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时稍作休息。
下午开始了年关大朝会的一系列活动。
这第一个就是祭祀天地。
每一年都会举行,而今年,李世民在祭祀天地之后,还打算祭祀炎帝和黄帝。
宋朝时期在宝鸡市渭滨区神农镇建立的炎帝陵,后来一直都是屡毁屡建,传承了千年。
陈平安也有讲述过,想要让百姓们的心中有着更好更高的信仰,可以推出炎帝、黄帝。
道家的三清、佛门的佛祖,这些都是其独有的。
而炎帝、黄帝乃是三皇五帝,是皇帝之象征,是天下之主的象征。
祭祀炎帝、黄帝,更能够提高帝王在百姓们心中的地位。
李世民也是深以为然。
便于贞观十年,下令在岐州渭滨县神农镇建立了炎帝陵。
于贞观十三年完工。
但是,李世民不可能这时候去岐州祭祀炎帝。
故此,在这皇城内则是有着炎帝、黄帝的像,还有太昊、少昊、颛顼,再加上三皇,伏羲、女娲、神农。
这三皇五帝在封神榜中也有出现。
也算是深入人心了。
所以,当李世民开始推崇三皇五帝,并且开始祭祀三皇五帝的时候,百姓们其实也是能接受的。
就是佛门和道门也都不敢说什么。
毕竟,三皇五帝也不仅仅是李世民提出来的,而是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有了这个说法。
第一场祭祀,还是祭祀天地。
祭台之上,还要念着祭文,把十四年来的发展总结一下,然后祈求上苍能够保证今年还是一如既往的风调雨顺、百姓安居乐业。
第二场同样也是祭祀,祭祀三皇五帝。
国之大事,在戎在祀。
如今,大唐四海臣服,很少有战争,就算是关内,也都是政吏清明,百姓们得以安居乐业。
连山匪都没多少了。
毕竟,都能够过上好日子了,也没有官逼民反的情况,大家只要是有地种,有养家糊口的生计,谁还去当一个山匪,过着刀尖舔血的日子呢。
陈平安作为赵王,也是这大唐的第一功臣,那是全程都跟在了李世民的身边。
算得上是天恩浩荡了。
好几场祭祀之后,才是会见各国使团。
值得一提的是,高句丽已经在北俱芦洲建立了高丽王朝,东瀛的那边也是一样。
犬上一家带着不少人,跑去了北俱芦洲那边建立了大日王朝。
舒明得知消息,气个半死。
苏我虾夷则是趁机直接掌控了整个北地东瀛。
而这一次,天朝上国大唐的大朝会。
高丽王朝、大日王朝、东瀛也都派遣来了使团,他们在贞观十四年的十一月中旬开始,就陆续进入长安城,进驻在京师的官廨中。
一个一个到了京师的第一步,就是撒钱。
东瀛比大日的钱要多一些。
毕竟,他们还有一个银山,虽然最大的已经被大唐占据了,但是还有一些比较小的矿。
而他们也在北俱芦洲那边发现了一些金矿和银矿,所以还是有一点儿钱的。
为了打通关系,也为了寻求大唐官吏们能够在天可汗面前说一些好话。
他们也都是费尽心机。
陈平安已经拒绝了好几个使团的主使的请帖。
不想和这些使团们打交道。
陈平安在自家的书房里打了一个大大的哈欠。
把手里的文书放在一摞子卷宗上。
这些卷宗就是他根据自己的记忆检索,想到的很多内容,上面记载着他接受到的所有的知识点。
可以说,这些个卷宗若是公之于众,那绝对是无法想象的到的轰动。
不过,他没打算把所有的内容都拿出来。
李世民也不会允许的。
陈平安也不会那么做,他只是想要写下来,方便自己可以随时查看。
毕竟,人力也有尽时。
来到大唐已经十四年之久了,十四年的努力打拼,陈平安现在也已经是三十四岁了。
可若按照心理年龄差不多是四十四岁。
都说,三十四的年龄,是一个男人最好的年龄。
而四十四岁,那就是快要退居二线,要给自己想一条退路了。
陈平安也在给自己想退路。
当然,李世民和其他的帝王不一样,不必担心走狗死、狡兔烹的结局。
最起码,李世民老了,应该不会想着,自己要死了,把那些个大臣们也都一起带下去吧。
也就只有老刘、老朱会这么干了。
陈平安想的退路也并非是害怕以后会如何,而是想着,该如何让将作监一直能够屹立在历史的长河中。
流水的王朝,铁打的将作监。
不管这王朝如何变迁,但是历代帝王都应该重视将作监的作用。
都应该重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长孙无忌那个老狐狸提了一嘴,要不要建立工学院。
陈平安直接拒绝,也是因为这个原因。
一旦建立了工学院,那就是学院了,和帝国的教育挂钩了。
别看大唐现在推行了官学,可是儒学依然还是深入人心,百年之后,很有可能就人亡政息了。
到时候,说不得,会有一些儒门的人站出来,重新推行儒学。
就好像是宋朝时期的二程理学、程朱理学、洛学、关学等学派一样,直接来一个学派之间的争斗。
最后的结果可能就是二学相争,反倒是把工学给打压下去,退出了历史长河。
这种事情,在前世可是发生过好几例呢。
不建工学院。
不形成一个独立的学派。
只是把工学夹在了官学的六科之中,以后也不会被刻意针对。
工学真正的圣地,应该是将作监。
将作监应该是为帝王,为帝国服务。
就像是儒学一样,皇帝要用儒学来治国,来教化万民,也要用工学来壮大自身实力。
对蒸汽机、发电机等等进行持续的研究和改良,一直进行着不断的技术创新。
这样一来,中原之地才能够一直站在这一个大地上的科技强国的巅峰之位。
尊严只在剑锋之上!
这一句话,可是一点儿都没有说错呢。
陈平安整理好了卷宗,拿着几个图纸,去了将作监。
年初的大朝会和往年也没什么区别,就是多了好几个使团,来自于西方的、南方的、北俱芦洲的。