的生活是真的苦。

一年到头见不到荤腥,他们连基本的吃饱都做不到。

就这么说吧,现代普通工人一个月拿三千,就算是最普通的了,一天三顿都吃白馒头是没问题的。但是在古代,一天三顿吃馒头那是富农的待遇。

就张家现在都还是一天两顿饭。只有农忙才吃三顿,而且还不是细粮,吃的依旧是粗粮。

大人们在忆苦思甜,孩子们则是捧着林檎吃得津津有味。

张希瑶问张婆子,“三郎和四郎读书怎么样?”

张婆子叹了口气,“先生说,读书可以识字明理,总归是有好处的。”

这话说得也太委婉了,言外之意,这两个孩子的读书天分不高,可能没办法当官。

张希瑶想到刚刚她劝阿爷盖房子,阿爷几乎没怎么多想就爽快答应。想来也是觉得三郎和四郎考秀才会遥遥无期。

张婆子看了眼吃林檎吃得正欢的大郎,语出惊人,“大郎的亲事已经定下了。”

大郎猛地抬头,定定看着张婆子,然后打了个嗝。

夏花也一脸惊恐看过来,张希瑶愣了一下,好奇问,“女方是谁啊?”

张二伯也看向张大伯,“你去汴京,怎么没告诉我们这事?”

张大伯挠挠头,“我忘了。”

大郎都无语了,他爹真行,这可是他一辈子的大事,他爹都能忘。他搬了个凳子坐到张婆子旁边,“阿奶,女方是谁啊?”

张婆子还没回答,夏花就开始糗大郎,“大哥想媳妇啦!”

大郎脸涨得通红,瞪了眼妹妹,扭头看向张婆子。

张婆子把女方家的情况简单说了一遍,“她父亲也是个读书人,去年就一直缠绵病榻。你阿爷找了媒婆去提前,他就同意了。正好你过年十七,等她三年,刚好二十,成亲。不耽误什么。”

大郎急得抓耳挠腮,阿奶这没说到重点啊。他吭哧半天,脸涨得通红,愣是不好意思问出口。

张希瑶替他问了,“那姑娘长得好看吗?”

张婆子想了想,“咱们农村姑娘什么好看不好看,只要贤惠会持家就行。”

大郎现在早已今非昔比,他不是愣头青,听到阿奶不肯正面回答,他那颗火热的心啪叽一下摔地上裂成八瓣,完了完了,肯定很丑。

张婆子丝毫没有体会到大郎的心情,自顾自说道,“这孩子也是个苦命人。她爹走后,头七刚过,她娘就改嫁了。她二叔一家占了她家的房子,寄人篱下,要看人脸色过活。”

颂朝人鼓励女子改嫁。如果公婆出来阻止改嫁,就会被乡邻嘲笑他们不是积善人家,故意磋磨儿媳。

张希瑶想到原身也是这个情况,她好歹还有阿奶护着,可这姑娘有娘跟没娘也差不多。

张婆子叮嘱大郎,“以后你要好好待人家。她也识得几个字,你阿爷可是精挑细选的。”

张二伯有点意见,“怎么不挑个四脚俱全的?非选个没了父亲。那她还有嫁妆吗?”

张婆子还没回答,张老头背着手从外面回来了。

正好听到二儿子的话,他哼了哼,“没了父亲又如何?只要这孩子是个好的。就行。”他看向大郎,“要不是她父亲没了,就凭她识文断字,许多好人家抢着求娶。还能轮得到你?你就偷着乐吧。”

大郎心想:识文断字又怎样,她长得丑。他要求也不高,长得中等就行。至少看她不会倒胃口。

张希瑶看了眼大伯和大伯娘,被他俩的迟钝给无语了。

这时候不该有人站出来谢谢阿爷嘛。这两口子就跟木头桩子似的,一点不会来事儿。

罢了!看他们听话份上,张希瑶就帮他们一把,她笑道,“到底是阿爷人老成精,眼光独到。要是换成别家错把鱼目当珍珠。”

