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马周的建言,在兰那泰建立重城和码头、造船厂的事儿,也算是稳了。
果然,又有不少大臣站出来,表示支持在兰那泰建立码头和造船厂。
再把安西都护府的一些官吏派遣到兰那泰。
那就没有必要再争了。
再争下去,这码头万一建造了台州,又或者是惠州等地,那岂不是便宜了别人?
与其便宜了别人,那还不如大家都得不到好处。
有一些官吏,就是这么个打算。
李世民环视了一下所有人,心中也已经明了。
以长孙无忌、房玄龄、李勣、高士廉、尉迟敬德等早年就跟随他一起南征北战的秦王府旧臣,已经开始抱团了。
他们对抗的就是王珪、崔仁师、崔民干、卢赤松等五姓七望之家的大臣。
这些年来。
随着长孙无忌等人位居高位,他们手中的权柄也越来越大,同时,养的门客也越来越多,更是资助了不少寒门学子。
这也是李世民最想要看到的,更是他一手促成的。
想当年。
朝野上下都流传着五姓之女不愁嫁,帝王之女无人娶的传闻。
这可把李世民给气坏了。
再加上,自己带着一众武将谋士打下了这江山。
坐在了皇帝的位置上,武将谋士们也一个一个身居高位,却被世家大族所瞧不起。
一个落魄的世家子,当着所有人的面指责当朝大将军的不是。
还自命清高。
这种风气,最让李世民所不喜。
就因为你们姓王,就能高人一等吗?
那朕就把你们给拉下高台,让你们知道,什么才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长孙无忌等人也受不了世家大族们那高人一等的姿态。
那眼神中的不屑,让他们有一种想要冲上去,揍他们一顿的愤懑。
陈平安说过,帝王之术在于平衡。
李世民深以为然。
这不,利用大臣们之间的明争暗斗,李世民最后则是顺利地完成了自己的目标。
在兰那泰设立码头和造船厂,也都是以前和陈平安商量好了的。
既然已经让大唐人见识到了外面的世界,那就也应该给他们养成一颗开发西方世界的心。
李世民继续道:“第二件事,如今乃是贞观十五年,距离贞观元年已经过去了四十年。”
“自当初设立五年规划以来,我们一共做了三次规划。”
“诸位可以看看我们这三次规划,也看看这十四年来的发展,我们完成了哪些规划,又有哪一些规划,并未达到我们的预期。”
李世民说完,直接给郭安示意。
郭安躬身退出去。
不过一会儿。
带着内侍们走进来。
每人手中捧着一个碟子。
碟子上面放着的就是当初的五年规划,还有每一个五年规划后的总结。
一共三个五年规划,两次总结。
还有一本,就是这十四年来的发展状况了。
几乎都是又厚又长的一本书册。
李世民的桌子上也摆着六本书册。
他拿起一本,说道:“当初,我们第一次定下五年规划的时候,并不成熟。”
“所思所想,多少有一些短见。”
“等到第二次的时候,我们在第一次定下规划的基础上,又有了一些改进。”
“诸位且看,这兴修水利和修路两条内容,比之第一次,就有了一些改进,比如该如何修路,又该如何兴修水利,要完成几条官道,又该修凿几条水渠。”
“官道的路线图,水渠的路线图,我们也都进行了商讨,最后确定下来。”
“并非是我们就直接在地图上画出一条线来,就定下,而是根据了将作监的少匠们,还有工部的一些官吏们进行实地探查。”
“正所谓实践出真知,只有当他们去实地探查之后,可行与不可行,也都能有一个依据。”
“再看这第三次的规划,也更为合理。”
“纵观十四年之大唐,足以说明我们的这个五年规划并没有错,乃是真正的治国理政之良方。”
李世民一边说着,一边翻看着书册。
大臣们也是一样,看着第一次定下的五年规划。
这些大臣之中,有一部分是当年参与了的,也有一部分是当年并未参与的。
后来也通过卷宗看过第一次的五年规划。
如今再看,确实是看出来了,第一次的五年规划,多多少少有一些过于空泛。
李世民继续道:“诸卿再看看两次总结吧,贞观五年、贞观十年。”
“通过这总结,也能看出来大唐这些年来发生了何等翻天覆地的变化,又是何等的兴盛。”
五年的规划那都是他们的想法,有一些并没能做到位。
再加上,规划写的都是条条框框。
而只有这个总结,上面有着不少的数据,是真正当时的大唐的情况。
比如第一次的总结,也就是贞观五年的时候,首先就是对于五年规划的总结,哪一些完成了,哪一些没能完成,没能完成的原因是是什么。
再然后,就是对大唐的人口、良田亩数、水渠数量、新修官道数量、州城的多少,县城的多少等等记录。
还有五年来,科举考试有着多少进士。
五年来,天下又有着多少的学子。
五年来,大唐的军队又有多少府兵。
等等情况,一目了然。
再和贞观十年做一个对比,很快就能看出来,从贞观五年再到贞观十年的变化。
实在是太大了。
不对比,似乎没什么感觉。
这么一对比,就有了强烈的感觉。
比如,贞观十年的人口就是五年的十几倍。
贞观十年的良田亩数也有了一个惊人的数据。
很多很多记录对于百官而言,都是想都不敢想的,也从未想到过大唐创造出这等乾坤盛世。
李世民道:“看着这两本总结书册,朕心甚慰啊。”
“这十四年来,朕和诸卿其实都不容易。”
“为了百姓能够安居乐业,为了大唐能够再造盛世。”
“可以说,朕与诸卿都是兢兢业业、勤劳节俭、尽心尽力,从未想到过要贪图享乐。”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诸卿,我们算是做到了!”
李世民说着,眼眶都红润了。
特别是看了看坐在下面的陈平安,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他也很清楚,若是没有陈平安,也就没有现在的大唐!
以史为鉴,可以之兴衰。
那么,前十四年的规划、总结就不算是历史了吗?
李世民的一番感慨,让整个大殿上的官员们都沉默了一下,一路走来,确实是不容易啊。
想当年……。
李世民喝了一口青茶,继续翻看着总结。
大臣们也都是有学有样,翻看着贞观五年和贞观十年的总结。
贞观二年的蝗灾、年底的北征……。
这期间发生了太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