这话说得好听,张老头心里舒坦,“咱家没一个读书人。娶一门好媳妇旺三代。看看咱家阿瑶,就因为识字,给咱们家带来多大财运。阿瑶也不可能跟你们一辈子,日子以后还得你们自己过。”

大郎这会儿也反应过来了,长得丑就丑吧,至少日子能过好,那就行了。甘蔗没有两头甜,不能既要还要。那样也太不知足了。他忙陪着笑脸,“阿爷,我知足,我会好好待她的。”

这话还算中听,张老头满意地点头。

张希瑶岔开话题,“阿爷,宅基地买了吗?”

张老头笑了,“买了。就是进村那块地。我给买下来了,有将近两亩的地,足够咱们盖个大院子。”

进村那块地是下等田,里面有许多石子,所以也没人开荒。正好可以盖房子。而且离村子不远,出了事,也有人照应。

大家一听地方这么大,也都跟着乐起来,“好啊,那地方确实适合盖房子。”

张婆子兴冲冲道,“咱家猪圈小了点,要是在那边盖房子,那就把猪圈也扩大。”

“还得空出地方买头牛。”张大伯补充,“现在的牲口圈太小,只能挤下一头驴。”

“咱们是不是该买头牛啊?”张二伯还是心心念念想买牛。有了牛,农忙时,他们家就不用借王地主家的耕牛。

张希瑶也觉得该买一头牛了,“阿爷,咱们家去汴京摆摊,村里人都知道这事,也不用特地瞒着咱家有钱。”

张老头抽了口烟袋锅子,“年底牛价格上来了,等年后再说吧。”

张二伯没大没小,跟他开起了玩笑,“爹,那你得抓紧。要是拖得太晚,赶上收麦子,到时候牛价又得上来。”

张老头白了他一眼,“我还用得着你教?!”

张二伯嘿嘿笑。

第55章

秋花拉着张希瑶,“阿瑶,给我们炸油条吧?我们好久没吃了。”

张希瑶天天到汴京炸这东西,她都快吐了,当即就让她找夏花,“她也会。你让她做吧。”

夏花当然想炸给妹妹吃,不过她还是拒绝了,“今天不行,没有和面。得等两天才行。”

秋花有点失望,但也无可奈何,只能接受。

不过下午他们还是做了一桌丰盛的晚饭,给外出的四人补补。

当张婆子说这话时,众人看着四人的脸,一阵沉默。

四郎年纪小,还没学会大人那套,他没忍住,“他们脸上都有肉了。应该是我们补补才对吧?”

张希瑶给四郎先夹了一筷子红烧鸡块。这是她亲自下厨做的。家里养的公鸡,特地留到过年杀着吃。

一家人吃得其乐融融。

每个人都吃得肚皮滚圆,除了陆氏。她胃口太大,家里剩下的几个馒头都被她吃完了,她也只吃了七成饱。

吃完饭,陆氏负责收拾桌子,张老头就叫她进屋里,要跟他聊些事情。

张希瑶正好也有事跟他说。

张婆子也跟了进去。

张老头让她以后不要当着家里所有人的面给钱,“你二伯娘不会再盯着你的钱。你不用次次试探她。”

张希瑶脸一红,阿爷这是看出来了?不过她不觉得自己做得过分,“我的钱都放在家里,要是她不安好心,偷走怎么办。我先防着她。”

张老头叹气,“我知道,但下回别这样了。三郎四郎还小,万一传出去,对咱们家影响不好。”

张希瑶点点头,“我知道,财不露白。”

他说完这事,就让她出去了,张希瑶想跟张老头说另一桩事,“阿爷,我分到的银子不想一直闲着,就想买下一座山。你帮我问问里正爷爷,那山要多少钱?”

张老头微怔,“买它干什么?你就是买了,村里人照样会去里面砍树,采蘑菇。”

张希瑶明白,“我是想买下它种花。”

张老头没听明白,张婆子却是激动得不行,“种花?”

她指了下窗台上的绣球花,这时候花朵已经卸了。平时都是她在照顾,她不是很理解,“你种一朵也就罢了。还要种得满山都是?那得花多少钱?”

“阿奶,我是想给咱们村带来一笔可观的收益。”张希瑶指着自家,“咱们家的位置相当好,正在山脚下。如果咱们把山上全种上绣球花,那开花时,一定特别漂亮。我要是盖几间民宿。请几个读书人过来读书,就有源源不断的收入。”

张婆子迟疑,“读书人都有自己的家,他干嘛放着好好的家不待,跑咱们这儿租房子读书?”

“阿奶,有许多秀才进京赶考,他们一次不中,会一直留在汴京苦读。但是在汴京生活太贵了,租房子要钱,吃喝拉撒要钱,就连喝口水都要钱。你知道汴京租房有多贵吗?像咱们家这种小院,只有两间房,都得两贯钱。但是在咱们乡下,一个月给五百文,多的是人想把自家房子租出去。”

张婆子迟疑,“他们为什么不回家啊?”

“老家离得远呗。像那福建离咱们这儿几千里路。三年一考,他回去一趟就得大半年,来回一年半就过去了。而且路上还不安全。”张希瑶在夜市就遇到许多读书人买吃食。她特地了解过这些群体。

这些人得亏家底厚,要不然真禁不起这么花费。

张婆子听着挺有道理,但是张老头没表态,她也不好答应。张希瑶见阿爷还不心动,就道,“阿爷,这么多读书人来咱们村,要是三郎四郎遇到不会的内容,兴许能向他们讨教。里正家请的夫子只是个童生,我说句不好听的,那就是半桶水。跟秀才老爷不能比。要是他们能得秀才老爷几句指点,说不定也能考上秀才。”

张老头眼里的光亮了,可是随即又叹了口气,“可是三郎四郎读书天份不高。”

“阿爷,有时候不一定是他们天分不高,老师同样也很重要。要不然那些举子拼命拜名师呢。名师一句指点,能省他们多少辛劳。”张希瑶再接再厉。

张老头惊讶看着她,“当真?”

“当然是真的。”张希瑶左手拍右手,“咱们家又没指望三郎四郎考举人当官。只要能考上秀才,咱们就满意了。这要求不高。”

张老头终于被孙女说动,他背着手,“你说得对!老师很重要。你爹能中秀才,多亏你外祖帮忙引荐到书院读书。”

他站起来就要出去,被张婆子叫住,“算了,天都黑了。还是明天再去里正家吧。”

张老头看了眼屋外,还真是,不知不觉天就黑了。

翌日一早,张老头就去找里正。

三郎四郎早早就去上学,今天是最后一天,上完才能放假。

两个孩子苦哈哈往外走,张希瑶看他们的表情,就有点无语,这上学怎么跟上刑似的,就这么不高兴吗?

家里其他人都有活,只有张希瑶在堂屋搓手等着吃饭。

二郎在院子里接替四郎的活计,把磨盘上的面扫到桶里。

突然门口出现一道身影,二郎看见,忙走了出去。没过多久,他从外面急匆匆跑进来,这么冷的天,他愣是跑出一身汗。

进堂屋就拉着张希瑶的手,要跟她单独聊聊。

张希瑶一头雾水,什么情况?

二郎将门关上,搓着手,有点难以启齿,“那个,阿瑶?”

张希瑶点头,“怎么了?”

二郎舔舔嘴唇,吭哧半天,总算把话说出来了,“你能不能借我十贯钱?”

这声音跟蚊子似的,好在张希瑶还是听清了,她掏了掏耳朵,“啥玩意儿?借十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